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地区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分析我国地区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对挖掘地区节能降耗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地区能源效率现状和地区能源效率差异特征;其次探讨了能源效率差异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能源效率差异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8年我国地区能源效率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递减的梯状现象,能源效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省份,能源效率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资源禀赋比较丰富的西部内陆省份;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异正在拉大而地区内部的能源效率差异则相对收敛;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需求对地区能源效率差异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就业结构、经济开放程度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针对实证结果,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跨期DEA和当期DEA两种方法,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演变趋势和收敛性特征。研究表明,在统一边界下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了"先下降、再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而当期能源效率却出现了"先上升,再下降"的拱形变化趋势,两者出现了背离现象,究其原因,应与技术落差比例在分析期间的变动趋势密切相关。从收敛性特征来看,对于不同的边界构建方法,各区域的能源效率收敛特性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国29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使用经过LMDI改进后的面板数据模型从省级层面对中国的能源回弹效应进行测算,并进行面板聚类分析,发现中国能源回弹效应在不同时间段出现不同波动性.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影响,中国各地区能源回弹效应出现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一类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能源消费地区,这些省份同时也是主要的能源输入地区或能源相对匮乏地区;二类是资源构成较为单一、能源消费量较少的能源输入地区;三类是经济发展水平居中的能源输入地区;四类是经济欠发达的能源主要输出地区.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国1995-2011年的省区面板数据,本文对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差异呈收敛特征,其中,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导致了地区能源效率差异的收敛,而能源消费结构差异对能源效率差异的影响则呈现区域特征。研究发现,FDI对不同区域的能源效率具有不同的影响,FDI提高了中部地区的能源效率却降低了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从这种意义上说,西部地区的FDI更符合"污染天堂"假说。文章的结果表明,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同时,努力提高先进产业的生产效率,加强RD投入的生产转化,降低能耗与污染,是缩小与发达地区能源效率差异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新疆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并利用R语言对收集到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相关回归分析,排除简单多元回归模型存在的严重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等问题,建立了能源效率影响因素更精确的模型,分析了影响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因素,对新疆地区节能减排、倡导绿色发展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前期我国能源战略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李文彦 《经济地理》2000,20(1):7-12
能源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在人均能耗水平、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费方式等方面均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今后应通过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尽快改变迄今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全国宏观调控下,各个大的地区应根据其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供需平衡的不平情况与特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拟订有所区别的区域能源战略.本文在分析我国能源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优化能源结构的途径并提出了七个大区的能源战略要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师博  张良悦 《当代财经》2008,106(2):17-21
基于变异系数的分析显示,我国整体视角的能源效率是趋异的.但就区域层面而言,西部能源效率表现出发散的迹象,东部显示出趋同的特征,而中部则呈现出逐渐向东部收敛的态势.在西部地区,西北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发散特征,西南能源效率的变异系数处于频繁波动状态.通过借鉴经典的收敛回归模型检验发现,中部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能源效率向东部水平收敛的速度愈快,具有β收敛的特征.通过对省际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西部要实现能源效率向东部、中部的收敛,必须弱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8.
如何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有效提高能源效率,我们有必要弄清楚我国能源效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把环境因素加入到考量能源效率的指标体系当中,对能源效率重新定义,接着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制度(能源市场化)、交通运输、工业能源投资等方面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测算出能源效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从各因素对能源效率的贡献比重来看,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影响系数最大;其次是交通运输,技术进步;而经济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系数呈反向关系,其中第二产业比重在经济结构中影响较大。说明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交通运输的提升都会促进我国能源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因素对我国能源效率的正向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中国创新能力科学划分以深层次挖掘区域之间创新能力的有机联系,笔者在剖析现有层级划分方法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模型拓展,应用拓展的聚类模型对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静态与动态分类,并对分类结果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创新发展模式发现,创新能力东强西弱的阶梯分布格局仍存在,必须分集团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制定和实施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10.
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能源效率和扩大使用可再生能源是促进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事实表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发展中国家提高能源效率的压力较大.但即使认识到能源战略的重要性,缺乏资金的启动与支持往往是提高能效和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制肘.国际经验表明,成功的制度都是在政府加大财政投资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源更多地进入到支持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中来.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避免了传统衡量能源效率的单要素指标的局限性。文章采用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作为能源效率的衡量指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利用重庆市直辖以来的经济产出、劳动力、资本存量和能源消费等数据,测算了1997~2008年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年的能源效率处于较稳定的位置,期间共有4年处于相对较优状态。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改进能源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电力行业能源利用有效性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喜平  姜晔 《技术经济》2011,30(5):53-58
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构建了我国电力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模型,对2001—2008年我国六大地区电力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求解并对其进行分解分析,测算了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动对电力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贡献程度;运用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指标分析了低效率的决策单元提高电力能源利用效率的瓶颈和途径,为电力部门合理制定能源利用政策提供了相关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技术经济》2014,(8):76-85
基于非径向非意愿投入距离函数构建了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框架,采用1998—201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探讨了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结构特征和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整体上中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较低;全国层面和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非效率主要由煤炭非效率导致,而东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非效率主要由石油非效率造成;整体上煤炭非效率对全要素能源非效率的贡献在样本期内逐渐下降,而清洁能源非效率的贡献则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能源压力的空间差异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伴随而来则是每年能源消费量屡创新高,对能源生产和供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采用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环境压力的衡量指标,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将能源消费的空间效应纳入到STIRPAT模型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由于各个地区对能源产生的压力不同,因此利用局域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方法--空间变系数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开展研究.结果发现:采用GWR模型进行估计各个地区人口、社会富裕度和第二产业对能源的弹性是有差异性的.各个地区针时本地区能源产生压力的三个因素制定差异化的调控措施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全要素框架下,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DEA超效率SBM模型评价了2000~2010年中国29个省份和3个区域源效率及节能减排潜力。结果显示,不同省份和区域的能源效率有巨大的差别。相比于其他省市,河北、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安徽、河南和湖南能源效率值总大于1;东部能源效率居首,中部次之,西部最后。东部、中部和西部节能减排侧重点不同,中部以煤炭节能为主,西部以天然气节能为主;东部和中部以CO2减排为主,西部以SO2减排为主。针对这种现状,最后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全要素生产函数理论方法测算了中部6省1998~2008年的能源效率,并从技术进步、能源价格、产业结构、产权结构等角度分析了中部各省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R&D投入、能源价格对中部地区能源效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会抑制能源效率的改进,能源消费结构和产权结构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年度GDP是西部落后地区的数十倍,同时各省一级行政区经济水平和与之对应的金融生态系统不匹配现象十分普遍。本文以2018年我国内陆地区各省一级行政区经济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用聚类的方法分析了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将各省一级行政区经济分为8类,最后根据分类结果给出了发展区域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趋同性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首先采用基于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1991-2008年中国各地区的能源效率,然后进行了地区能源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并基于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能源效率的趋同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时还探寻了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区域能源效率之间的正相关性逐渐增强,能源效率分布呈空间集聚趋势;在样本期内,我国能源效率存在绝对β趋同特征,且条件β趋同迹象也很明显,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政府行为和FDI等因素是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基于SFA模型的我国区域经济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我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1996~2005年的面板数据(paneldata),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度了我国区域经济技术效率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技术效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东、中、西三大区域技术效率差距明显。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区域经济技术效率和缩小区域之间的技术效率差距是当前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