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浅议国际产业转移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际产业转移形成了新的趋势和特点,投资速度加快、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际产业转移方式日趋多样化,产业转移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达国家产业向中国转移,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在迎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其负面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产业转移的准入标准,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进入中国。同时,也应以优势产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产业转移,使中国优势产业国际化。  相似文献   

2.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及我国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明显加速,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在新的趋势下,中国要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并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趋势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经贸导刊》2004,(21):20-21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中 ,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全球战略目标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当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因此 ,掌握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 ,主动地有选择地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提高产业竞争力 ,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一、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4.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后,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国际产业转移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多国家、多层级、多领域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明显.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际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了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等新特征。在这种新形势下,国际产业转移也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高度化、区域内部化、转移方式多样化、跨国公司投资主导、组团式和产业链整体转移以及全球价值链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等。  相似文献   

6.
在界定国际产业转移价值的基础上,本文依据Koopman等对于出口产品的价值分割框架构建了测度国际产业转移的指标,并依此测算了22个国家(地区)的产业净转移比重和相对转移比重,结果表明:直到2011年,绝大多数国家(地区)各产业不存在绝对的产业转出现象,关于一国(地区)产业"空心化"的判断夸大了国际分工的产业转移效应;OECD国家(地区)的劳动及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存在向非OECD国家(地区)转移的趋势,服务业转移趋势不明朗;制造业的国际产业转移比服务业更灵活、发展更快,国际产业转移与承接比服务业更早。虽然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需要更加成熟的条件,但根据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看,价值的国际转移最终会形成产业的国际转移,而且这种分工细化带来的产业转移对于中国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以及竞争力提升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7.
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趋势,连云港市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为连云港市崛起注入新的成长动力。文章从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入手,分析了连云港市利用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连云港市合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产业转移活动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中国在此期间扮演者重要角色,既有机遇也是挑战,本文通过论述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中国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对中国提出一些有用的对策,使得在国际产业转移中,中国产业能够更加合理的分配资源,提高产业效率。  相似文献   

9.
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影响,也加快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给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实现"保增长、促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出现了承接的部分产业与环境、资源相冲突,发展不可持续;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分布不平衡,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承接转移的产业不均衡,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过度依赖国际产业转移,技术创新受到阻碍等问题,提出了积极承接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提高产业承接质量;改善地区经济发展软环境,促进产业转移均衡发展;加大服务业转移承接力度,提高辽宁省服务业发展水平等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杰  张锐  许陶 《商业研究》2005,(4):96-100
在介绍近年来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的基础上,论述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中国医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主要包括使中国成为世界医药制造业中心的策略,加快医药产业电子商务步伐及促进医药流通业的迅速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会展UFI国际认证热潮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玲 《商业研究》2008,(5):105-108
随着国内会展业链条上的诸多机构纷纷申请加入UFI,会展业掀起了一股UFI认证热潮。从目前我国通过UFI认证的正式会员和展会的情况看,我国会展UFI国际认证的发展出现了地区差异明显、政府主导色彩浓、外企进驻加剧展览市场竞争特征。依据认证热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看,EFI认证并非完全适合我国国情,会展业要真正走向国际化必须提升品牌竞争力并要促进本土化的会展认证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国际产业转移直接影响着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及其变化,影响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当今国际产业转移有它的基本规律,其变化趋势利用“头脑”与“躯干”的价值差异,实现“价值链拆分”和“产业空间分割”。实现“头脑产业”和“躯干产业”的国际分工;将品牌经营和加工制造相分离;利用生产线上的前后向联系和市场的关联效应.以支柱产业带动相关联产业向移入国集聚并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叶开始,全球范围内大致经历了4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浪潮,国际分工体系的结构和层次也逐步确立。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融入这一体系,产业转移以及国内出口导向型政策致使中国迅速积累了大量的出口产能,对外需的习惯性依赖成为必然。与此同时,过去60年的产业转移使发达国家传统产业空心化,并进一步导致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的出口供给过量与外需有限性的矛盾愈发突出,全球经济再平衡的痛苦过程将不可避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战略选择应首先立足于顺应大潮流,继续推进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拉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为全球经济再平衡冲击提供缓冲地带。从长期来看,中国应以重振内需为基本立足点,加快增长方式转型,加快自主创新步伐,重塑国家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会展理论研究综述与前沿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会展经济在我国方兴未艾,会展理论研究正处起步阶段。国外会展发达国家已开始向我国实施战略转移。基于以上背景,系统分析国内外会展理论,提出会展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将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中,为我国会展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性产业调整和区域转移也逐渐向纵深发展,国际装备制造业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带动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也是带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火车头。围绕辽宁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的必要性,阐述了制约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我国2000-2004年生物医药产品进出口数据的研究,揭示了我国生物医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状况,探究了生物医药产品进出口存在的问题。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政策特点,提出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贸易政策的价值取向,以期对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转移持续深入,为空港城市临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基于对新时期国际航空产业、制造业、服务业转移现状及趋势的分析,本文剖析了我国各空港城市临空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在产业转移背景下适宜重点发展的三大临空产业集群:航空运输产业集群、临空高科技产业集群以及临空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以上各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及理论发展时序。  相似文献   

19.
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国物流市场存在着两张网络,一张是外资在物流业的网络,一张是中国本土企业的网络。中国物流企业在中国的网络里运作,外资物流企业在外资的物流网里运作,二者“井水不犯河水”。当我国从世界制造工厂转向世界消费市场之时,外资物流业将直接对决中国物流业。文章提出,我国政府要对物流业的外资进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适时对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加大对具有战略意义的沿海港口的控制力度;高度重视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提高中国物流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