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既不是利率也不是货币供给量,而是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实现程度。因此,可用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Em=f(p')+f(y')+f(u'),并结合实际统计资料进行经验实证,进而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研究表明:中国货币需求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且中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1983~1992年期间,中国利率政策基本上是弱有效的甚至是无效;在1993~2000年期间,中国利率政策基本上实现了其预期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与经验实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供给扩张过程、货币政策目标的演进和货币政策作用过程等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多维透视,不难发现: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在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经验实证表明,中国18年的货币政策操作一直处于反膨胀和反通缩的过程中,总体来看,绩效并不显。  相似文献   

4.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之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研究在中国人民银行间接调控货币政策的新时期,在中国资本市场规范成长的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渠道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能够通过利率渠道、通货膨胀率渠道和货币供应量渠道有效地传导到中国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5.
在货币政策的框架构成中,透明度(即非对称信息)在货币政策制定者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披露程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合理的透明度可以优化货币政策相关信息的传递方式,降低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中央银行克服动态不一致困境,提高市场效率,并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透明度提高对货币政策的效率会带来影响。透明度提高之后,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幅度大为缩小,经济平稳高速增长,因此,货币政策透明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双顺差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目标、货币供给以及外汇储备等几个指标的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本文认为双顺差条件下,货币供给内生性加强,货币政策虽然短期有效,但有效性程度不高,长期货币政策基本无效。鉴此,应防止热钱冲击、进一步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改善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与因果检验,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政策与物价变动的影响,以此检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变量与经济增长、物价变动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因果关系,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增强了中央银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可操作性,中央银行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总量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达到到间接调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测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相关变量对CPI影响的强弱程度,从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针对近年来发生的金融危机提出了相关建议,以实现货币政策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9.
货币政策对经济政策与物价变动的影响,主要通过应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与因果检验,来检验其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变量与经济增长,物价变动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因果关系,特别是80年以来推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增强了中央银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可操作性,中央银行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总量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达到间接调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的芳法,研究在中国人民银行间接调控货币政策的新时期,在中国资本市场规范成长的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渠道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能够通过利率渠道、通货膨胀率渠道和货币供应量渠道有效地传导到中国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的转变;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货币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使用协整VAR模型,对以同业拆借市场为例的货币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我国货币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2001年1月至2008年9月的月度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我国的工业增加值、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和广义货币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表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后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当代主流的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2002年以来相关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探究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之汇率传导渠道的运作机制以及传导效果。写作本文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汇率传导渠道的有效性得出一个基本判断,而且想借此判断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金融环境,期望进一步推动我国的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郭磊 《全国商情》2009,(23):53-55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理论上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进行传导,但国内学者对于货币政策不同渠道的传导效果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运用最新发展的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从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有效性较低。  相似文献   

15.
论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提高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途径无非是两条:一是准确定位货币政策本身,包括货币政策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货币政策有无结构性调控功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应选择“单一规则”还是“相机抉择”等;二是改善货币政策赖以发挥作用的经济、社会环境,如寻求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再生之路、破除县域金融服务真空等。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运行环境、传导机制、调控手段和目标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保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变得更加复杂.主要表现为:外部均衡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相互影响;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国际经济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性上升;部分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力度有所下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加快汇率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的汇率机制;把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逐渐由货币供给量变为市场利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注重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日本地震和海啸使主要经济体经济疲软影响我国贸易出口,中国流动性过剩和房地产泡沫等国内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中国人民银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的体制基础上,灵活的运用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稳定。本文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次贷危机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的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的传导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货币供给的具有很强的内生性,信贷渠道相比货币渠道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1998-2003年间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实施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本文选用GDP衡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而说明我国目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首先对货盯政策的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进行综述,然后运用格兰杰检验和OLS回归对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从而得出结论:中国货币政策对于调控宏观经济运行是有效的,但从相关系数来看。货币政策效果有限。最后对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国外宏观经济的研究前沿,从理论方面的发展、研究方法的应用等方面,在非开放经济条件下和开放经济条件下,阐述了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和政府干预必要性的理论和观点。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上的争端都与现实问题相关,即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等问题的解决方式有关。因而,纯理论的争论并不存在,这些理论的争论最终必定体现在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政策主张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