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农村沼气建设与推广,退垸还湖、退田还湖等都在全国走在前列,但问题也比较多,如农村环境污染较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体不积极等。故此,湖北应着重加强农村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力度,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等,根本改变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生态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生态建设,努力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进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明显,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3.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湖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改革小城镇建设的投资方式及户籍管理制度等,以拓展小城镇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李俊 《经济研究导刊》2014,(36):224-22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湖泊的过度开发利用,湖泊生态问题日益凸现。通过对湖北省湖泊生态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剖析,提出加强湖泊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豫西山地生态经济系统概述豫西山地包括洛阳、许昌地区和郑州等十八个县市,总面积3092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12.3%。其中林业用地1538.5亩,占全省的26.7%。农业人口483.9万人,占全省的7.4%,人均耕地1.4亩。本区处于秦岭山脉的东延部位,海拔多在1000—1800米。主要山峰如老君山、老鸦岔等都在2000米以上,是全省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的地区。全省自然景观大致为五山四岭一分川;汝、伊、洛、涧、宏等较大河流贯穿其中。由于地质构造和长期流水切割,形成了尖峭的山峰和V形峡谷地貌,坡度多在35度以上,土薄石多,适耕地少,而且分布零散,影  相似文献   

6.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梦想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全国掀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资源禀赋、历史基础等多方面的原因,不同区域之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主要从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效率和人文发展程度4个方面分析了湖北省各区域之间生态文明建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性、系统性决定了推进相关工作是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生态文明的区域性与多样性导致各地面临的实际问题不同,进一步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难度.本文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与提升路径,并从规划引领、综合协调、法律保障、市场激励、制度创新、国际合作、试点示范以及公众参与等八个方面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农业和农村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9.
陈辰 《经济研究导刊》2022,(36):147-149
生态文化是以自然价值论为指导的人类新的生存方式,是在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成果的总结、凝聚和传承,是人类为了缓解生态危机,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而做出的新的文化选择。立足新发展阶段,持续推进我国生态文化建设仍面临着公众生态文化素养较低、生态文化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的困境。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核心的观念文化、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制度文化、以生态生产活动为核心的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10.
2021年1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成立,这表明我国将三农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积极行动,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中,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积极转变,但由于受我国农村环保设施落后、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着多重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金融体系是一个具有很多生态学特征的系统。本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首先简述了金融生态系统概念与特征,然后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系统发展现状及其问题,最后提出了建设我国良性金融生态系统的基本策略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更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等方面具有深远战略意义。在过去的实践中,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诸方面困境,例如环保设施投入不足、精神文化建设匮乏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迟滞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进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当前我国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过小、农村经济增长粗放、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城市发展对农村资源需求加速等客观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政绩观、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不足以及政府监管不力不够等主观原因是造成我国农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为此,本文认为需从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的筹资机制、切实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多渠道解决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以及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角度来解决农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隐性失业的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我国农村隐性失业的现状隐性失业通常的定义是:劳动者与组织具有名义上的劳动关系,但在事实上由于没有工作或工作时间不足而处于在职失业的现象。对农村隐性失业的描述当然可以沿用隐性失业的定义,但更通俗的描述也许可以是“三个人的田五人种”。我国的隐性失业以农业领域最为严重。一些学者通过各种方法测算了我国农村的隐性失业率。方法一是国际比较法,该方法得到的农村隐性失业率为12%(牛仁亮,1994)或16%(钱纳里、赛尔昆,1994)或13.8%(库茨涅茨,1996);方法二是抽样统计法或抽样调查估计法,测…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我国生态资源效率低下根源于"公"权,但提高其效率的出路未必就在于"私"权化。因此,在我国生态产权制度改革中,既要引入激励性机制,建立市场化的生态环境公共产权规制,又要打破传统"公有"—"公用"—"公营"中的"公用"、"公营"生态资源运行范式,把使用权和经营权按生态资源公共性、外部性做技术性分离,明确使用权和经营权各自的权能,引入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参与生态产权的经营和竞争,使国有企业从部分生态资源的经营领域退出,形成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资源经营制度和生态产权混合型管理模式,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6.
利用金融生态理论去研究社会经济领域的问题已经成为理论界探讨的一个热点,文章将生态理论与经济理论交叉结合,立足于航运业的结构特征,构建了航运金融生态系统,分析了航运金融生态的运行机制,并从和谐系统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判断航运金融生态水平的依据,最后,结合我国航运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20多座城市如广州、上海、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广州、厦门、铜川等城市的主要做法是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市郊林带,这也是各城市做法的共同之处。除此之外,上海、杭州、大连等城市采取的措施还包括污染治理;成都、昆明等城市将进行流域治理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苏州、秦皇岛等城市将进行…  相似文献   

18.
生态工业园被认为是新型第三代工业园区,是未来我国工业园区建设的重点。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生态工业园演进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厘清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现状对于更好地规划我国工业园区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12年4月,我国已拥有通过验收命名的国家级生态工业园15家,另有43家正在建设过程中。文章从建设时间、组成类别、地域分布、建设来源等四个方面对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划分,并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时间分布、地域分布以及监管主体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我国生态工业园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对自然的索取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近代美国黑风暴的出现、日本水俣病的危害,以及世界大片土地沙漠化、酸雨危害蔓延等等,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并危及子孙后代。我国在许多方面也出现了类似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人口压力很大,自然资源破破、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日趋广泛。大  相似文献   

20.
王楠  刘萱  王宏伟 《技术经济》2020,39(2):99-106
新时代,良好运行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国家竞争的核心力量。我国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新型创新主体建设滞后、创新主体关联性不强、创新供给原动力不足以及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未来应该着力促进创新主体多元化发展、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加强基础研究体系建设并完善科技创新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