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的认知、情感、态度以及行为的有机统一体。文章通过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调查,结果发现:部分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对外来文化盲目追捧、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冷漠生疏。因此,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内外衔接、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补充,进而提升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针对性及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是提升教学效果的理论必然,也是增强青年文化创造活力的价值使然。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缺乏文化自信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拘泥于教材,文化底蕴不强;教学方式古板单一,不能体现文化对话和文化实践;教学环境上教学合力尚未产生等方面。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处于支撑性作用这一理论前提,提出了教师需提高文化素养,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式需探索学理化、对话式及推动实践教学常态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环境上需整合文化环境和文化资源,推动形成教育合力的融入思路。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对发展文化能力的自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有文化自信,但是也存在着文化自信缺乏的困境,故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视为使命与责任,根据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从文化自信视角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学校用"大思政"的理念来设计思想政治话语权体系的前提下,提高师资队伍的文化自信水平,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等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四个自信指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于针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的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的要求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因此,高校要针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新旧媒体,增强高校的环境育人作用;应该充分调动社团的力量;应该完善常态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5.
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其加强人文关怀与教育,不断完善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我国的更好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论文对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首先对文化自信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为如何融合文化自信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源泉。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只有在践行中才能将自身效用最大化。以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为研究对象,在传统文化视域中阐述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践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并在高职院校的语境中探讨以"1234"模式推动大学生党员践行文化自信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当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包括系统合力发挥不足,人文理念相对缺失,教育内容和方法缺乏一定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忽视队伍建设等问题。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加强教育机制系统化及合力的发挥,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合力机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各要素在运转过程中形成同向力,才能增强实效。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组织体系、方法体系、环境和载体,着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体系,建立全方位、整体化、开放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在各类社会思潮冲击的情况下,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对大学生立德树人工作具有非凡意义,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现实需求。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还存在不足,存在着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性、环境性、实效性的不足。针对这一现状,思政工作者亟需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四大课堂"建设,即理论课堂的灌输、实践课堂的教育、自我教育课堂的引导、网络课堂的辅助,实现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有效融入,将红色文化精神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情、意、行的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中等收入陷阱仅以经济增长指标和可持续性归纳了后发国家经济动力不足的事实,忽略了研究客体的具体国情、社会心理和文化优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以"中国梦"引领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形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合力。这种做法既塑造了国民心理,也使人们坚定了经济持续发展的信念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因此,我们要以"中国梦"为契机,依靠政府、校园、社区和家庭四个层级的文化建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坚定走中国道路的自信。  相似文献   

11.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文化自信问题逐渐受到关注,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文章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CNKI(2008—2019年)收录的567篇以"题名=(大学生)and(文化自信)"检索出来的研究文献为数据样本,从发文数量、期刊来源、机构分布和研究热点四个维度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回溯10年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脉络,总结成绩与不足,并从加强和提升理论系统性、视域整体性、方法科学性和内容时代性四个方面提出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方院校大学生志愿参与桂北红色文化传播,有助于桂北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加强地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当前地方院校大学生志愿参与桂北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地方院校大学生中存在对桂北红色文化认同危机,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参与传播活动的时间、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应该让学生现场体验以激发兴趣,加强学习形成认同以打造专业化志愿者队伍,整合资源凝聚推动传播桂北红色文化的合力创新方式,提高桂北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四所本、专科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呈现出"认知水平较低、认同度较高、践行意识弱能力差、认知途径多样化"的现状。同时,高校文化自信教育具有随意性,缺乏长效机制保障,并针对突出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方向的坚定性、思想路线的真理性、价值取向的人民性和实践品格的奋斗性,使得延安精神在当代中国仍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价值。延安精神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唤醒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力量,是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丰厚土壤,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大学生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高校可借助延安故事熏陶大学生成长,培育文化自信的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践行文化自信,彰显文化自信的活力,将延安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打足文化自信的底气。  相似文献   

15.
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政治价值认同及政治信仰具有坚定性,在政治实体认同上具有功利性,在政治工具认同上具有务实性,在政治效能认同上具有差异性等特点。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有多元文化的涌入、我国的民主法制不完善以及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不足与知识水平的限制等。应该从加强和改进理想信念教育入手,坚持知识教育、实践教育和信仰教育三结合的原则;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教育;也要倡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重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政府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形成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合力。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受到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以及高校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式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加强领导,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拓展载体。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7.
目前,部分大学生面对大学生涯缺乏科学规划,对个人特质和未来职业认识不清,学习和发展动力不足,容易出现学业困难甚至是学业过失等问题。"众口塑金"大学生学业导航活动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360度人才测评法和SWOT分析法,科学设计辅导平台,帮助学生深刻认知自我,树立正确的学业目标,激发自信,不懈努力。由案例得到的启示是:大学生学业生涯辅导要遵循学业发展规律,切合学生职业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教育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本质力量;大学生思想教育方式要契合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18.
有效培育和引导大学生党员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校的重要任务。师范类大学生党员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建设。高校应发挥党建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师范类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构建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体系;高校教师也应积极探索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同时高校、社会与家庭等多方协同育人,共同推进文化自信教育,从而有效培育师范类大学生党员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道德自觉是大学生在有效的道德教育下自觉形成的道德行为以及承担起时代使命的道德责任。从主观因素看,道德信仰、道德认同、道德体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自觉;从客观因素看,不完善的体制、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多元文化冲击以及教育合力的欠缺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20.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文章分析了大学生中的不良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认为采取有效对策进行一致教育,尤其发挥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