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与路径。高职院校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理应自觉、主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结合师范教育专业学科大类,思考如何立足人才培养,下行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对学院学前教育师范专业学生传承延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窑肘骺戏的社会实践为例,探讨地域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梳理学院结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城市精神,创新传统文化传承记录方式的探索的路径,总结了地方高职院校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打造区域文化特色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重要基石。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培育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者,在提升师生文化自信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现状,通过深入调研、分析传承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传承的有效策略,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有效发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阵地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充分发现和挖掘有代表性的地方优秀文化,并努力将其转化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实施"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调研常州高职园区5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建设经验,研究地方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培育校园文化精神、营造特色人文环境、创新文化育人载体、拓展文化传承思路、提高文化传播效果等方面,提出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创新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教育责任。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必须要主动探索、积极实践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内容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限于政府,要从"活态文化"层面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更好地继承传统、开拓未来。高职院校在立足地方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应该发掘自身优势,尤其是在非遗传承人培养实践中,不断拓宽与地方非遗产业的融合范围,解决非遗传承人培养难题。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地方传统手工艺行业、企业、非遗办等主体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需求,开展实地性研究,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文化为使命,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模式中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期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终实现的强大精神动力。本文尝试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家和"文化,与高职院校事业改革发展等工作深入结合,促使高职院校更好地履行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以期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文化凝聚人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公共基础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对于培养人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党情国情世情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自信。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渗透入大学语文课程受到了严峻考验。以传统文化渗透入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切入点,从社会、高校、教师、个人等方面出发提出针对性策略,可以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独具魅力,在增进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价值。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领地,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是新时代赋予其传承、转化、实践、服务于社会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过程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更是践行党的民族方针政策与路线、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实践平台,其理应成为增进民族团结、铸牢共同体意识,实现体教融合、构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与方式。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非遗是人文湾区长远发展计划中非常重要的着力点。高校作为学术研究高地、产业发展智库、人才培养基地,具备绝佳的优势力量以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推动非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高校这一教育、文化高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非遗与旅游之间的天然联系,探讨非遗传承与旅游人才培养融通策略,在大湾区非遗资源调查与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感知力调查基础上,构建非遗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国学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可以应用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国学教育和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从课程设置、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等方面探索国学教育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相融合的德育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职业教育同样应该重视文化育人,以主题文化的形式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使文化育人工作有序进行。南京旅游职业学院较早在职业教育领域倡导"创新育人、以文化人"理念,并进行了"主题+"文化的建设与实践,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对职业教育在文化育人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职业院校的文化育人必须与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精神相融合,以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进步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传统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彰显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蕴藏着深厚的育人哲学。本文以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融合为切入点来探究新形势下将传统文化的"化人"和思政教育的"育人"相结合,以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应用文写作教学与人文素养培育相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产业形成的需要。将应用文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养和优秀职业品质的有效载体,积极探索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引起重视的紧迫任务。本文从构建融合人文素养的教材体系为目的,从教学内容和方法入手,遵循应用文写作规律,秉承"文以载道"精神,巧于融合人文素养,以增强"知行合一"的人格魅力,从而达到改善写作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应用文写作知识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相融合,探索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揭阳国家级非遗灯杆彩凤习俗,寄托了千百年来江氏族人慎终追远的情思,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灯杆彩凤这项民俗文化在传承中面临着活动间隔时间长、习俗意义被淡化,组织者老龄化、传承后继乏人等困境。为突破困境,揭阳当地民俗文化保护者应加强常态化宣传与保护工作、重视对民俗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多举措拓展民俗文化生存空间,进而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民俗文化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被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高校积极推进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是新时期实践育人教育的本质要求。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新形势和学生发展的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研究,使实践育人工作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教育者有责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地融入学校教育中,让其展现永久的魅力和时代价值。基于此,文章探讨开放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及价值,分析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现状,发现在开放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如缺乏学习时间、缺乏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缺乏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等。在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深度融合,以混合教学模式为手段、着力加强师生有效沟通,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注重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等融入路径,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关注学生日常文明行为养成的高校“第三课堂”实施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公寓文化有利于发挥其生存教育、自主教育、创造教育功能等,符合公寓文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育人体系的建设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广泛,能以公寓文化为载体更好地传承,通过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帮助高校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和素质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公寓文化建设,符合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高校课堂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建构传统文化"金课"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将精神谱系历史生成与职业素养结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整合、盘活教学资源,并以科学高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与之相适应的成熟的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实践育人作为育人工作理念,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其体系的构建应更多地联系高职院校的育人实际,科学地设定目标、选择路径、建立机制,更高效地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综合国力都呈稳步上升态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受到了国人的青睐和追捧,也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提出到全面传承工作的推广,时间相对较短,加之在不断掀起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下,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理解模糊化、传承皮毛化、学习功利化的现实困境。文章旨在深刻认识热潮下的现实困境,依据现实困境,通过提出采用可观可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等,优化策略来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