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2.草鱼舌状绦虫病【病原体】由裂头科(Diphyllobothriidae)中舌状绦虫属(Ligula)和双线绦虫属(Digramma)两属绦虫的裂头蚴引起的鱼病,统称舌状绦虫病。【流行与危害】舌状绦虫裂头蚴的宿主范围很广,主要寄生于鲤科鱼类中的鲤、鲫、翘嘴鲌、餐条、鰟鮍等鱼中。近年来,随着湖泊、水库养鱼的兴起,草鱼、鲢、鳙等也多次出现严重流行情况,特别是一些中小型湖泊、水库。20世纪60年代,湖北枣阳某水库由舌状绦虫寄生  相似文献   

2.
<正> 绦虫病又叫干口病,是由绦虫侵入肠道引起的寄生虫疾病。病鱼离群独游于水面不吃食,身体黑瘦。剖开鱼腹可见肠道内有寄生的白色带状虫体,寄生虫较多时,会使鱼肠前端膨大,造成肠道阻塞,出现炎症。该虫能寄生草、鲢、鳙、鲮等鱼类,以草鱼受害特别严重,能使草鱼种大批死亡,越冬鱼种死亡率最高。患病的鱼种,是在鱼苗初期因摄食那些吞食了绦虫卵的剑水蚤而感染的。鱼类患绦虫病后,即使用药物治疗,效果也较差。因此,防治该病必须以防为主,治疗为辅。  相似文献   

3.
鱼类头槽绦虫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病原体鱼类头槽绦虫病的病原体是九江头槽绦虫,隶属于头槽科。虫体带状,体长20—250mm。头节有一明显的顶盘和2个较深的吸沟。精巢球形,每个节片内有50—90个,分布在节片的两侧。阴道和阴茎共同开口在生殖腔内。生殖腔开口在节片背面中线后1/3的任何一点上。卵巢双瓣翼状,横列在节片后端1/4的中央处。子宫弯曲成“S”状,开口于节片中央腹面,在生殖孔之前。卵黄腺比精巢小,散布在节片的两侧。  相似文献   

4.
<正> 22.头槽绦虫病 病原 九江头槽绦虫、马口头槽线虫,寄生在鱼的肠道中。 危害 草鱼、青鱼、鲢、鳙、鲮、团头鲂、鲫等,全年均可发生,10cm以下草鱼鱼种较严重。 症状 病鱼瘦弱,体色发黑,不摄食。前肠因大量寄生虫体而膨胀,严重时肠壁穿孔,剪开肠管可见白色虫体。 防治 彻底清塘,使用绝杀效果最好。治疗时外用克虫王B_1或克虫王B_2或塘虫净,内服克虫灵。  相似文献   

5.
一、病原体.纯异沟虫属八铗科,虫体扁平细长,舌状,长5—20毫米,虫体后部延长,后固着器上有4对固着铗,最末端一对稍小。  相似文献   

6.
(3)头槽绦虫病(Bothriocephalusiosis) 【病原】九江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gowkongensis)和马口头槽绦虫(B.opsarijchthydis)。虫体带状,体长20-250mm。头节有1明显的顶盘和2个较深的吸沟。精巢球形。每个节片内有50-90个,分布在节片的两侧。阴道和阴茎共同开口在生殖腔内。生殖腔开口在节片背面中线后1/3的任何一点上。卵巢双瓣翼状,横列在节片后端1/4的中央处。  相似文献   

7.
笔者近几年在诊治鱼病时,发现以前几乎绝迹的舌状绦虫病时有发生.且呈流行趋势。究其原因,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力.使鸟类数量得以恢复,有些鸟类不仅直接捕食鱼类,而且还是鱼类寄生虫的终寄主,虫卵随鸟的粪便落到水体中,造成鱼病暴发,对养鱼危害很大。舌状绦虫终寄主就是鸥鸟.现将此病的症状、流行情况、生活史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一、小瓜虫病 识别症状: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病鱼的体表、鳍条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胞囊,所以该病又称白点病,严重感染时,由于虫体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表皮组织,引起宿主的病灶部位组织增生并分泌大量的粘液,形成一层白色薄膜,覆盖干病鱼表面,同时鳍多病灶部位遭受破坏出现腐烂。 流行与危害:此病是一种流行广、危害大的鱼病,密养情况下,此病发生更为严重,对所有的饲养鱼类,从鱼苗到成鱼都易寄生小  相似文献   

9.
用蓖麻叶杆治草鱼肠炎病、烂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草鱼肠炎病、烂鳃病流行季节,采用的预防措施是:每亩用蓖麻叶2—3kg打成浆全池均匀泼洒,每隔4—5天泼洒一次,将浆汁拌青草投喂,或者把蓖麻杆扎成一把,每把1.5—2kg,每亩放2—3把,均匀撒布水中。 如果患上肠炎病、烂鳃病可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每亩用蓖麻叶4—5kg切碎或打成浆拌和在青草中连续投喂3天,同时把蓖麻叶扎成  相似文献   

10.
<正> 笔者两年来用甲胺磷治疗二龄草鱼“三病”达上百例,成功率很高,方法如下:5—10月,一旦发现养殖水域有草鱼“三病”发生,每100kg草鱼用50%甲胺磷50g,兑水4—6kg后匀洒在40kg鲜草上,并将浸过药的鲜草堆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白僵菌?它在防治虫害上有哪些作用?答:白僵菌是一种具有广谱性的昆虫病原真菌。它可以侵入二百多种昆虫、螨类的虫体。白僵菌以活孢子进入虫体后,大量繁殖菌丝和分生孢子,同时分泌出白僵素和草酸钙,引发害虫生病,4—5天后即死亡。死亡后的虫体白色僵硬,白色粉末状的孢子又可以借助风或昆虫继续扩散,再次侵染害虫。根据白僵菌的以上特点,人们将白僵菌的孢子收集起来用来杀死害虫,起到以菌治虫效果,  相似文献   

12.
实验证明,在冻结温度下.猪肉中的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能被抑制,猪肉中的寄生虫、钩绦虫类等能被杀死。如寄生在猪肉中的旋毛虫在温度低于—17℃时,两天内就死亡;钩绦虫类在温度为—18℃时,3天就死亡;肉中的弓型属类毒素,在—15℃时,两天多点时间即可死亡。  相似文献   

13.
<正> 1997年8月在70团渔场附近的个体养鱼户游某的渔池发现第一例双身虫病。 当时发现该虫只寄生在鲢鱼和草鱼的鳃上,鲤鱼鳃上未见。鲢鱼和草鱼在池塘里时而旋转时而狂游乱窜,已持续了3天,并见到一些死鱼,严重影响了鲤鱼的吃食。 双身虫属蠕虫类寄生虫,捞起症状明显的病鱼,鳃呈暗红色,有大量的粘液及一些污泥,肉眼可见鳃丝上有几个白色小点,细辨是两个虫体成“×”交叉联结在一起。显微镜下观察更清  相似文献   

14.
鸭三包病 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 ,是指以鸭心脏、肝脏、胸腹气囊表面有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为特征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其病原为鸭疫巴氏杆菌。该病发病快 ,传染快 ,发病率达 80 %,死亡率达 6 0 %,主要危害于 2~ 4周龄的幼鸭 ,由于该病往往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 ,而且极容易产生耐药性 ,故治疗效果较差 ,是目前危害养鸭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防治方法 :1 .严格检疫、消毒及接种苗。 2 .一旦发病可选用下列特效药物治疗 :“三包病”治疗剂 ,每羽肌注 0 .5毫升 ,1次见效 ;“94 9”(一服灵 )每瓶加水 5 0公斤 ,连服 3~ 5天。番鸭三周病 …  相似文献   

15.
正【症状与病理变化】1野鲤碘泡虫病:锦鲤和金鱼夏花鱼种体表及鳃上形成许多白色点状或瘤状孢囊,孢囊由寄主形成的结缔组织包围。由于虫体的大量寄生,幼小个体不仅寄主组织被破坏,而且生长发育受影响。当虫体严重侵袭鳃瓣时,妨碍鱼苗呼吸而致死。2鲫碘泡虫病:鲫碘泡虫和库班碘泡虫等主要寄生在金鱼头后背部肌肉,  相似文献   

16.
我县梅林镇陈某,一口3亩鱼塘,2004年3月20日放养16—20cm草鱼种2100尾,5月6日后开始出现死亡,以后每天死鱼20—30尾。病鱼特征:鱼体乌黑,病鱼行动缓慢,独游不吃食,鱼体肉眼可见少数虫体,鳃丝腐烂带泥,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后用药:①敌百虫1ppm全池遍洒;②连续两天1ppm漂白粉全池遍洒与内服杀菌药物三病宁,第四天死鱼减少,鱼病基本得到控制。分析原因主要没过以下五大关:一、清塘消毒关:该塘5—6年没有清除过塘泥,塘泥20—30cm厚,鱼种放养前池塘消毒不彻底。二、鱼种消毒关:年初,干旱少雨,鱼种放养晚,水温高,鱼种拉网、运输过程损…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几年,鱼类的绦虫病在一些养殖区严重发生,绦虫寄生在鱼类体腔,影响养殖鱼类的生长,使消费者不敢购买和食用。现将常见的几种鱼类绦虫病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读者信箱     
<正> 江苏省靖江市夏乔华读者来函:“我养殖的黄鳝从进种至生病约3—8天,生病前,水深10—20cm,水温最高30℃,最低20℃。生病后,病鳝基本不吃食,浮于水草之上,喉部略大,嘴时张时合,有一部分口鼻出血、烂尾;再过3—5天.死亡数量加大,病鳝在水中打转,身体卷起,有时挺起身子不停地翻滚,用手轻触,这种反应更加剧烈;临近死亡时,个别病鳝脑部肿大,眼睛发白。上述病例在我地时有发生,其死亡率从30%—90%不等,严重地制约着我地黄鳝养殖业的发展,恳请贵刊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19.
<正> 4、小瓜虫病 (1)病原 多子小瓜虫。 (2)症状 在病鱼的皮肤、鳍条、鳃上,肉眼可看见白色小点状胞囊,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水面。因病灶处细菌的感染,使鱼体表发炎,或有局部坏死、鳞片脱落、鳍条烂裂,鳃上皮增生,鳃小片破坏。虫体如侵入眼角膜,能发炎变瞎。最  相似文献   

20.
一、打粉病。症状:发病初期体表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及背部出现白点,接着尾柄、体侧、头部及鳃均出现白色点。严重时全身似裹一层“米粉”。测定池水PH值在5~6.5。防治方法:1、放养前每亩用150公斤生石灰清塘消毒;2、发病池每亩定期用生石灰10~20公斤金池泼洒,使池水PH值调至8左右。 二、小瓜虫病。症状:寄生的小瓜虫使鱼的体表和鳃部呈无数小白点,将白点取下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肉眼仔细观察可见梨形虫体在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