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脆弱性研究与评估是人类寻求应对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在确定脆弱的人群、地区或生态系统的工作中发展起来的,由最初只单独关注自然环境系统的脆弱性逐渐延伸到探讨人文系统脆弱性、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研究,脆弱性研究呈现多学科交融的趋势,这对脆弱性评价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将对国内外学者在区域发展脆弱性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综述,以期推动脆弱性理论的深化并找到科学规范的脆弱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环境压力以及生态阻力四个因子,构建功能区分类模型,运用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陕西省兴平、澄城、太白三县市作为实证研究区域,对其进行主体功能区定位.结果显示,兴平市综合指数为正值(0.3883),确定为开发类的城市化地区;澄城县(-0.2812)和太白县(-0.1061)综合指数为负值,确定为限制开发类地区,结合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现状,将澄城县确定为农业地区,太白县确定为生态地区.  相似文献   

3.
基于资源衰退型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内涵分析,构建资源衰退型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方法测度资源衰退型城市枣庄市人地系统整体以及内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敏感性、应对能力和脆弱性,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应对能力的障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枣庄市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敏感性变化态势呈现多阶段特征,应对能力逐渐增强,脆弱性呈现持续下降态势,人地系统的脆弱性整体属于低脆弱性水平,但随着煤炭资源濒临枯竭,枣庄市面临的经济社会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依然较大。研究认为,需要着重从优化工业结构和壮大接续替代产业、跨越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生态建设和提升区域环境质量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凯  任建兰  张宝雷 《经济地理》2019,39(6):198-204
人地系统是地理学研究核心和理论基石,黄河三角洲人地系统是进行脆弱性研究的典型人文—自然复合系统。在VSD框架下建立以暴露—敏感性—适应性为准则层、以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为要素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脆弱性评价模型和集对分析法对1995—2016年黄河三角洲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化特征进行实证评价,并且归纳分析脆弱性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暴露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敏感性指数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后进入相对平稳阶段,适应性指数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黄河三角洲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黄河三角洲人地系统脆弱性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黄河三角洲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基础性因素,人文因素在自然因素基础上进一步加剧黄河三角洲人地系统的脆弱性。根据研究结果从自然环境保护和人类活动调整两方面提出降低黄河三角洲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2000年和2020年2个时期的榆林市为研究对象,基于SRP(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概念模型选取13个指标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生态脆弱指数,通过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敏感性总体上表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异特点。2000—2020年研究区各等级生态脆弱性相互转化的面积总和为23 619.93km2,中度以上脆弱区转入更低度脆弱区的面积明显高于微、轻度脆弱区转入更高度脆弱区方向转移的趋势。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空间集群现象呈缓慢上升趋势,“高-高”聚集型地区在收缩,“低-低”聚集型区域不断外扩。两个时期研究区生态脆弱性主要驱动因子为年降水量、植被覆盖度。总之,虽然2000—2020年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程度呈现好转趋势,但生态环境压力仍不容小觑。为榆林市的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提出合理的措施,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舟山市为例,通过构建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海岛型旅游目的地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特征及障碍因子。结果显示:(1)2000年以来,舟山市海岛旅游活动的开展对经济系统的干扰强度最大,面对海岛旅游产生的敏感性影响,自然系统的应对能力较为理想,三个子系统中,自然系统的脆弱性最强;(2)舟山市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波动特征明显,稳定程度较低,与自然系统脆弱性的变化幅度基本一致,2004年以前呈现逐年递增,2004年以后呈现波动递减;(3)影响舟山市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单项指标障碍因子方面,应对能力指标的障碍度高于敏感性指标的障碍度,子系统障碍因子方面,障碍度大小依次为自然系统脆弱性社会系统脆弱性经济系统脆弱性。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地区社会脆弱性评价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例,将集对分析法和脆弱性评价模型相结合,从敏感性和应对性两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分析其2000—2014年社会脆弱性及其演变规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得出如下结论:整体而言,2000—2014年黄河三角洲地区敏感性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应对性指数呈现上升趋势,社会脆弱性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应对性是社会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对社会敏感性产生的扰动比较均衡,其中经济因素的扰动相对突出,生态环境约束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是应对性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从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完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以及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保育三方面提出规避社会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脆弱性作为系统的内在特征,程度越高越不利于区域高质量发展。论文从敏感性和恢复力两个角度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各子系统指标到系统脆弱性的映射,分析黄河下游地区复合系统脆弱性的时空分布格局和障碍度因子。结果表明:2001—2020年,黄河下游地区各子系统和复合系统脆弱性指数均在波动中不断下降,下降幅度整体呈现逐渐放慢的特征;在空间分布上,河南省6个地市复合系统脆弱性指数整体上高于山东省9个地市;复合系统脆弱性指数的前五大障碍因素由经济因素逐渐向生态因素转变。基于此,提出应保护和建设多种类型的局部生态系统,形成互补生态,促进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持续性,合理调整复合系统的内部结构,增强复合系统韧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生态安全评价中涉及大量的空间信息,而遥感为信息的快速地获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则对各评价要素进行空间综合分析,并能揭示研究区域的生态安全全空间差异.本文通过对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层次分析方法的综合集成,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的空间多级加权叠加模型,并运用该模型方法,对西双版纳2000年的生态安全空间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西双版纳2000年的生态环境安全指数平均为58.74,最大值为98.81,最小值为18.68.从空间分布上来看,高海拔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比低海拔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要好;中东部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较西部明显要好;大坡度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10.
矿业城市生态脆弱性具有典型的"压力-敏感-弹性"(PSE)特征,据此构建了基于生态压力、生态敏感及生态弹性指数的矿业城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的基本判定指标和评价模型,进而比较选取熵值法为评价方法,使之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矿业城市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并以阜新市为例,进行矿业城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①阜新市生态脆弱性随矿产资源开采阶段的演进而呈明显的上升趋势;②生态敏感度对阜新市生态脆弱性具有决定性意义;③阜新市生态脆弱性演变规律表明矿业城市生态脆弱性在"锁定效应"和累积因果循环作用下具有典型的时间累积性,侧面说明阜新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是关键、生态补偿是措施、资金是保障,从而需要加大中央和上级政府在财政、金融、产业、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