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目前山区旱地普遍存在的“三差”(土地利用率差,用地养地、培肥地力差,种植质量差)“三低”(生产水平低。农业投入低,经济效益低)的现状,四川省巴中市农技站在该市青山乡进行了旱地多熟制的探索。经过三年的努力找到了适合山区推广的旱地多熟制模式,即洋芋—玉米—红苕—旱稻—大豆—蘑菇—蔬菜,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将旱地七熟制的种植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严格选择基地 基地应选择集中连片、阳光充足、排灌方便、土地肥沃、地力均匀的地块。在制种区周围400~500米范围内严禁种植其它玉米品种。交通要方便,便于生产资料和种子的运输。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沿江高沙土地区多熟制种植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多熟制种植的基本情况江苏省沿江高沙土地区是由长江淤泥冲积而成,土质偏沙,保水性差,地力瘠薄,历史上多以种植旱粮为主。该地区全年的光温资源属“二熟有余,三熟偏紧”。种植制度以“小麦—水稻”一年两熟为主,一年三熟、四熟为辅。随着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4.
为改变农民对承包土地只抓产出、不顾投入的“掠夺式”经营状况,江苏省盐城市郊区青墩乡从1986年开始,在试点上几经实践,探索出强化农业投入机制的新路——地力补偿制度,促使农民增加了有机肥投入,控制了地力衰退,使粮棉生产三年跨出三大步。  相似文献   

5.
(一) 实行土地投资补偿制度之后,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补偿的对象和依据是什么?是终包或转让时土地的全部生产能力?还是土壤地力的增值?我们认为,所说投资补偿,不是对土地整个肥沃程度的补偿,因为整个土地肥沃程度是由承包前原有地力和承包后所增加的地力两部分组成。我们所要研究的补偿对象,则是增加肥力的那一部分地力。为了研究上的方便,防止概念上的混淆,我们把这一部分地力称之为增值地力,又称级差地力,以与全部肥力相区别。  相似文献   

6.
耕地是农业生产中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料,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社会与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耕地等级划分为基础,对耕地进行估价,从经济价值方面实现对耕地的量化与评价。只有实现了土地的合理定价,才能够为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提供保障。笔者研究了自然因素对土地流转价格的影响,指出了自然因素在土地流转中对价格的影响机制,在耕地地力评价的基础上对耕地进行等级划分。介绍了耕地地力在土地流转中的应用,包括不同地力等级耕地的自然属性差异、产量和收益差异以及价格差异。在土地流转中依据耕地等级对其流转价格、流转之后的作用进行确定,为土地流转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促进耕地可持续发展。最后以芜湖市为例,对土地流转价格进行分析,并对耕地流转和管理提出对策与建议:第一,指出缺乏合理的土地价格机制和耕地估价参考标准是土地流转过程中最大的问题;第二,迫切需要耕地质量等级更新和评价;第三,缺乏耕地地力在土地流转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对于此研究,需进一步深入,不能仅限于目前的研究成果,应多研究耕地地力在土地流转中的各方面应用。  相似文献   

7.
恩施市地处鄂西南山区,海拔800米以下低山土地面积占30%:800—1200米土地面积占36.8%;1200米以上土地面积占33.2%。自70年代中期引进白肋烟种子试验、示范、推广,现在已发展成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1992年,白肋烟栽植面积12.1万亩,产量达27.59万担,产值4100多万元,实现产品税1350多万元。  相似文献   

8.
湖南慈利县高峰公社,地处海拔600多米的高寒山区,是一个以旱粮生产为主的公社。从1977年以来,他们努力改革耕作制度,闯出了一条宽幅分厢套种间作的多熟制路子,全社旱粮连年大幅度增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据省农业部门介绍,单产是全省万亩旱粮公社中最高的,经济效益也很显著,是一条旱粮生产的好路子。 最近,我们到这个公社,经过全面调查,深切感到,旱粮多熟制的路子,符合经济规律,经济效益好,符合自然规律,使生物技术和环境因素做到了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多种增产因素,为发展山区旱粮生产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一是土地管理失控。增减人口调整土地困难,少数兼农户耕作祖放,甚至荒芜土地,致使地力减弱,投资增加,乱占耕地,目前部份农民对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概念不清,取土烧砖,以坏地换好地建房或任意占地的人和事多有出现;土地承包零碎,耕作极不方便,时常发生纠纷。二是林业、果树的经济效益不高。长寿县千佛乡龙桥村4个生产队都不同程度将成片林地105亩划到一家一户自营,未充分发挥其成片林  相似文献   

10.
冬季农业作为农作物多熟制中的重要一季,已在常德市农村形成,它的发展为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拓了新的前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冬季农业开发成果,本文试图从分析目前冬季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入手,探寻再上新台阶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开发会带来这一综合体的变化,也会带来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如植树造林、地力培肥等,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良性影响;而毁林开荒、粗放野蛮耕作则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效应。这些影响分为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如旧城区改造、开垦荒地等,给环境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而培肥地力,给生态环  相似文献   

12.
一个目前尚未为人熟知的农场——宁波市妙山良种场正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崛起。这个仅有500亩土地,156名职工,曾经21年亏损的小型良种场1985年总产值将突破300万元,利润将达到40万元,三年时间实现产值、利润同时翻两番的高速度、高效益。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地处经济发达地区,但没有出现土地经营粗放、投入减少、地力衰退、产量下降的现象。全场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同步发展;农业生态受到丁有效保护;农畜产品迅速增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辽宁省玉米主产区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对地力提升关键技术应用行为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提高农户地力提升关键技术应用水平和优化支持政策提出科学依据及对策建议。[方法]基于2016年、2017年347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样本数据,选择农户经营规模、农户家庭与个体特征、农业生产、区域虚拟变量等因素,构建有序Logit模型,分析不同区域、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地力提升关键技术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影响农户地力提升关键技术采纳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户经营规模、户主年龄、接受培训情况、土地细碎化程度、土壤肥力认知状况等,结果表明:一是农户经营规模对地力提升关键技术采纳影响呈正向关系,而加入区域虚拟变量后影响不显著;二是农户户主年龄、农户接受相关培训次数对地力提升关键技术采纳分别有显著的负向和正向影响,而且在加入区域虚拟变量后影响依然显著;三是土地细碎化程度对地力提升关键技术采纳影响呈正向显著关系,加入区域虚拟变量后影响不显著;四是农户对土壤认知程度对地力提升关键技术采纳影响不显著,但加入区域域虚拟变量后,影响呈负向显著关系。[结论]农户地力提升关键技术行为受到经营规模及其他因素影响,改善农户地力提升技术选择行为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特征,采取加大政府政策引导如合理的相关技术培训、采取更加合适的补贴形式,增强农户对土壤、化肥的科学认知,鼓励农户进行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以来,贵州省金沙县在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推广“两段育秧、玉米营养块坨育苗、烤烟营养假植移栽、多熟制分带轮作、油菜育苗移栽”等“五普及”。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围绕烤烟、油菜、水稻、养殖等主导产业和主要产品,延长其产业链,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成立了优质米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的雏形,连心连利连市场,发展快、  相似文献   

15.
李月 《农业经济》2006,(2):25-25
一、鞍山市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成效及存在问题近年来,鞍山市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农业循环经济已显示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进一步加强了对耕地地力的培育力度,大力实施农业“沃土工程”,积极开展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到目前为止,全市推广配方施肥190万亩,秸秆还田20万亩,完成“沃土工程”项目0.95万亩,耕地地力得到增强,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保障。二是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全市大力倡导…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地处中亚热带,属江南丘陵区,其典型的地带性土壤——红壤面积为1.62亿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4.8%。从湖滨20米以上的岗地到海拔500~600米的高丘低山,均有分布,以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区面积最大。红壤丘陵区自然条件优越。  相似文献   

17.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第一要素,其地力状况直接决定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近几年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以及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策略。然而,长期以来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的耕地利用模式,重利用、轻保护,直接导致耕地资源超负荷运转,从而使得土壤肥力下降、生态失调和环境污染等耕地地力透支现象凸显,耕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当前我国耕地地力透支是由土地产权机制、市场价格机制和外部性机制叠加共同作用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耕地地力补贴政策,实施配套政策等措施,着力解决耕地地力透支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实行大包干后,土地种植强度提高,土壤产出增加,但有机肥用量却明显减少,造成土壤“吃”化肥的“胃口”越来越大,氮素化肥利用率不到20%,土壤缺素种类增加,面积逐步扩大,加剧了各种化肥的紧张,已成为农业后劲的一大威胁。目前,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促进土地质量管理和有机肥施用制度化。 1.责、权、利三结合,完善土地承包制。前几年在落实承包制中,强调了给农民增加土地经营的权和利,但对培养地力,保护土地资源的经营责任宣传教育不够。在完善承包制中,应当把培养地力,增施有机肥的责任明确下来。同时,合作经济组织还要因地制宜订出土地质昆管理和土地投资补偿制度,把它列入乡规民约的重要内容,促进农  相似文献   

19.
在利用地力从事农业活动,历时近万年的中国土地,由于掌握到一套“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的“用”、“养”相结合的优良传统,直至今天,“地力”不但不衰竭,且能借“人功”简长期保持“常新壮”状态。应该肯定,这是中国传统农业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在原始农业时期,并非一开始就如此。最初,只是竭地力而种,进行所谓“掠夺式”耕作,知“用”而不知“养”。土地原有的养料,经过一年复一年地进行稼(种)穑(获),逐渐为作物耗尽,地力日竭,从而作物收获量也显著地由丰而俭而歉。当时首先得到的教训和对策,就是顾而之他,另垦新荒。这里,可用甄克思(Jenks.Edward)的话作说明:“盖烈泽启田(垦生荒)之后,秋收春播,岁而为之,若将暨于无穷也者。顾同亩不粪,而所播之种又同,不数岁地力竭矣。……始则见其收之益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部分农户土地相对集中于产业大户,这些大户具备了家庭农场式经营条件,家庭农场已成了当前农村不可忽视的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土地家庭农场式经营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要求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家庭农场式经营可以有效地吸纳周边农户无力经营、经营不善或者粗放经营的不连片集中的部分或全部经营土地。由于土地家庭农场式经营的经营户一般都是本地农户,熟悉本地生产环境和土地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