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招生形式多样化发展,高职学生的总量逐年递增,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高职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人才的需求和供给不一致,在用人单位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大背景下,对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职学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中,高职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欠缺,从而影响就业的客观现实,需要高职院校依托共青团志愿服务的现有成熟模式,开展基于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的尝试,开辟一条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实现实践育人目标的载体。本文主要从实践育人角度出发,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定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序发展的策略三方面展开研究,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3.
参与志愿服务对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有积极作用,但还存在范围过于局限,内容、形式老旧等问题,要通过培育志愿服务意识、建设志愿服务平台、建设有力的组织机制和考核评价等对策,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着力点。文章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关系入手,阐述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于文明城市创建的助推作用,分析文明城市创建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运用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场动力理论建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力系统,即从志愿者主体动力、学校场域动力以及社会场域动力,从知、情、意三个维度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志愿者主体动力,从组织结构、制度规范、领导管理等方面分析如何强化学校场域动力,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联动机制的架构来论述如何凝聚社会场域动力,最终使以上三方面的动力形成合力,达成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不仅对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一定影响和帮助,而且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且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具有一定影响和促进作用,但是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太过于单一,仍然存在很多制度、管理上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现存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对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提出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6.
以社会管理创新理念为指导,从大学生志愿服务主体、服务项目、运行机制三个方面研究制约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着力培养骨干型志愿者、帮助树立正确价值观、创新服务项目设计、拓宽项目资金来源、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健全法律保障机制和物质保障杌制,供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7.
志愿者服务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高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都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同时,高校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与服务,有利于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有利于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工作管理水平和高度,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果,也是高等教育对学生价值观重塑的重要表现。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概念和内容解析,重点探讨其在社区养老中的作用,并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推动其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10.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认识不够,没有对这项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从存在的问题着手,本文提出了健全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做好培训和后勤支持工作,与相关课程结合,组织、鼓励成立校院两级志愿服务协会等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志愿者这个群体现已被公众熟识,引起了学者的高度关注。从社会学的视野展开调查.了解后奥运时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参与服务的基本情况、参与的动机、未来参与的意愿以及当前开展志愿服务存在的困难和阻力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阐述了志愿者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志愿服务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社区服务深入推进的一种表现,也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一项创新。以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找出目前国内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在激励机制上的经验,以得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学生身体的本质涵义及其价值对学校课程提出了解放学生身体的强烈呼求。学生身体的解放是实现个体完整生命意义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效开展学校教育的有力保障,更是其发展乃至形成全球胜任力的前提条件。现实学校课程存在众多规训学生身体的问题,使得学生身体解放的价值无法有效实现。因此,学校课程首先要为身体正名,秉持多元共生的课程知识观,并建设规范与自由并存的课程空间以及以兼顾对学生身体的教化与尊重为主,改良课程评价标准与方式等,以实现对学生身体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14.
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是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中的突出问题,是由女性的社会地位及评价偏低、用人单位岗位设计男性化、女性可持续劳动价值不如男性以及忽视人才性别优势的教育制度等因素影响的结果。政府可在政策、制度、法规、资金等方面支持女大学生就业,企业和学校应摒弃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的观念,从服务社会的角度开发和管理女性人力资源,同时,女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源价值,使自己无论在就业还是创业领域都能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思想和精神的内核。近年来,由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缺位,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薄弱,缺少社会责任感以及缺乏高尚道德追求等。要发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养养成教育的作用,锻造大学生的自律品行,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是对传统主体性的超越。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在师生平等的交往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和教育内容的确定性,为培养自我选择、自主判断同时又和谐统一的道德人格提供全新的视野,有利于主体性的真正实现,实现道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多元的社会思潮、多样的社会交往方式等挑战。为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应以中国梦引领,加强阵地意识,充分整合现实与虚拟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有助于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志愿服务以其独有的志愿性、公益性、利他性等特征,决定了它是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为此,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成为引导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加强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应对日益严峻的医患矛盾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要重视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切实转变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理念,从课程设置的优化、师资队伍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考核制度的完善等方面积极构建一个科学规范的培养体系,着力拓宽培养途径,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临床实习的作用,真正提高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后现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完善教育机制,善于利用大众媒体,通过对话和交往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反思,鼓励学生创新,实现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