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校企合作下的双赢——以物流管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永龙 《物流技术》2009,28(8):155-157
以"校企合作下的双赢"为主题探索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以校企联盟为依托构建人才培养理念,以制造企业物流为基点分析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内容构建"校企联盟"人才培养机制,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5,(24):156-158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当前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根据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积极探索和思考建筑装饰材料及检测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思考该专业的发展和定位,共同探讨该专业育人的途径与方法,有利于加强该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观,从而促进该专业的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校企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联盟,打造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形成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的良好生态。通过校企精准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与能力。校企共同发挥人才、智力、资源优势,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不断推动物流职业人才培养创新,为区域物流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适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和谐发展,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问题,对实现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组织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人才"要想取得实质性的效果,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密切配合,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校、学生、企业和社会各方协同参与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应用型办学理念的深入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校企紧密型合作有效地推动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在当前校企紧密合作的强大驱动下,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合作的深度拓展为依托,努力探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共育模式的革新,具体创新措施包括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人才共育平台建设,提升人才社会服务能力,探索校企双轨双导师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多导育师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扩招,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下降,学生的低质量与社会需求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越发的突出,我国计算机行业需要的是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探索校企双导师制度在计算机专业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强强联合,而且可以促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离不开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工作。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通过多年实践,构建了"校企一体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建立了校企一体、运行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大大促进了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系统性的成效和经验。本文在实证分析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瑞科实习宾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推动作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校企协同是促进高校与企业双赢发展的有效机制,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为了促进校企深度协同,有效提升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效,本文从校企协同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了校企协同中的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并提出若干推进校企协同,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普遍存在校企合作广度不够,产教融合程度不深及学生培养通道不畅等问题,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提出的"项目主导、分层递进"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为例,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组织模式,打造"三层五类"的实习实训基地等具体创新与实践,以此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及校企双元育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服务地方经济。  相似文献   

10.
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专业化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是促使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育人模式。本文主要针对连锁经营专业的人才需求特点,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基础,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探索了在文化导向、创业导入和机制驱动方面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6,(6):258-259
通过分析动漫专业发展的瓶颈,结合现代学徒制的优点,提出了动漫专业"三进三出,校企现代学徒制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创建与完善与校企现代学徒制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与培养特色,达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四赢。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5,(30):197-200
随着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分析了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在"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建议,以期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人才的摇篮。但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校企联盟作为一种先进的校企合作方式,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完善现有教学体制极为有利的方案。我国校企联盟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本文就这些弊端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校企联盟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4.
提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工作,往往想到校内实训实验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或者是在具体的实习实训项目上进行研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拟探讨一个比较完善的“校企合作下的双赢”探索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要以校企联盟为依托构建人才培养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内容构建以“校企联盟”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李荆州  张永学 《价值工程》2014,(29):266-267
社会与企业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8233"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递进的特点,符合技能型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以黄河交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对"823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6,(8):173-175
项目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2级为主体,进行分析研究,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为充分利用"校-企"、"校-校"教育资源,分别创建了"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与意识形态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与运行模式、"虚拟仿真+轮岗挂职"实践教学模式、"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解决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人才需求定位与意识培养、课程体系动态优化、实践能力与协同创新意识培养环节所遇到的难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了一个有效实施途径。通过四年的实践与探索,学生的专业认知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逐年攀高,尤其是生产制造一线的高级技能人才。然而,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高校培养具有高水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能力亟待提高。校企双方通过深入开展合作,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同时为企业输送满足其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校企的共同发展。发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必然性,高校可根据自身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台佳 《中外企业家》2013,(9Z):191-192
笔者在阐述了校企合作、影视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职影视广告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探讨了基于"校企合作"高职影视广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最后提出了我国影视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李晶晶 《价值工程》2013,(29):273-274
文章在分析当前网络创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校企战略联盟的网络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的优势,证明该模式能够实现学生、高校和企业的"三赢"。  相似文献   

20.
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是高职院校深化改革的重点。新形势下企业改革发展速度加快,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同时对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以及具体实践提出了全新挑战。文章立足鲲鹏产业学院建设背景,探索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提升产教融合效果,通过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打造产教融合品牌,推动鲲鹏产业生态系统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