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其它小说不同,《红楼梦》大量运用各种预叙手法,使全书披上了亦真亦幻的面纱,同时也给人以“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之感。David Hawkes译本对预叙手法的处理既有不少地方照顾到原文的预叙功能,也有欠准确之处。  相似文献   

2.
《诺桑觉寺》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由于写作风格犀利,该小说的出版被多次延误。与奥斯汀其他的作品相比,《诺桑觉寺》具有鲜明的特色,讽刺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首先是对男性作家笔下的"哥特式女主角"形象的挑战和讽刺;其次,对哥特小说的荒诞和危害的戏仿和讽刺;第三,对金钱至上婚恋观的讽刺,作者让一位非传统上的女性进入婚姻的殿堂,并且是以高姿态进入婚姻的殿堂。本文主要就《诺桑觉寺》的婚假故事讽刺手法的运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一个里程碑,其讽刺艺术建构主要包括创作立场、美学风格、文本结构三大要素。本文通过《儒林外史》创作立场的分析,可以发现其文本传达出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秉持了实事求是爱憎分明讽刺态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通过对《儒林外史》美学风格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具有"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技巧多样,洞幽烛微"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及高度的艺术性;通过对《儒林外史》文本结构与讽刺手法的关系分析,可以发现其常常不被人所理解的独特文本结构恰恰是为成就这种讽刺艺术而特意设计的,是对古典小说文本结构的一种创新。这种"三位一体"的讽刺艺术建构的旨归表达的是"对一种衰退了的社会设想的幻想"的士人情怀。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为都市女性的生存架构了人物、空间、时间的三重镜像,主人公王琦瑶一生辗转挣扎于"上海三小姐的形象"、"上海的形象"、"过去的形象"这三重镜像之间,始终未能走出镜像为其带来的浮于生存实质表面的悬空感与无根感。而这种镜像式生存的本质,则是一种非我的他者生存。正是在这种亦真亦幻的镜像式生存境遇中,王琦瑶一步步走上了满溢着欲望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5.
当代美国小说家约瑟夫.海勒的讽刺文学经典之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令他一举成名,跻身于美国最重要小说家的行列。在这部小说中,海勒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描写一个怪诞社会中的反英雄角色,再现了混乱、残酷和缺乏理性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创作独具艺术魅力与文学效应。他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使这篇小说成为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而且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小说《阿Q正传》最充分、最完整地体现了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揭出疾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中叶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它主要描述了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暴露了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危害,以及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它对封建社会揭露得透彻,其讽刺手法淋漓尽致,达到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相似文献   

8.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中的林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先驱威廉.豪威尔斯曾如此评价这位美国19世纪最负盛名的文学巨匠。其作品集批判现实主义、幽默讽刺与地方民俗特色之大成,开创了美国式小说的先河。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的两年水手生活经历对其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正是他这段经历的记录。这部小说完美展现了马克.吐温对于地方俗语的独到描写,充分发挥了他对于地方特色的诠释手法,更深刻体现了他在幽默中所蕴含的对丑恶人性的强烈讽刺。本文旨在分析小说中对于密西西比河沿岸各色人物生活的描写,领略马克.吐温式的讽刺、民俗描写以及对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学名著成功地改编为电影经典的个案不在少数。在小说《十日淡》改编为影片《十日淡》时,两种文本之间存在"互证"、"互释"。导演帕索里尼以"一"当"十",在忠实于原著故事情节的同时,又在"序列"、"背景"、"主题"、"结构"等方面的叙事性转换过程中,进行了再创造,使小说对人性悖论的揭示转化为电影对宗教悖论的讽刺,以此达到了对宗教文化的一种解构性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四》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政治寓言,更是一部具有预言性质的科幻小说,是20世纪以来最为著名的政治讽刺小说。作品通过对一个普通的小人物的描写,深刻分析了极权主义社会,并设想了一个令人窒息的高度集权的社会,揭示了极权主义的本质。小说通过对每个人物的形象的刻画和新话的运用,使小说充满了讽刺意味。本文尝试分析《一九八四》的语言特色和反讽手法,去感受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展现的语言魅力和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她的诗歌富于技巧,许多作品呈现出鲜明的魔幻主义色彩,宗教神话故事、神奇的意象、有异于传统叙事的错置的时空模式,使故事情节亦幻亦真,让读者回味良久。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视角,从诗歌所呈现的非线性的时空模式、神奇的意象、宗教与神话典故、幻与真的结合等方面对毕晓普的诗歌进行新的解读,将引领读者打开一个鉴赏诗歌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语言的研究虽早已引起学界注意,但《红楼梦》中的人物绰号还未被重视。《红楼梦》中的人物绰号很值得研究。它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学功用——在小说创作中形成固定的人物塑造模式,而且还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即体现出传统释道文化对通俗文学创作的辐射作用。探寻《红楼梦》人物绰号独特的文化意蕴,会拓宽《红楼梦》语言的研究途径,并且丰富我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古典艳情小说《痴婆子传》是中国历史上遭禁毁的书籍之一。小说的叙事艺术蕴含了一种独特的小说观念,作品把女性视角的自我讲述、第一人称内聚焦限制叙事、倒装叙事与讽刺修辞等多种叙事手法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一种独创。《痴婆子传》的叙事艺术已具有现代小说的艺术特点,具有高超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乔纳森·斯威夫特是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格列佛游记》是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被堪称为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政治讽刺小说,小说问世之后,同样受到儿童的喜爱,并成了喜闻乐见的儿童名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外转变?笔者认为除了作者斯威夫特在创作《格列佛游记》时运用了大量具有童话价值艺术表现手法和塑造了童话人物形象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谋篇布局时。采用了童话的常用的三种结构形态,即单线型结构、复线型结构及冰糖葫芦结构的模式来构建整部小说。本文将从上述三种结构形态特点出发,分析非童话小说《格列佛游记》中的童话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5.
九寨行     
无论是在往复的车行中还是在九寨沟的梦幻之旅中,那些只有在小说和影视中才能见到的景色都浓浓的、淡淡的,似远犹近,幻真若无,挥之却来。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奇文,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为我国讽刺文学树立了典范.它的高超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题材的真实性,描写的客观性;合理夸张性.同时采用了白描手法,给读者以想像和发挥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朱利安·巴恩斯是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大师。在他的代表作《101/2章世界史》中,巴恩斯用非线性结构谋篇布局,以《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为基本意象贯穿十又二分之一章故事。在第五章《海难》中将"梅杜萨号"遇难这一历史事件和以此为创作题材的籍里柯的名画《梅杜萨之筏》并置,从而诱发读者审视并思考历史、艺术与真实三者之间的关系,展现出巴恩斯所倡导的艺术应该是"真"与"美"的统一、现实美应高于艺术美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法国"新小说"领袖人物罗伯.格里耶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一部电影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成就了这部经典之作。电影中声音与影像的不断交错,时间的倒回与重叠,人物之间模棱两可的关系引人入胜,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刻画了一个令人厌恶且又令人发笑的人物——巡官奥楚蔑洛夫,凭此深刻地揭露了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反动与虚伪,讽刺、批判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作品中出色的对话描写美、传神的细节描写美、个性化的语言美、表现手法的运用美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论文分析了鲁迅小说讽刺艺术。讽刺在我国较早是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鲁迅本人在创作中就借鉴了古代讽刺文学的一些手法,而且鲁迅对于讽刺有自己的理解,并把它贯彻到自己的创作中。论文概括了鲁迅小说语言讽刺艺术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鲁迅的小说成为当时讽刺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