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接"中国制造2025"要求,文章以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现代模具技术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为契机,基于协同理念,整合多方资源,通过界定产教深度融合平台建设内涵和理论基础,构建"政行企校所"五方协同共建共管共享的组织模式,建立"目标导向、管理协同"运行机制,聚焦有效课堂建设,完善"产教互融"实践育人体系,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规格、数量和结构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是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做到"产教对接、产教融合".政府层面要在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制订产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学校层面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根据产业布局及发展规划设置相关专业,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产业层面要通过校企合作、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产业技能竞赛等手段引领高职院校与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产教融合是促进校企合作,实现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法,也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国先后制定了系列政策,加强推进产教融合。2018年成都会议后,各地各高校采取切实措施,致力探索产教融合中国经验,促进产教协同逐步走向深度融合。但目前还存在思想认识不足、高校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政府统筹力度有待加强、产教融合整体联动有待推进等问题亟待解决。推进产教融合再深化还需要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机制、统筹推进产教融合评估、加强产教融合文化建设、法制和示范建设。  相似文献   

4.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浅层阶段,为打破合作发展瓶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质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调动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打造产教融合型企业,将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推进到更深层次。产教融合型旅游企业的建设目前仍在摸索中,打造仍需长时间的磨合。在职业院校、旅游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下,产教融合型旅游企业的成熟发展将会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和改革,打造顶级旅游服务人才。  相似文献   

5.
按照"扬优、扶重、培新、集群"的专业发展策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专业顶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现代产业为重点、其他专业为拓展的专业格局.其探索与实践对当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颇具启示意义.未来高职院校应从专业建设的高职性、地域性、独特性入手,加强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力度,培育特色专业,促进校企对接、产教融合,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建立健全专业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6.
从建党时期到建国初期的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时期的产教结合,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变迁呈现一定的时代性和规律性.在政策变迁过程中,不断促进多元化主体参与,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间深度融合.现代学徒制作为产教融合深度发展的必然路径,存在企业参与不足、缺乏人才培养平台等问题,产教融合政策还须在实现现代学徒人才协同培养、构建学徒制培养平台、加强现代学徒制广泛认可度等方面继续发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7.
国家正在全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文章在分析德国、新加坡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国内济南、杭州等职教相对发达地区实训基地建设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建设实践经验,认为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学校的全力投入以及企业的主动参与下,政校企三方通力合作,是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要坚持开展产教融合的教学实践活动,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文章阐释了产教融合视角下"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在深入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问题的基础上,从学校、企业及教师自身三个层面提出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不应局限于开发建设相关课程,更应该长效联动。当前大势所趋,网络课程建设应以"互联网+教育、校企共建网络在线课程、校企生长效互动"为切入点,探索网络在线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应以增加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回报为改革方向,为"校企生"长效互动建立保障机制,才能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才能改变目前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参与不足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产教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成为提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本文在分析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必要性基础上,从深度融合、项目载体、互利共赢等方面探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理念,进而就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阶段暴露出改革存在偏差、发展动力严重不足、产教融合不到位、缺乏检验评价方法等问题,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借鉴院校专业群建设发展经验,围绕深化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推动结构化教师团队建设、拓宽产教研融合发展机制、健全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四个层面,探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具体优化路径,致力于解决高职院校改革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是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而机制创新则是改善校企合作现实局面的突破口。文章在分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位一体,多元协同"协同育人模式,并在盐城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进行实践。实践表明,该模式以提高协同育人质量为目标,通过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实现了"一体化、全过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加快转型发展,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结合该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举措,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转型发展的关键,应通过加强通识教育,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打造优质课程等举措,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4.
产教融合是培养环保产业所需应用型人才、促进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实现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办学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以产教融合的具体实践为基础从创新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式和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产教双方互惠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如何完善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体系,从中提炼出了商贸类专业"双轴四轮驱动"产教融合模式。该模式通过开展时间轴和企业轴的构建,在大学不同时间段分别对应行业、企业、政府,开展相应的课程实训、技能实践、岗位实习等活动,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对学生成长有益的合适的事,能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满足各方的需要,避免出现合作各方一头热一头冷的情况。通过市场营销专业的产教融合实践为例,探索一种适合商贸类专业可以操作的模式,使产教融合更深入有效。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产教融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产教融合涉及多个领域和利益主体,其推进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有效推进产教融合,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化的激励制度,以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文章对新时代下推进产教融合的系统化激励制度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产教融合的意义和挑战,分析了系统化激励制度的设计原则,并从资金支持、奖励机制、人才培养计划等方面提出了产教融合的系统化激励制度的建设措施,以期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经营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落实工学结合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平台。在建设与营运管理实践探索基础上,提出经贸类经营性实训基地“五位一体”模式,围绕“高素质技能型经贸类经营管理服务人才”这一中心,从实训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创新创业育人五个方面提出和实施了具体的实践举措。  相似文献   

18.
产教融合强调在育人过程中产业和教学的融合。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应该以社会行业的实际需求对体育课程进行细化和调整。文章简要阐述了产教融合的概念和优势,分析了产教融合对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以及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课程设置职业性不明显、教学方法和模式滞后等问题,提出了以市场的专业需求为依据、对课程体系进行细化,重视新媒体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应用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路径和方法,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体现生产现场的特点,并能提供具有真实而综合的职业环境,按照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使学生得到实际有效的操作训练。文章围绕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建设原则、实践运作等问题展开研究,以"教学做一体化"为基点,探索课堂与实训地点的一体化,使学生在"边教边学、边学边做"中实现教学和实训、生产的互动,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中完成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立足于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的实际,阐释了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内涵,指出当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背景下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难,并在此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机制、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四个方面,探寻优化新时期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机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