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住房则是保证人口融入城镇的必要条件.从土地财政视角出发,依据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建立城镇化一般均衡模型,选取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系统探讨保障性住房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并从全样本、分样本角度研究保障性住房对人口城镇化区域差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保障性住房显著支持人口城镇化发展,但该支持效应受土地财政发展区域差异性的影响;土地财政对人口城镇化的支持效应随着土地财政规模的扩大而逐渐减小;土地财政削弱保障性住房的效果与土地财政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取得对我国省域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综合评价,在构建债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省域债务风险进行了排名和分类,结果显示:经济的高速发展无法掩盖债务的高风险,债务风险的直接原因是财政收支的不平衡,重要诱因是城市的不断扩张,而“后土地财政”时代的到来则进一步加剧了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省份的债务风险.在管控债务风险方面提出:其一,控制债务规模,盯紧债务负担率阀值;其二,逐步转变地方政府“双重代理人”身份,将债务纳入政绩考核机制;其三,对于投资驱动型省市,债务风险防控原则上“堵不如疏”;其四,构建合理、规范、可持续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实现财政长期平衡.  相似文献   

3.
借助中国省际动态面板和静态面板模型探讨财政支农与城镇化对农村减贫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的农村减贫得益于财政支农工具与城镇化战略的交互协同效应,但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减贫的促进效益更强;财政支农投入中的扶贫性投入和就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更有利于东部地区农村脱贫,而综合性开发支出和人口城镇化水平则在中西部地区更具农村减贫的拉动效果;虽然我国的农村贫困存在明显的"棘轮效应",但随着财政分权、农业经营规模和农村医疗教育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贫困发生率会得到相应抑制。  相似文献   

4.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十年来中国人口流动规模持续扩大,但同时也呈现出省际人口流动放缓、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人口流动吸引力显著增强的新趋势。研究构建了土地财政、房价与人口流动的影响机制,并采用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对2000—2017年中国31个省区市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土地财政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路径有两条,且通过公共物品对人口流入的促进效应大于其通过房价对人口流入的抑制效应,最终表现为土地财政促进人口流入;地方公共物品能够资本化在房价中,土地财政和房价之间存在正向促进的双向互动关系;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土地财政均促进人口流入,但东部地区的促进效应强于西部地区。为此,文章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快完善地方税体系,引导地方政府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优化土地财政支出结构,支出方向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住房体制改革,改变粗放式的“一刀切”政策。  相似文献   

5.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目的是缓解纵向非均衡和横向非均衡。缓解纵向非均衡体现在平衡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和地方财政特殊支出缺口,贯彻的是效率原则;缓解横向非均衡体现在平衡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地区公共品外部性和地区公共品规模经济,前贯彻的是公平原则,后两贯彻的是效率原则。应从转移支付体系的设计、转移支付手段的选择、转移支付与市场机制的配合等方面提高中央对地方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复合转型,是集中化、组织化、规模化、公共化、便利化和人性化等"六化"的有机统一。我国的城镇化具有城镇化慢于工业化、人口的城镇化慢于土地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的流动性强以及不平衡、差异化等特点。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这两大关系。城镇化中人口流动、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划分、地方债务融资风险的控制、收益与风险成本的分享共担、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协调等问题对财政体制提出了"五大挑战"。为此,必须运用动态的系统性思维,树立风险意识,以预防为主来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7.
分税制改革以来,土地财政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增强财力的重要来源,与土地财政相伴的是地方政府大规模的征地拆迁行为。按照相关规定,地方政府应将一部分土地出让收益用于补助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事业。那么,预算外土地出让收益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事业的补偿是否带动预算内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呢?文章在模型估计及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虽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存在补给效应,即土地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具有刺激作用;但由于受地方政府自利性与公共性的影响,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的补给效应仍存在诸多问题,未来我国对"土地换保障"的硬性规定势必要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论述我国财政透明化意义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财政透明化法制保障从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中外财政透明化法制保障的对比;2、财政税收收入透明化的法制完善;3、收费收入透明化的法律保障;4财政集中支出透明化的法制保障;5、财政自主性支出透明化的法制保障;6、财政收支平衡透明化的法律保障;7、会计信息透明化的法制保障;8、财政执法监管透明化的法制保障;9、财政行政立法透明化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用静态面板与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中国1998—2012年人口结构变迁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影响。固定效应、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方法实证分析结果均显示: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存在正的显著影响,即老龄化是导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压力的原因;而少年儿童抚养比与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表现出较强的惯性。基于此,为缓解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并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应提高财政支出配置效率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相似文献   

10.
人口老龄化叠加出生率预期不断下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地方财政负担不断加重。为探寻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现实路径,本文基于2008年-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估计人口结构与地方财政压力之间的因果效应并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随着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占比的提高,地方财政压力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非线性态势。以财政教育支出为门槛变量的机制分析表明,当财政教育支出小于4.55阈值时,少儿人口比例加大,能够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当大于5.40阈值时,地方财政压力显著增加。以社会保障支出作为门槛变量的分析发现,当社会保障支出高于4.63时,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使地方财政压力显著增加。最后,针对本文结论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将“public finance”定义为“收入、支出或其活动”失之过窄;将其定义为“政府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失之过宽,从而就公共财政内涵及其特征作了辨析。公共财政不是和国家财政并列的财政模式,而是国家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模式;把国有资本财政放在公共财政之外,是需要重新研究的问题;财政收支平衡不是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而是量上的相互适应;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不仅要考虑物质资料再生产,也应包括人口再生产。  相似文献   

12.
以1978~2011年我国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财政支农支出的农民增收效应.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财政支农支出总体上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带动作用较强,弹性系数约为0.4左右;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促进效应在各收入水平下有差异,中低收入水平条件下,财政支农支出的农民增收效应较强;较高收入水平条件下,财政支农支出的农民增收效应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各地政府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草案报告陆续向社会公布,备受关注的各地2013年土地出让金数据浮出水面。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有土地出让收入达4.1万亿元,刷新了2011年土地出让金收入3.15万亿元的历史高位。2014年伊始,土地出让金还在节节走高,土地财政依赖又出现上扬,之势,土地市场的升温让土地财政再度成为热议话题。我国的土地财政源起于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短缺,并在地方事权财权比例失衡、土地市场机制完善、  相似文献   

14.
财政收支划分法律制度是在各级政府间以划分事权为基础进而划分财政收入支出范围的一种财政分权式的法律规范,涉及各级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划分、税权的划分等财政关系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美、德、法、日等四个国家财政收支划分法律制度的立法框架和内容特点的总结分析,以期其法律制度和成功经验可供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城市土地的要素特征和土地批租制度为起点,界定了土地出让金的贴现级差地租收益性质、来源及其在开发企业和政府财政之间的分享结果,揭示了土地出让金管理和土地税费制度安排的缺陷。地方政府财政的土地依赖问题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出让金管理体制和扭曲的土地税费体系导致的软预算约束所致,据此提出了系统改革完善有关土地财税制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选用1950年-2015年之间财政收支时间序列数据,应用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财政决算收入与决算支出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得出财政收支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收入引起支出,这与中国以收定支的预算编制原则相适应.为推进中国财政收支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本研究以差分序列的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为基础,运用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拟合方程,选择对财政收入进行分析预测,寻求最优模型并提供较准确的预测效果,为财政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编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提供参考依据;未来财政收入增速趋缓的预测结论表明中国以民生为导向的公共财政建设正在发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一直存在巨大的收支缺口,诸多因素的推动形成了"土地财政"模式。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通过1991~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与当前财税体制的关系加以实证分析,得出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与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成反比的结论。短期看应该规范土地财政收入的收支、加强监管;长期看必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完善土地出让金制度,彻底扭转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偏好,构建地方政府稳健的"税收财政"模式,根本转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8.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压力增大,土地财政问题日益凸显。基于我国土地财政的构成,按窄、中、宽三种口径估算土地财政规模,结果表明不同统计口径的土地财政收入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的土地租金和贷款收入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的财力来源;总体上看东、中、西部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逐渐趋同;人口城市化水平和中央级税收比重与土地财政规模正相关,而外商直接投资与土地财政规模负相关;人口总抚养比与土地出让收入比重正相关,而人均GDP 与土地直接税收入比重正相关。不同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土地引资效应和土地收入效应是不同的,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宏观政策是密切相关的。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土地出让资金监管,以有效控制土地财政规模,弱化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相似文献   

19.
通过验证发现,政府生产性支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只有产出效应,没有增长效应.以基本建设支出、财政科学支出与财政教育支出对产出的影响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当只考虑生产性支出的水平影响时,财政科学支出与财政教育支出的正向作用较为明显;而当考虑到生产性支出的滞后项时,三项支出都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2)在静态分析中...  相似文献   

20.
土地财政不非我国独有,很多发达国家也都依靠"土地财政"。但国外主要通过对存量土地征收物业税、房产税等方式创造财政收入,这样既体现了公平性,也保证了政府有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而我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并千方百计地抬高地价赚取更多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