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吕程欢 《现代经济》2013,(6):112-114
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弘扬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农村文化建设意义重大。但是部分地方领导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部分农民认知水平不高,导致一些地方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破坏、毁坏十分严重,不少已经濒临消失和灭绝。因此,应充分认识我省农村历史文化遗迹的价值,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保护,使其在农村新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好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海派特色和工商文明特色,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上海百姓的文化取向和审美情趣,是上海历史的见证,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重要内涵和资源。应培养保护意识、筹集保护资金、弘扬传统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走入大众视野,焕发出盎然生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区域性整体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实践中却遇到种种难题。文章总结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认为文化生态保护区是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的有效途径,并从管理模式、保护方式和保护资金的来源几个方面提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性整体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作为农耕文明重要精神产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让曾经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继续辉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基本目标。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以文化与创意为核心价值的经济模式与产业类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持久生命力,并在现代社会顺利传承发展的路径与措施。文化与产业的联姻,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河南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极为可观,现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和保护,在产业化发展方面涌现出许多典型案例。一些传承人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道路上的开拓者和急先锋,他们作为豫商的典型代表,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传承与发展了豫商文化与豫商精神。  相似文献   

6.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工作的逐步深入,使得理论的进一步探讨成为必然.功能主义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理论方法,借鉴功能主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理论探讨,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有序利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持.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标准的理论体系构想,力图使保护工作有章可循,避免开发工作中出现的开发过度及世俗化等不良趋向.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现状令人担忧,归结为:高速度的经济发展淡化了民族文化的存在;片面追逐经济利益使民族文化畸形变异;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自生自灭。政府是民族文化保护的主导力量,要承担民族文化保护的主要责任。民族文化按产品属性划分为民族文化公共产品、民族文化准公共产品和民族文化私人产品,据此在政府与市场之间进行分工,解决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中政府职能存在着“不到位”甚至“缺位”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现状令人担忧,归结为高速度的经济发展淡化了民族文化的存在;片面追逐经济利益使民族文化畸形变异;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自生自灭.政府是民族文化保护的主导力量,要承担民族文化保护的主要责任.民族文化按产品属性划分为民族文化公共产品、民族文化准公共产品和民族文化私人产品,据此在政府与市场之间进行分工,解决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中政府职能存在着"不到位"甚至"缺位"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旅游业正在慢慢转型,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关注和发展的重点。在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设计时,应突出和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将其与旅游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在审美、历史、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旅游价值。本文以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环渤海地区为例,分析了如何通过依托型、展示体验型、整合型、主题型等有形化方式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在大运河无锡段的历史演变及河段流向研究基础上,从等级、空间结构、类型三个方面对文化遗产的构成进行了整理研究,以文化基因为切入点,通过对物质文化基因和非物质文化基因进行解构完成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基因谱系构建,并将文化基因梳理归类为核心基因、附属基因、混合基因三种类型,从生物遗传学的视角找寻合适的文化基因传承路径,为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随着传统社会形态的转型,大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依托的主体与重要组成元素,面临着文化流失与消逝的现状。与此同时,物质文明的丰富和社会节奏的加快,让人们寻找和选择富有文化内涵的体育休闲方式作为放松身心的手段。如果能够将优秀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融入到人们的体育休闲生活中,在运动中享受传统文化的盛宴,不失为传承和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12.
发展广西绿色旅游浅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的“绿”化是当今旅游发展的趋势之一,而绿色旅游的对象主要是指受人干扰较少的自然遗产与能体现人地关系较协调的民族文化遗产,因此绿色旅游比一般其他旅游方式有着对旅游资源更强的依赖性,基于这一点,分析了广西发展绿色旅游的资源优势,并概略地提出了和广西发展绿色旅游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全国12个遗产地的分组调研,利用SPSSl3.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分别对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遗产3类遗产地的旅游总体影响进行定量归纳。并重点利用多组数据单项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类型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结果显示:遗产类别是旅游感知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自然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旅游有利经济影响的感知强于文化遗产地、对文化影响(中)的感知强于其他两类遗产地;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有利经济影响的感知弱于其他两类遗产地;双遗产地社区居民对有利经济影响感知强于文化遗产地,对消极社会影响感知弱于文化遗产地.  相似文献   

14.
晚清名臣故居是我国文化遗产之一,应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现多数处于浅度旅游开发阶段,存在问题较多。开发好这类名人故居旅游资源,要树立正确的旅游开发理念。重点是结合相应晚清名臣历史个性,打好文化遗产"牌",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做到隐性旅游资源显性表述。  相似文献   

15.
“舞台真实”是舞台艺术中的专有名词.把它引入到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中。就涉及到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如文化商品化、文化变迁、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等问题.通过对“舞台真实”理论做进一步的理解与分析,指出原生型民族村寨的舞台化是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注重舞台化过程中的真实性则是开发成功与否的关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舞台真实理论在实际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模型.并指出这一理论对原生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挖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提出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必将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方法/过程运用田野调查和口述访谈等方法,对彭州桂花镇14个村和2个社区进行实地调研。结果/结论彭州桂花镇旅游文化资源较丰富,但存在着旅游形象定位不清、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不到位、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欠全面、配套设施不完善、经费及人才不足等问题。依据调查分析,提出以“西蜀陶乡,张松故里”为形象定位,在全面普查桂花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保护、科学规划和深度开发,将桂花镇打造成以桂陶文化为特色,包括陶瓷体验、三国文化、禅修文化、三线文创等在内的多业态、多节点的深度体验式的全域健康文创旅游小镇。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与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随着港口城市演进过程的不断加快,宁波城市发展日益体现出港口城市功能的独特影响力。在宁波城市功能不断发展与综合效能提升的过程中,宁波城市功能系统的不断优化与城市发展文化功能的动力机制(组织结构、人才发展)及其影响不断凸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探析文化功能动力机制与宁波城市文化发展中人才规制保障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档案的社会文化功能在逐步扩展,档案的社会文化价值也在进一步提升。无锡市为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其中又以荣氏家属企业为代表,近百年间在无锡留下了大量民族工商业及文化教育遗产,这些珍贵的档案除了分布在无锡市各类档案馆中,还有不少保留在荣氏家属一手创办的江南大学档案馆内。这种特殊的机缘促使原本互相独立的江南大学和无锡市档案馆在新形势下进行合作,探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为无锡城市文化建设服务,同时也是为今后高等学校与地方档案馆合作,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探索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0.
民族民俗文化作为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支系已纳入产业化发展的轨道中。广西民族民俗文化在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其他地区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文化传承严重断层、伪民俗成分的增加等尴尬。根据广西的民族民俗文化实情,培养一批了解并认同自己民族民俗文化的先锋,并将民族、民俗文化与主流、精英文化对接,以激发民族民俗文化拥有者的自主选择意识或是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