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结构,是让无足轻重的企业退出,放开竞争行业的企业,这有利于政府集中精力抓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主导作用。 国有企业退出的形式 国有企业从国有经济领域退出  相似文献   

2.
陈琪 《经济师》2000,(9):38-39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成败的关键。今年是国有企业扭亏为盈 ,走出困境的最后一年 ,如何认识和把握国有企业的命运和国有经济的地位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显得特别重要。在市场竞争领域中 ,决不能忽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一、正确把握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 ,人们把国有企业的定位和国有经济的定位混同 ,从而常常把国有企业的弊端归罪到国有经济身上 ,要求国有经济退出“市场竞争领域”。其实 ,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是两个相联又不同的经济概念。前者是指国有经济的微观经济形式 ,是财产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3.
要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市场化程度低、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加快国有经济退出的步伐,只有大踏步退出国有经济序列,才能带动体制、机制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杨洁 《经济师》2001,(10):138-139
文章分析了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应以国有企业现有产权关系的变更为核心。并从三个层面论述了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运作方式 :即改组在国有经济内部进行 ;改组采取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相互融合 ;改组采取国有经济的进入或退出  相似文献   

5.
国有资本退出与国有企业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收缩国有经济战线,使国有资本实现战略性退出,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的需要。但国有资本退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具体来说,一是依靠国有企业再造;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相似文献   

6.
刘英茹 《经济论坛》2000,(13):14-14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研究国有经济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成为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特别是能否解决国有企业的退出通道,将成为国有企业能否真正搞活,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所在。   一、国有企业退出机制的理论依据   1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国有企业必须有进有退。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看,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就要为之提供多样化的机会和途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它不可能…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有企业退出壁垒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经济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说,国有企业要依据具体情况在不同的行业有选择地进入和退出,本文就现实中存在的阻止我国国有企业退出的各种壁垒,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退出壁垒,以及作为特殊性存在的退出壁垒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国有企业的退出壁垒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以期真正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引导我国规模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第一,深化改革的最大挑战还是认识和观念上的不适应.在认识方面,主要是对国有经济的性质、作用和定位还不很明确.在国有经济的退出过程中,具体到哪些企业应当退、如何退,国有经济退出以后的收益如何补充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企业的账面资产,如何确定国有资产转让的定价及国有资产流失的标准,如何看待国有资产的存量与潜亏、流动与重组,如何推进国有股减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9.
陈宏伟  袁伦渠 《生产力研究》2006,(12):193-194,246
国有经济退出意味着国家放弃对就业保障的承诺或停止对国有企业财政补贴,目的是威胁企业,促使其提高经济效率和防止国有资产显性和隐性流失。国有经济从非国民经济命脉行业的退出势在必行,但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国有经济退出的市场障碍分析边界刚性的约束、国家租金攫取带来的保护、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剩余索取权,以及资产专用性引起的沉没成本、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发育滞后。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但不是完完全全的彻底退出;国有经济选择进入重要的行业和关键性领域,但也不是绝对不能容许非国有经济的介入。  相似文献   

10.
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的改革是实施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使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但是,日渐突出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却在制约着国有资产退出的进程,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形成了障碍.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经济总量和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优化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应该从国有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和资本结构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国有经济总量的区间定为17%~32%;第二,按照市场失灵决定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和产业范围;第三,国有经济规模定位要体现大公司和大集团发展战略,加强国有资产增量与存量调整,完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第四,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定位于按照产业结构与产权结构的有效结合,选择适合国有企业特征和使命的国家投资比例.以决定是国家独资、国家控股还是国家参股.  相似文献   

12.
对否定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几种观点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党章》和《宪法》的规定,必须遵守。各种否定国有经济的观点,诸如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国有企业是垄断企业、国有企业与民争利、照搬西方国家的国有经济比重、国有经济必须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国有经济产权不明晰、私营经济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等言论,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3.
竞争性行业与非竞争性行业的区分,不是依据是否存在竞争,而是依据竞争因素是否起主导作用。市场功能对企业选择的界定,以及国有经济实质上就是政府经济,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国有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实施“退出”,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国企退出竞争性行业后,在非竞争性行业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汽车、制药、家电与纺织等四个竞争性领域的竞争能力进行分析,发现由于行业特点和国有企业自身优势,在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并非完全不具有优势。因此,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退出不能采用"全退论"思想作为指导,而应有"选择"地退出,以利于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15.
如何成功实施MB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层收购是近期财经报道的热门话题。“十六大”前后,更有许多观点见诸报端,把对非重点国有企业实行管理层收购当作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经济成分退出竞争性经济领域的重要方式推介  相似文献   

16.
债转股:基于企业治理结构的理论与政策分析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国有企业陷入债务困境的根源在于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简单的债转股虽然可以在缓解通货紧缩压力方面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但将使国有企业不健全的治理结构进一步弱化。只有将债转股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退出结合起来 ,才能在发挥其积极影响的同时 ,避免其消极影响 ,并且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因此债转股的根本目标应该是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退出和民营化 ,而不是让国有企业“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发展壮大与独立商品生产者地位的确立,表明刘瑞明、石磊教授提出的国有企业存在双重效率损失的两个重要假设——国有企业效率相对低下和政府对国有企业存在软预算约束,是不符合实际的。本文利用中国2000—2008年29个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证明了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不是增长拖累。据此提出,就研究方法而言,不能简单套用过去的研究结论作为今天的研究起点;就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而言,不要片面强调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不能把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8.
常青 《经济导刊》2003,(3):28-30
管理层收购是近期财经报道的热门话题。“十六大”前后,更有许多观点见诸报端,把对非重点国有企业实行管理层收购当作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经济成分退出竞争性经济领域的重要方式推介。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应该在以下三个基本层面进一步深化:(1)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功能界定,对国有经济的总体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平稳有序地组织国有经济进入、退出或保留于特定产业,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2)依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在国有经济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对除极少数企业外的国有企业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大批企业家的生成;(3)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功能界定,积极推进国民经济运行的市场化,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在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20.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是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外资、民营企业承接困难;对员工合法权益的侵害及债务性负担过重等等。因此,我国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