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态经济伦理学以生态经济伦理为研究对象,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共同发展的人类行为的价值理念与价值规范的实践哲学.通过生态伦理道德的培育和提高,有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助于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刘连香 《商》2013,(16):348-348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新型文明建设,强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突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以生态意识主导自己的行为。近些年,株洲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探寻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协调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更多体现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统一,株洲城市既成了经济发展的摇篮也逐渐成为全国的生态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3.
生态经济港是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互动发展的港口模式.目前,钦州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应以自然生态港、生态产业港和绿色管理港为突破口,实现港口建设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的生态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是以生态价值补偿、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理论基础.森林旅游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开发利用森林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要对其进行生态补偿,并通过生态伦理规范的约束,达到森林旅游区社会、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同时,构建生态伦理与实施生态补偿,也是森林旅游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构建和谐旅游,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明历程包括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融入四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党的执政方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此,分析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包括促进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扭转环境污染加剧的态势,继而从生态保护机制、生态社会宣传以及生态立法三个维度探讨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湖北省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压力和自然生态体系的承载力,通过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计算出湖北省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5670hm2/人,人均实际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0.5938hm2/人,人均生态赤字达1.9732hm2/人。分析表明,湖北省2008年的生态足迹已远远超出生态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鉴于响水县整体经济水平,商贸社区的建设是解决地方就业问题、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的一个有效渠道,在构建地方商贸社区考核指标体系的时候,将科技型因素与生态因素同时考虑进去,注重商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实现商贸社区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两个方面的和谐发展为基点,结合响水县东园社区的具体情况,针对商贸社区运行的9个系统设计了35项具体考核指标,为改进地方人们对生态商贸社区的认识、树立运用科技手段、培养生态环境意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鉴于响水县整体经济水平,商贸社区的建设是解决地方就业问题、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的一个有效渠道,在构建地方商贸社区考核指标体系的时候,将科技型因素与生态因素同时考虑进去,注重商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实现商贸社区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两个方面的和谐发展为基点,结合响水县东园社区的具体情况,针对商贸社区运行的9个系统设计了35项具体考核指标,为改进地方人们对生态商贸社区的认识、树立运用科技手段、培养生态环境意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构建西部生态经济和谐社会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发展仍然是西部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而西部地区的发展又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并引发了西部经济、社会大发展中的诸多不和谐。因此,以生态经济为核心推动西部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必然成为构建我国西部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和主流方向。鞍山市本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公众参与、长期性的原则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发展格局,从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社会建设、生态自然打造三个维度建设生态型城市,促进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的和谐统一,实现鞍山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传统发展观影响下的管理理论,一方面将企业管理对象约束在社会经济管理系统中,将自然生态系统排除在外,走向了经济管理与生态环境相脱离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企业管理过程中片面重视人的工具性价值的"物化"管理模式。而将注重整个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科学发展观引入到企业管理中,意味着当代企业管理模式必须既基于经济之本,又超乎单纯经济发展之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生态和谐的有机统一;既关注人的外在工具性价值,更注重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这就是新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本管理与绿色管理相结合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唐敏 《中国市场》2008,(36):144-145
政府采购是政府调节经济和社会的基本手段,它是解决贫困、种族歧视、资源浪费、环境问题、经济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方法。在生态安全状况日趋严峻的今天,为缓解生态矛盾,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对政府采购制度进行生态化改造。生态化措施主要包括:实行绿色采购清单和标准制度、政府采购信息公告制度和财政补贴制度。唯有如此,才能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类群体对于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切身体会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磨合适应,即是民俗生成的生态本源。许多山村民俗带有明显的生态意识,体现出当地居民朴素的和谐理念。以生态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山村民俗,从单纯的民俗事象研究,转向在历史与文化语境中研究民俗,强调环境调查,尤其强调在社会环境中观察生产民俗、生活民俗的情境与在此之间的人际互动,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文化传统与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契合。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政府在金融生态优化中一直发挥着作用,这一作用应当是具有重要性和主导性。通过对广东省金融生态总体规划和具体策略的阐释,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提出包容性金融生态的概念和相关政策建议。政府应该遵循金融生态优化中的内在规律;需要有的放矢、因地制宜,考虑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甚至是人文环境的不同;处理好金融生态三大要素间的关系;以包容性金融生态建设的理念来处理金融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作用,黑龙江省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影响地区之一。沙尘暴在影响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制约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文章针对黑龙江省沙尘暴发生的特征,提出沙尘暴相关研究理论、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灾害学和生态安全等理论是干扰区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开展生态建设首先要科学分区规划,使建设工作科学合理各有侧重,在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同时实现技术层面的改进和发展,区域合作及政府的积极作用也是沙尘暴干扰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以媒介生态学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中国动漫创意产业。明确中国动漫产业在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地位,从中国动漫产业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技术生态、受众生态、产业链生态、国际环境生态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力求发现中国动漫创意产业的特性,并为其发展探索一些路子。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任务,是关系人民富裕、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国生态文明的构建,应着眼于生态文明所具有的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全面性特征,树立生态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三重价值协同观念;打破重经济、轻生态的传统固化行为方式;转变以往重污染,高耗能和不注重生态规律的产业发展方式;创造生态价值和精神价值产业化的新型格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18.
从旅游区生态循环角度对生态、循环、低碳、发展等观点进行分析,在正确认识旅游区生态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区低碳运行与生态可循环模型。低碳运行与旅游区生态循环强调生态系统自身的再生功能和复苏功能,无论是作为旅游资源的自然生态还是人文生态,如果没有再生功能和复苏功能,最终都逃脱不了消亡的命运。从旅游区生态循环模型出发,生态环境协调是发展,维持是发展,复苏也是发展,而不一定开发才能发展。湿地恢复、草原轮休、大海禁渔、封山育林、文化传人等都是发展,生态文明要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更要注重旅游区生态可循环模型下的低碳运行。  相似文献   

19.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派,提出的"节用"消费观,"取物以顺时"、"取物不尽物"的消费方式,以及"时禁"、"无伤"的消费行为规范,是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消费水平与生态资源规模相适应的生态消费思想。这种关注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消费思想,体现了先圣的生存智慧和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它对当今社会确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实行生态消费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影响我国金融生态的制度因素有:信用制度不完善,产权制度存在缺陷,法律制度不健全,委托代理机制不完善,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不尽合理。优化我国金融生态的制度路径主要应该完善产权制度,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发挥金融主体的能动性,把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