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影响绿色创新效率的理论分析,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Tobit模型和门槛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绿色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与绿色创新效率在空间格局上均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递减趋势;在全国层面和东、中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具有促进效应,而在西部其影响微弱且效应为负;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特征,在全国层面和中、西部呈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特征,在东部则呈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且不少省份已发展到产业集聚的拥挤阶段;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果和门槛效应均存在空间分异性。最后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3—2017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城市规模及其空间互动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包括:第一,全样本的估计结果显示,随着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城市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是该正向作用会受到城市所处地区和资源禀赋的约束;第二,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更大的市场需求规模与更高的金融集聚水平是大城市拥有更多创新产出的重要路径;第三,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分析后发现,城市创新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正的显著性,同时当城市的规模越大时,其对周边城市创新的抑制效应就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3.
前沿研究主要关注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却普遍忽视创新要素集聚空间演化趋势,以及对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效应和作用范围检验。文章利用2006—2017年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结合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创新要素集聚空间演化趋势,检验创新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及空间作用范围。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创新要素主要集聚在直辖市和部分省会城市,并逐渐形成以城市群为区域范围的集聚趋势,但创新人员集聚范围明显超过创新资本集聚范围。第二,创新资本和创新人员集聚有助于本地和关联地区创新产出水平的提升,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作用较明显;第三,不同城市群创新要素集聚的空间作用特征差异显著,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人员集聚的最强作用范围为200千米、150千米和175千米,成渝城市群在125千米范围内作用明显;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资本集聚空间效应在125千米和100千米范围内作用突出。第四,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要素集聚有助于提升本地创新质量,且创新人员集聚有利于提高关联地区创新质量,长三角城市群作用程度最大。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要素集聚对本地协同创新作用较大,创新人员集聚对协同创新的空间效应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较强。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中国30个省市2008—2012年高技术产业数据为研究样本,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测度了中国30个省市2008—2012年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其次,运用Moran’s I指数值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进行检验;最后,基于空间计量模型中的SEM模型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2年间,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集聚特征,局域上呈现空间溢出效应;R&D人员投入、R&D经费投入、对外开放度、外部技术获取、企业规模等与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产权结构与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即非国有高技术企业更有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金融科技内涵,借助文本挖掘构建中国省际金融科技指标体系,通过全局主成分分析对金融科技指数进行测度,并利用Kernel密度估计、Theil指数及分解、变异系数与空间收敛模型刻画金融科技发展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与时空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可分为2011—2015年与2016—2020年两个阶段,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绝对差异逐步扩大,存在轻微的极化现象;各地区金融科技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且差异不断扩大,区域内差异是造成金融科技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呈上升态势,区域内差异呈现东、西、中部递减趋势;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区域层面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与其均值的差距均未呈现下降趋势,但考虑空间效应后发现,金融科技落后地区对先进地区存在一定的“追赶效应”,人力资本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发展水平是助力金融科技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金融科技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呈现出“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基于南方稻作区2001-2018年设区市面板数据,探讨了南方稻作区化肥施用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南方稻作区化肥施用强度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在时间上,南方稻作区化肥施用强度处于先波动上升再波动下降趋势.在空间上,该区域化肥施用强度空间集聚效应明显,沿海地区大部分表现为"高-高"集聚特征,内陆地区大部分表现为"低-低"集聚特征,沿海地区化肥施用强度总体高于内陆地区,化肥施用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和时间滞后性.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人均耕地面积、农业种植结构、农业技术进步是影响化肥施用强度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根据测度指标的可量化性、科学性原则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权威性原则,利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调查法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值法测算中国31个省份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并作比较分析,并利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对各省份文化产业竞争力差异进行分析,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全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空间相关性和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全国范围内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有较大差异,总体上呈现由东向西下降态势,东南沿海地区是文化产业强省份的集聚地;全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在整体上呈现出空间自相关性,即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效应;全国文化产业空间格局发生一定程度的演变,东南沿海的文化产业强省份具有溢出效应,一定程度上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其他区域格局相对稳定;冷-热点区域的空间分布呈现热点值由东部向西部递减的趋势,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有一定热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创新经费集聚、创新人力集聚、创新机构集聚和创新成果集聚四大维度采用熵值法测度2009~2019年中国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方差分解从空间和结构两个视角揭示中国创新要素集聚水平的差异及来源,并运用QAP方法研究创新要素集聚差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创新要素集聚水平虽低但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中创新人力集聚、创新机构集聚和创新成果集聚持续向好,而创新经费集聚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创新要素集聚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内部差异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长江流域内部差异大于黄河流域;创新成果集聚差异是创新要素集聚差异的主要结构性来源;创新经费集聚差异对创新要素集聚差异作用强度从东向西依次增强,而创新成果集聚差异作用强度依次减弱,创新人力集聚差异和创新机构集聚差异在中部地区的作用强度最大,创新经费集聚差异对长江流域创新要素集聚差异的作用强度大于黄河流域,创新人力集聚差异、创新机构集聚差异和创新成果集聚差异的作用强度则相反。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微观制造业企业数据,运用EG指数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在县级层面的制造业平均集聚程度,结果显示:从30个省份制造业平均集聚程度走势来看,2009年左右中国制造业整体空间集聚程度呈现逐年下降特征,空间扩散态势明显,但具有省际异质性特征;在测度中国各省份制造业分行业集聚程度基础上,通过手工收集各省份高铁日出行频次数据,运用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高铁服务供给对省域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高铁服务供给的增加对制造业空间集聚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促进了制造业的空间分散;进一步通过分行业考察发现,高铁服务供给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空间集聚的负向影响,大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行业。通过分时段回归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对实证结论进行稳健性测试,发现结论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空间非均衡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结果显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但存在空间非均衡特征;西北地区的空间差距大于西南地区;公路空间极化程度呈现先高后低态势,而铁路和资本空间极化程度则呈现"M"形变化趋势;基本经济因素、人力资源因素、对外贸易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均对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影响,但影响效果不同。文章拓展了交通基础设施空间非均衡的研究,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及互联互通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首要动力,人才是驱动创新的首要资源,人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才集聚、区域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才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间存在显著的“N”型非线性关系,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处在“N”型关系的第一阶段,即人才集聚的正外部性占主导地位;人才集聚能够通过提高区域创新产出和投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创新投入的间接效应大于创新产出;人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倒N”型空间溢出效应,本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邻地人才集聚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目标。文章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县域经济演变的时空特征和演变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京津冀县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分布格局显著,呈现稳定的"1个主峰、多个次峰"的俱乐部收敛特征,主峰规模远大于次峰;京津冀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格局并存,且空间格局多年来基本未发生变化,石家庄作为冀中南地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GIS空间技术将黄河流域2005年的经济差异状况展示在专题地图中。GIS空间专题地图显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梯度差异明显;人均GDP空间分布显示,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呈现"点-轴-圈"的空间结构模式;分段来看,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现状主要呈现出一种核心-边缘式的圈层结构,整体上沿黄河河道由下游往上,发展程度呈现梯度推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而制造业则是产业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本文利用EG指数对2005-2011年新疆16个制造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新疆制造业集聚程度2005-2008年总体处于下降趋势,2008-2011年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集聚程度的提高仍然是新疆制造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总体上看,新疆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工业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借助Arc GIS和SPSS软件,从数量和类型两个角度对青岛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后发现:公共文化设施呈现区间差异大,集中程度高的特点;不同类型文化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各异;公共文化设施分布格局与人口密度高度一致,并呈现向区政府和城区主干道周边集聚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为青岛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总体呈现非平衡增长的典型特征,发达地区拥有更快的经济增速和更高的经济质量,东部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从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看,区域金融深化、产出弹性和资本配置效率呈现同步提高的特征,三者具有很好的统一性.从金融动员储蓄看,发达地区储蓄率高、储蓄-投资转化率低与欠发达地区储蓄率低、储蓄-投资转化率高形成鲜明对比,区域金融动员储蓄的能力和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都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三重效应的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呈倒"U"型以及各变量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存在门限特征。根据2002-2013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设定面板模型,并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设为门槛变量进行门限面板模型估计,综合证实了三个假设,甄别出各要素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促进或阻碍作用的临界点。结果进一步表明,聚集的弹性效力呈现中东西渐次递减态势,空间语境下不同要素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表现出不同的线性或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城市服务行业分布格局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服务行业空间分布的特点和演变趋势,通过分析服务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商、集中率等指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中国城市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不断追求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2)公共服务业的均等化趋势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包容性。(3)中国城市服务行业集聚性或均等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生产性服务业最具规模化和集聚化特征,集聚水平最高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生活性服务业的集聚度略低,且追随人口而布局。公共服务业呈现更加均等化趋势。(4)中国城市服务行业有明确的集聚方向。行政等级高、经济规模大的城市以及沿海城市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5)中国城市服务行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突出,已经形成了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19.
基于Landscan全球人口动态分布数据测算我国各省份的多中心集聚,进而运用工具变量估计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省域多中心集聚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动态影响、作用机制及约束条件。研究结果显示:首先,整体上看,城市创新水平随着所在省份多中心集聚程度的增加呈现显著的倒U型变化趋势,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多中心集聚尚未达到最优水平。其次,分样本检验发现,多中心集聚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倒U型影响主要存在于大城市和内陆地区,中小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城市创新水平则随着多中心集聚程度的增加而提高。机制分析显示,市场一体化与要素流动是多中心集聚影响城市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进一步研究发现,多中心集聚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作用效果会受到省域内城市距离和基础设施的影响。研究结论为从创新驱动视角思考区域空间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中国的21个城市,使用区位商指数的方法测算了生产者服务业在我国城市中集聚的程度,并从整体层和地区层两个层面分析了生产者服务业城市集聚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生产者服务业呈现明显的城市集聚现象,但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空间集聚并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地域和资源特色。直辖市中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科研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者服务业在东部沿海城市集聚度较高,而其他城市的生产者服务业并没有形成集聚优势。因此,为提升城市竞争力,不同的城市应采取不同的策略促进生产者服务业集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