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代理妈妈结对留守儿童”活动是由宁波市妇联倡导的一项大型公益性事业,旨在为全市15815名父母长期外出、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寻找一位富有爱心的“代理妈妈”(因而也称为“爱心妈妈”),给予这些亲情失缺、学业失教、安全失保的孩子更多来自社会大家庭的关爱。目前,此项事业已在全市11个县(市)区全面铺开,建立了22个留守儿童俱乐部和5个留守儿童爱心之家,12条代理妈妈招募热线现也时时开通,社会反应积极而热烈。  相似文献   

2.
余秀华  徐菡 《黑河学刊》2012,(11):185-187
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误区表现为:迷茫心理与自卑心理相交织;冷漠和自负心理相并存;失落和孤独心理相依存。留守儿童的心理误区克服的关键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心理的培育,要全方位、多角度相结合,优化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才。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很多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困难,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和关爱;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职业化活动,则体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从留守儿童与社会工作的契合性以及如何从社会工作角度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况,论述了关爱救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必要性,提出关爱救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建议: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留守儿童随父母流动提供制度保障;贯彻执行"雁归兴贵"计划,促进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创业就业;着力"去标签化"管理,建立隐性关爱机制;实施儿童福利主任模式,创新留守儿童关爱机制。  相似文献   

5.
留守儿童成长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建立和健全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机制,不断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6.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入城市,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占28.29%,中国留守儿童已超过5800万。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缺乏完整家庭的教育监管,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问题。另外,由于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人身安全难以保障。为了社会和谐发展和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更为健康的成长环境,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更多帮助。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未来和儿童的成长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农村儿童的阅读条件较差,在读物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保障上都存在欠缺。文章在文化精准扶贫背景下,从全民阅读视角出发,对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探索农村留守儿童阅读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农村留守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对策,旨在通过提升留守儿童阅读量,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下形成的突出社会问题,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被留在家乡,原因主要是城市户口有限制并且教育成本高,从而形成"留守儿童"这样中国当代社会的特殊群体。相比其他儿童,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偏差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关爱留守儿童,使其塑造健康心理、减少偏差行为,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杨华云 《老区建设》2010,(14):52-53
"留守儿童"是伴随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走入误区。本文通过对金溪县"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着重阐述了金溪县政府针对这些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创新教育管理,从政府、家庭、社会、教育界各方面集思广益,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爱,形成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风貌。  相似文献   

10.
培养照顾好130万农村留守儿童,解除外出务工群众后顾之忧,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多方联动,切实解决好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新增农村寄宿制学校400所,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特点的培养模式,采取代理家长,亲情室,托管中心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自卑是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结合阿德勒理论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为亲情的缺失、失败的自卑补偿、盲目地追求优越、缺少社会兴趣、错误的生活方式以及缺乏创造性自我的意识与能力等。文章采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充分发挥自卑的正向激励作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超越自卑。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经典的信任博弈框架,用实验经济学方法比较城市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非留守儿童的信任行为。实验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对他人的信任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儿童,而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信任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在控制了性别、民族、兄弟姐妹数量等人口学特征后,农村身份对儿童的信任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一方外出务工对信任水平均无显著影响。从被信任度来看,三组儿童中,城市儿童被信任度最低,农村留守儿童被信任度最高,但考虑人口学特征后,农村身份、留守身份均不影响被信任度。结合儿童在利他实验中的表现,文章还发现在利他行为中表现为无私型的儿童比平等型和恶意型有更高的信任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与同年龄城市儿童相比,农村儿童而不仅是农村留守儿童更信任他人。  相似文献   

13.
夏晓莉 《理论观察》2014,(9):108-110
本文基于重庆市石柱县的调查研究以及对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多个典型地区的文本研究,认为以"还原论"为代表的留守儿童工作模式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难为的,而城乡一体化不仅为开展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更是一种宏观、统筹的方法。本文以城乡一体化为背景,通过对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转为流动儿童的研究,为解决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工作框架。  相似文献   

14.
王东坤 《东北之窗》2014,(14):36-36
正2008年以来,市妇联为了切实做好留守、流动儿童的关爱帮扶工作,启动了"儿童阳光工程"。该项目是深入推进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一项品牌活动,是一项关注留守、流动儿童的大型素质教育援助公益项目。筹建"阳光心语室"。针对当前留守、流动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市妇联先后在留守、流动儿童集中的中小学校和"阳光儿童成长乐园"等阵地建立了13个"阳光心语室",通过专业的设备和心理游戏测试附加咨询、聊天等形式,  相似文献   

15.
李元莉  罗洪 《魅力中国》2010,(21):107-107
本文主要阐述关于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结合学校开展的相关工作,从教师(留守儿童代理家长)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学校方面要高度重视,营造好的氛围,努力为留守儿童构建爱心家园;二是教师要真心付出,把留守儿童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真正起到“代理家长”的作用,当好爱心妈妈;三是建立良好的班集体,让留守儿童在集体生活中感受亲情,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牵动着亿万农民工的心,成为推进农民工工作深入发展的牵挂和顾虑。本文首先立足中国改革开放的国情,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背景,继而探讨了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现行的可供参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推进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注的一个新阶段。虽然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在实践领域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关注,但是却极难有效为留守儿童权益提供保障性服务。本文由电视传媒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表现、成因着手,通过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对象失衡以及主体失真等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了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体系的构建设想。  相似文献   

18.
夏立轩 《魅力中国》2009,(24):41-41
农村留守儿童是新时期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学习、心理、性格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意义重大,而寄宿制学校笔者认为是目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对最优方式和最现实途径,也是留守儿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马斯洛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1)及自编问卷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感进行测试,旨在研究亲子沟通对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影响,得出以下结果: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在性别、年龄、留守时间等变量差异不显著;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亲子沟通频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亲子沟通越频繁,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就越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在亲子沟通方式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别(P<0.05),正面积极的亲子沟通有利于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发展.因此认为亲子分离后,亲子沟通的频率与方式显著影响着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儿童是国家发展壮大的潜在力量,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对象,而留守儿童作为该群体中的特殊因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源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父母离土离乡的这种营生模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但遗憾的是,缺少父母的陪伴使得他们的心理得不到父母的守护,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留守儿童是经济发展的"牺牲品"。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关乎儿童自身的成长变化,也关乎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成效,更关乎我国教育大业的发展成果。要利用我们的综合国力扭转当下留守儿童的不利局面,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建设,用经济实力照亮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