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已公布的民法典草案中,民事习惯被赋予补充性法源地位,然而这种处理方式过于笼统,无法准确知晓民事习惯的具体内容。清末民初两次民事习惯调查的组织经验和调研方法对于民法典编纂不无借鉴意义。当前民法典编纂启动民事习惯调查存在现实必要性,这种必要性体现在民事习惯作为客观事实、民事习惯与民法典之间关系以及民事习惯的司法适用三个方面。从调查机构设置、调查章程、调查人员、调查经费、调查程序、内容及期限等方面可以大体勾勒出当前民事习惯调查的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2.
“司法公开”与“司法公信力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一环,司法公信力的建设离不开司法公开,司法的公开有助于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而作为司法公开内容之一的民事裁判公开,与司法公信力的建设当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民事裁判的公开深深影响着司法公信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民间借贷中的民事习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民初,民间借贷中的民事习惯纷繁复杂,不同地域,多有别异.借贷利率与借贷期限、借贷数额、借贷对象及银根松紧形势等市场因素有关,以“月利三分”为限,有“零利率”、“低利率”、“高利率”之分;借贷担保有以中人与房屋、土地、粮食、牲畜甚至妻女之分;债务履行有利息滚入母金、利息不滚入母金、停利归本、先偿利后归本、打账与摊账或摊还、立发财票或兴隆票之分.其中,有些属陋规恶俗,理应摒弃;有些属公序良俗,值得借鉴.认真梳理清末民初民间借贷中的民事习惯对规制与引导当今社会民间借贷秩序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力从司法现状上反思了中国近代司法改革以来对传统文化抛弃和背离民间风俗习惯规范带来的负面影响,主张注重对本土法治资源中风俗习惯的合理利用。运用实证和个案的分析,从风俗对乡土社会的影响,从基层法院纠纷处理的具体实践,从刑事、民事和执行的现状等多个维度,充分论证风俗习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现状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因原则作为辨析事故原因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基本逻辑准则,在保险理赔司法实践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我国相关立法缺失的情况下,准确地把握近因原则的内部逻辑体系,对于司法裁判具有重要意义。保险法近因原则在司法适用中受单一因素和多重因素的影响,且多重因素之间亦有因素相关性,应予区分把握。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严格地适用保险法近因原则可能造成个案中的利益失衡,此时须引入民法公平原则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6.
论非法人团体的民事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人团体广泛地参与民事活动,是一支活跃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非法人团体的民事主体地位问题,一直颇有争议。本文从我国的立法,民事主体的认定,民事诉讼法的角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应当打破传统的民事主体二分法理论,确立非法人团体的民事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法律适用问题是反倾销司法审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反倾销案件的公正审理与裁判,应明确其规则.我国应坚持以适用国内法为原则,有条件地适用国际法,并在适用中实行对等原则.为便于法律适用,应通过加强立法,使整个反倾销法律更具系统性、整体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公司法创造性的增设了公司僵局司法解散条款之规定,为化解公司僵局开设了司法救济之通道。然而,司法强制解散化解僵局这一单一化路径选择模式难以应对实践中复杂的僵局案件并作出有效回应。鉴于公司自治存在不可避免的负外部性,司法介入化解公司僵局其正当性不言而喻,但必须明确界定其介入之外延。毋庸讳言,公司僵局司法救济机制之完善应在注重章程预防、完善立法及拓宽司法救济路径之基础上对症下药,优先选择强制股权转让、强制公司分立、寻找企业新接管人等替代性措施,司法强制解散应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9.
现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和我国改革深化的国情实践,已经尖锐地提出了这 样一个问题:宪法能否司法运用。从整体上讲:只规制政府,充分运用司法审查权,对宪法适时作出有权威的解释,充分发挥宪法监督制度的作用等是美国宪法司法适用的四个基本理念。在我国,宪法能否适用问题长期以来没有重视,虽然不乏违宪现象,但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的宪法例出现。对宪法的片面理解、制度的延误、公民宪法意识不强、法官素质不能适应等问题的解决和改善,坚持洋为中用,加强和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都将有益于我国进入一个宪政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司法机关的权利受到立法的严格限制,同时,习惯又促使我们过多的寻求行政机关或其他民间力量的救济。而司法机关拥有合法的权利和令人信服的威望是法治的前提,因此,提高司法机关的宪政地位以及扩大司法机关的权力是必要且必须的。  相似文献   

11.
保险合同解释中,最具特色同时在法律适用实践中争议最多的原则是疑义利益解释原则。疑义利益解释原则的创设和援引原则是针对保险人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之间不平等的交易地位而进行司法调整以实现公平交易,并体现对保险交易中的弱势群体倾斜性保护的价值关怀。新修订的《保险法》明晰了疑义利益解释原则的适用对象和法律适用前提。对保险合同基本条款发生争议时,不应随意采用疑义利益解释原则,司法实践中应避免出现该原则适用片面化和扩大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中国法制建设一直走的是一条政府推进型的道路,在面临民族国家建立和现代化的双重压力下,法律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驱,推动社会其他方面的变革。受此影响,法律发展往往忽略了本民族的习惯与传统,遮蔽了人们对习惯的认识和研究。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重视社会习惯在法律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反垄断民事裁决的域外承认和执行并未被包含在现有国家间承认和执行外国民商事裁决的法律框架内,一般情况下当被请求承认和执行的民事裁决所依据的主体争议涉及反垄断事项时,大多不予承认和执行。在对垄断违法行为施以刑事处罚的问题上,对垄断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存在不同的认识,各国对反垄断法的目标定位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目前世界上对严重的垄断违法行为施以刑事处罚的国家并不多,其根本原因是双重犯罪原则的存在。为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规定,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迎接反垄断法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最密切联系原则既是一个法律选择原则,也被当作系属公式和普通系属予以适用。但该法对如何确定最密切联系地没有规定。今后应该在进一步加强其地位的同时,明确最密切联系地的确定标准,并对法官如何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提出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归纳总结网络著作权的概念特征,以及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和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当代网络著作权保护的不足点,结合我国当前知识产权法律规定,分析网络著作权司法保护系统的缺陷,并根据缺点和不足,从民事法律和刑事法律方面提出完善的想法建议,在完善相关立法、诉讼制度、刑罚制度的基础上,更为有效的保护网络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网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民事立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民事立法者通过使用立法语言表述其意志的过程。民事立法语言表述在总体标准上应当兼顾学术和生活,在具体标准上应当遵守语法规范,注重形式逻辑,讲究平实庄重,追求精炼不冗。  相似文献   

17.
我国驰名商标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我国驰名商标认定中出现了不合常理的超增长现象,数量暴增,几近疯狂,严重降低了驰名商标原有的声誉,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本文在介绍有关驰名商标基本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驰名商标超增长的症结所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其纠正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工伤保险与民事侵权赔偿适用关系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发生工伤事故时,劳资双方必然存在赔偿多少以及怎样赔偿的利益冲突,在对世界各国就工伤保险和民事侵权两种赔偿方式的适用关系精心考察之后,说明选择模式、免除模式、相加模式、补充模式各有其利弊。我国法律虽然对两种赔偿方式都有规定,但是对二者的适用关系并未加以说明,司法实践中也因受害职工是否参加工伤保险而做法各异。有鉴于此,我国应当在不同情形下充分发挥二者的制度优势,优先适用工伤保险进行补偿,在全部损失的范围内.授权受害人提起侵权赔偿之诉。对于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在应获赔偿中减去工伤保险补偿。  相似文献   

19.
习惯法是我国重要的非正式法律渊源,是成文法律的重要补充,在国家法律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习惯法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行业性、明确性等特点,在司法过程中容易造成适用上的混乱,因此,有必要确定在习惯法适用问题上确立统一的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20.
受制于1992年诉讼文书样式规定,实践中,民事裁判文书存在的诸如过时的文书首部格式已无法彰显程序公正、文书内容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违背法官中立的司法原则、文书语言的不规范损害了文书的严肃性等问题,已成为司法改革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为此,应以程序公正为原则修改民事裁判文书的格式、以实体公正为原则改革文书正文部分的内容、以法律术语和书面语体为标准规范文书用语,以审判公开为原则向全社会公示裁判文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