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RCEP的生效将为辽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跨国投资等领域提供新动力,也必将引发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全新审视。辽宁应抓住RCEP带来的新发展机遇,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利用关税减让缓冲期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创新合力促进营商环境改善,以数字经济为新动能,推动辽宁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吉林省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也存在着数字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数字化范围不广、数字经济人才缺乏等问题。但不可否认,数字经济对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溢出效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因此今后可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结构多元层次合理的人才队伍等方面,促使吉林省数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经济强省是山西省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推手。山西省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实施数字山西战略,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契机。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衡量山西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山西省数字经济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生产要素的特征,按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的历史脉络,结合中美两国数字经济发展历程,提出“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数字经济一般发展逻辑,基于核心生产要素的作用、生产力的演进,探讨四个阶段的经济内容、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发现:网络化阶段以建设完善各种类型网络为主要内容,平台化阶段则是以各类平台的建设、完善和运营为主,智能化阶段是通过发展机器智能代替人的体力劳动,智慧化阶段则是提高数据价值,让机器智慧化进而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据此,提出网络化阶段从网络建设到万物互联,平台化阶段从平台建立到平台互联,智能化阶段从机器换人到万物智能,智慧化阶段从数据挖掘到数据规律应用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产业以及数字治理等三方面入手,建立并计算了2012—2020年山西省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对山西省数字经济发展情况进行阐述,明确数字经济对山西省国民经济稳定高速发展的意义,指出数字产业化方面存在的不足,为山西省数字经济良性高效发展提供(以下简称云大物智)理论和事实依据,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产业仍处在初级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面临着人才短缺、产业链不健全、创意不足、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等诸多问题,同时还面临着国际大环境下各国之间的竞争。本文借鉴美国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发展模式,对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提升服务业的效率,但是提升服务业效率并非易事。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还面临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压力。因此,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如何提升服务业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并进而缓解劳动力供给不足带来的冲击,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会强化这一作用;(2)随着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劳动力供给不足会“倒逼”数字技术的应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3)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高、人均受教育时间长、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数字经济对服务业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因此,需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与普及,并根据地区差异与行业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快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8.
网络经济在成为整个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分析网络经济主要特征和网络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基础上,文章研究了贵州省网络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结合贵州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实际,提出了符合贵州省网络经济发展的策略性建议,旨在为加快发展我省网络经济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乃千  何颖  仝童  马云霞 《大众商务》2022,(10):209-211
金融服务成本的缩减、服务门槛的降低、服务群体的拓宽,可有效助力绿色经济的发展,也是决定金融业能否实现经济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主要对数字普惠金融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其中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策略,以便可为两者更为有效的结合提供良好助力,进而实现我国绿色经济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产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了数据化、平台化、无界限化和共享化的特点,这对现行的税收政策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对其适时调整以助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税收政策助力数字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企业、数字人才、整体税收环境等层面,但现行的税收政策仍存在纳税主体及课税对象等界定不清晰、优惠政策覆盖面局限、税收征管制度难以适应数字化要求等不足,需要从改革现有税制、完善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创新征管制度等路径来完善税收政策,以助力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增长机制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揭示市场交换主客体供给与需求的双重属性,界定和阐述了包括企业和生产要素在内的供给成本、需求收入及利润或亏损;通过阐述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职能、公共产品和赋税,界定了社会市场成本(市场供给成本+赋税)、收入和利润,论证了法律和公民制约赋税限制了国家赋税收入利润率,即国家赋税收入/公共产品成本的比率,使其与社会市场收入/社会市场成本的利润率大体相当,从而导致企业和生产要素社会市场收入大于社会市场成本,获得社会市场利润,实现市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当今社会经济形态,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以数据和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时代来临。数字经济催生了大量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新旧产业的转换和融合对公司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了解数字经济的特征,分析新时代背景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让数字经济的特征融入公司治理模式中,是企业在新时代抓住机遇,进行数字化、信息化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区域非均衡增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省的四大经济区域即“一圈二区一带”,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加剧。贵阳城市经济圈人均GDP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黔北发展水平接近贵州省平均水平,毕节水城兴义经济带处于第三,差距最大的是东南部特色经济区。贵州经济发展态势为中部凸起,东部、南部、西部和北部均低于中部,并且东南部低于西北部,突出表现为东南部塌陷。政府应高度重视贵州区域的非均衡增长现象,避免其东部变成中国的“贵州”,应对东南部特色经济带给予更多关注,在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时,将更多资源配置到东南部特色经济区。  相似文献   

15.
以现代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基础,分两个阶段探讨金融发展经由总需求要素传导,引致经济增长的途径.研究结论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较为单一,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投资传导实现;90年代中期至今,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投资,资本市场——投资和汇率——出口传导机制实现;从长期看利率——消费信贷的传导作用会增强.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在医疗信息安全保障建设方面严重滞后,信息安全工作的战略统筹和综合协调不够,缺乏体系化的安全策略研究以及针对数字化医疗业务特点的管理机制研究。为了实现安全可信的医疗信息发展环境,笔者针对现有医疗信息系统中各个需要实施安全保护的目标,给出了在推动医疗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应涉及的各项安全问题及管理机制,旨在构建一个全面涵盖了信息技术、组织策略、法律意识的整体性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断渗透和持续发力,全新的资源利用模式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已成为乡村高质量振兴的新动能和重要引擎。本文从数字经济与乡村高质量振兴的耦合关系入手,分析了数字经济驱动乡村高质量振兴面临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数字人才资源紧缺、数字乡村产业整体规划缺乏、数字乡村流量变现认知有待提高等现实困境,最后基于党建链、基建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一体”的架构,提出数字经济驱动乡村高质量振兴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8.
19.
20.

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探究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和收敛性问题,对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选取的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构建了中国数字经济综合指数,并利用核密度估计考察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地区非均衡性及动态演化规律,同时采用变异系数法与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数字经济的收敛特性。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以东部沿海省份为核心,中西部内陆省份为外围的“核心—边缘”结构,“数字鸿沟”特征明显;“H-H”集聚与“L-L”集聚构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格局,呈现出一定的极化特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极化特征有所减弱,非对称结构趋于缓解。计量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