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企业的必然选择,引导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现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关键.政府应大力扶持绿色产业,使企业在生产、经营各方面充分采用绿色战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转变经济发展发式、实现低碳绿色经济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推动企业发展转型、创新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创新动力主要来自企业自身,政府和社会三个方面。寻求持续发展进而获取竞争优势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切实要求。政府应提供有效的环保政策给予支持与管制,并建立消费者参与补贴机制,引导消费者积极参与绿色经济。协调好各方利益,确保企业绿色创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持均衡,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合理转型与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3.
李峰 《商场现代化》2009,(30):95-96
随着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的逐渐落实,绿色营销再次得到企业的重视。本文提出了绿色营销动力机制的6力模型,从消费者、国际环境、各级政府、环保非政府组织、竞争者、媒体等六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企业面临的绿色营销动力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国企业只有重视绿色营销,才能获得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全球环境与发展国际性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文明时代。环境问题自这一时刻起,纳入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当中,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及消费形式,并改变着全球经济发展战略的布局,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绿色经营必将成为企业竞争的新思维。此次对未来市场营销主趋势的研析是从绿色经营的含义着手,分析绿色经营的特点,以绿色经营的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对绿色经营的可行性分析,找到绿色经营的精髓——强化绿色管理,最终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5.
绿色营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是本文研究的动因。文章通过对影响企业实现绿色营销的内外因素的分析,提出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和发挥政府功能职责的两大路径,从企业文化建设,营销策略组合和政府机制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绿色企业文化培育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楚光 《商业研究》2004,(9):167-168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的有机统一,培训绿色企业化是我国企业的必然选择。绿色化可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同时存在着诸多障碍,所以企业应通过对职工的培训,使员工以绿色需求为动力,实现员工、企业、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化,逐步使企业化上升为绿色企业化。  相似文献   

7.
绿色营销是实现人类与环境相容的营销模式。企业实行绿色营销的外部约束机制已经形成,但小型企业由于可支配资源的有限,实施绿色营销成为其扩大差异化以赢得竞争空间的必要手段之一。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还存在着如下障碍:经营模式的选择困境、实施绿色营销的技术约束、企业与消费者、政府之间的矛盾等,基于这些矛盾的剖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改变企业行为。  相似文献   

8.
高杰 《江苏商论》2002,(3):52-53
如何使环境保护和市场运行得到协调统一,是一个极为重要和复杂的课题。由于企业缺乏实施绿色营销的内在动力,所以政府应积极创造一定的市场环境条件,促使企业转变发展观和发展模式,自觉采用绿色营销。  相似文献   

9.
绿色管理及我国企业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甄翌 《商业研究》2001,(1):63-64
绿色管理是近年来从西方传入我国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绿色管理要求企业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着手来控制污染和节约资源,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的有机统一.绿色管理包括了树立绿色管理观念,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实行清洁生产,取得环境认证,开展绿色营销等方面的内容。发展绿色管理是我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绿色经营系统是指能够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在一起的一种企业经营理念,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融合在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实施绿色经营系统的困境,主要在于企业投入成本过高,绿色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绿色发展战略体系,绿色技术水平较低等方面。煤炭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的途径:树立绿色理念,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投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建立完善的绿色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中央对地方的环境执法监督是中国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环保约谈这一准自然事件出发,以合法性理论和震慑理论为基础,考察了环境执法监督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环境执法监督显著地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即与未被环保约谈地区企业相比,环保约谈显著地促进被约谈地区企业的绿色转型;环境执法监督对企业绿色转型的正向影响主要发生在被环保约谈的下一年。拓展性检验与分析后发现,环境执法监督对企业绿色转型的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低融资约束企业、重污染行业企业中。渠道探索后发现,环境执法监督通过降低企业运营效率、提高企业环境成本、提高环保处罚力度,进而促进企业绿色转型。研究结论揭示了环境执法监督的长期经济后果,为完善中国生态环境督察体系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禁令制度起源于英国,成熟于美国商业秘密法,它是衡平法保护商业秘密的重要手段。禁令主要可分为临时禁令、初步禁令和终局禁令三类,它们各有其不同的适用条件。禁令对相关方的利益影响重大,因此在发布禁令时要以利益平衡为原则,注意其范围和时间限制,以激励和促进创新。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消费者逐渐呈现出由非绿色品牌向绿色品牌转换的消费趋势。为了更好地提高绿色营销绩效,须从基本因素、强化因素、深化因素三个层面,分析和研究消费者绿色品牌转换过程影响因素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绿色产品生产控制、企业绿色产品宣传推广、绿色产品监督管理、绿色环保的社会宣传等方面出发,构建绿色营销下的消费者品牌转换促成机制,以期望规范企业绿色营销活动,为企业更好地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激励与监督假说以及道德风险假说,理论探讨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认购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在进一步检验中对影响机理的研究发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主要通过容错机制、监督机制对创新效率产生促进作用;同时考虑企业所处内外部治理环境对上述关系的影响,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只存在于提供长期股权激励以及处于较高市场竞争环境的企业中;此外,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创新效率的改善效果主要体现在显著提高了创新质量并且优化了创新的产出结构。研究结论拓展了企业创新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也为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在企业中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隋丽辉 《商业研究》2003,(16):129-130
可持续发展观念使 2 1世纪的经济步入绿色经济时代 ,世界各国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一个共同研究的命题 ,发展绿色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绿色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与以往市场竞争不同 ,传统的名牌产品竞争策略将要被以质量为核心的绿牌产品竞争策略所替代 ,创造绿牌产品 ,确保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竞争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绿色食品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消费者的感知风险进行初步研究,归纳出减少感知风险策略的五种类型以及人们通常采取的风险降低策略,发现对于不同感知风险类型,消费者会采取不同的规避风险措施。最后,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车卉淳 《中国市场》2007,(45):52-53
作为一种源头削减污染的措施,清洁生产"未雨绸缪",与以往"末端治理"的措施相比,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因此,它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证,也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可行途径。为了保证清洁生产的实现,还应该积极倡导绿色物流和绿色消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也要三管齐下,共同助清洁生产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8.
李红  陈珺 《中国市场》2009,(6):36-38
步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日常饮食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食品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受绿色市场的信息不完全、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不足以及政府的监管力度不严等因素的影响,绿色营销举步维艰。本文讨论了消费者与绿色营销食品企业、非绿色营销食品企业以及虚假营销食品企业之间的博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和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必然选择。总结了技术创新和绿色技术创新理论.分析了当今企业要发展绿色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中,地产商与零售商为相互独立的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个体,这种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会引起商业地产开发运营过程中的冲突。本文分析了地产与零售企业间协同网络的形成机制和增值机制,并运用动态合作博弈模型分析两者协同效应的利益分配机制,从理论上证明两者协同产生的收益是可以在地产商和零售商之间合理分配的,两者的利益是耦合的,由此论述了地产与零售企业间协同效应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