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以前,我一个人钻进大连进步影院,放映的是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看到一半,我彻底傻掉了。这是什么电影?除了旁白,基本上没有人说话。画面虽然很美,故事却让我看得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电影结束时,我头晕脑胀地逃出影院。十艮恨地回望一下大幅海报,后悔不该心血来潮看什么电影。这个电影,真的超出了我当时对电影最大的接受底线。世事难料。几年后,《东邪西毒》竞成了我最喜爱的影片之一。我终于能看懂王家卫的电影了。一盘VCD不知看了多少遍,百爱不厌。画面美,台词更美。我甚至把全部台词打印下来,时不时读上一读。那时不知,现在回想,也许是王家卫台词中的一股浓浓的文艺范儿征服了我。  相似文献   

2.
率真孔子     
我读孔子,感受到的是他的率真。 在无数个深夜,我坐在桌前捧读《论语》,感觉这个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坐在我的面前。他的深邃目光,穿越2500多年的沧桑岁月,慈祥地注视着我。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站起身来,慢慢地走向不可知的远方。我的眼前,顿时幻化出一片烂漫的充满书香气息的杏林。  相似文献   

3.
《中国报道》2015,(3):106
《想读》梁小民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1月版写下这个题目,我想起有教授强烈呼吁删除中学课本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原因是太暴力了。读了这篇文章就会成为打打杀杀的鲁智深吗?这位教授肯定学过这篇课文,但他不是鲁智深。至少从我上中学起,就有这篇课文,50多年了,有多少人成为鲁智深呢?现实中的许多“鲁智深”其实并没有学过这篇课文。一本书所表达的思想对社会是有影响的,但影响的基础还是社会的现实。《十日谈》有思想启蒙的作用是因为当时已处于中世纪将近结束的时期,《国富论》发生重大影  相似文献   

4.
茶道     
《走向世界》2007,(10):I0027-I0027
接过牛国栋递过来的他新出版的书籍《荣道》,我们只能用欣喜若狂来形容。若干年前读高中的时候,我曾深深地迷恋于林清玄的《温一壶月光下酒》,虽然我不懂酒,但是我深谙于那种有月有洒的独特的氛围,还有钦酒人不俗的胸怀。  相似文献   

5.
有的人读《滕王阁序》,看到的是王勃的诗意与才情;有的人读《滕王阁序》,看到的是王勃的高沽与乐观;而我读《滕王阁序》,看到的是王勃的无奈与悲痛。  相似文献   

6.
吴运铎来了,他又走了。七·一前夕,献礼大片《吴运铎》剧组又一次来到大连。有着80年历史的进步电影院披上盛装迎接英雄归来。影院经理高力平说:“在我们电影院里举行《吴运铎》首映式,理由很充分,当年他曾在这座影院里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且我们影院是无障碍的,接待中残联的吕世明副主席和残疾人绝对没有问题。”我对他这个说法没有异议。但是我知道,  相似文献   

7.
Acosta 《走向世界》2007,(23):77-77
每个人心且中都有自己认为的伟大作家,一切全凭借经验获得。余华的书,我读《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四种。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他的结构、语言或者他的独特性,而恰恰是他俯视众人的姿态,那种姿态里不但没有常见的做作,自以为是的教导,恰恰相反,他的悲悯,对任何人的悲悯,震撼着我。  相似文献   

8.
陈跃彬 《魅力中国》2011,(10):70-70
有人曾评说:“人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人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人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友”。有幸拜读《陈情表》一文,文章的孝情深深感动着我,冥冥之中看到李密含泪奏表的情景。我们常说:动人者莫乎于情,也难怪晋武帝当年读此表后感叹:“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相似文献   

9.
被称为“90年代最后一位散文作家”的刘亮程,近年来颇得文坛专家的好评。我是慕名开始读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的,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愈发感到:对于一个在名不见经传的村庄里生活了30多年的作家来说,一个村庄的存在代表着一种精神栖居和珍藏过的时代,从这个层面上说,写作的意义不是经由媒体狂轰乱炸的炒作而使一个偏远地区的作家一举成名,而是不断地接近这个村庄的生存并最终抵达人的心灵的过程,是“用漫长的时间让一个有着许多人和牲畜的村庄慢慢地进入我的内心,成为我一个人的村庄。”①在这个日益匆忙也日益焦虑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时代的强音──读《农税将军》后吴龙晏生活工作在安康地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里的人们,工资月月在领,各项所需的事业费用天天在开支,但对确保这些费用来源征收的农税官张登玉这个人的名字,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我也是在读了《经济改革》杂志1995年第3期上...  相似文献   

11.
这段日子,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林浩救人的事迹传遍全国。地震时,林浩逃生后,没有跑开。连续救出两个同学后,他又跑进了教学楼。“因为我是班长!如果其他同学都没有了,要我这个班长有什么用呢?”他现在的心愿是,“很想上学。以后,我要当工程师,要造震不垮的房子。”(6月11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2.
正止庵说:"我这个人活到现在,差不多只做过读书这一件事,如果这能算一件事的话。"在他看来,读书其实根本不是一件事儿,就如刷牙、洗脸一样成为习惯。但他不同意"坚持读书"的说法,"读书不是什么苦事儿,你读就行了,对我来讲就是没有法子不读书。"读不读书并没有好坏之分,但读什么书是有好坏之分的。一本书是否值得读,不能急于下结论,要在读过之后留心去看,去考证,这跟交朋友一样,"也许第一印象是这样的,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他原来是那样的"。  相似文献   

13.
近日,读了一篇题为《只有一个人完成的作业》一文,颇为感慨,令人深思:该篇文章讲了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上中学时,面对英语老师交给包括他在内所有学生每天把所学课文从头到尾抄写十遍的作业,到期末老师进行全面检查时,只有他一个人完成作业的故事。我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全部完成作业,是因为做到了自觉、认真和持之以恒,而其他同学之所以没有全面完成或只完成了一部分,则是敷衍、懈怠的结果。由此使我想起了毛泽东主席他老人家曾经说过的两句话,一句是“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一句是“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相似文献   

14.
最近读了一本《海涵宁波-宁波经济文化随想录》,作者韩光智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了。让我颇感意外的是,他考证宁波的历史掌故,定义宁波港口的地位,细析宁波地方文化和各种市井传闻,把阿拉宁波描绘得既深沉又时尚、还显示出厚实的文化底蕴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让我这个阿拉宁波人大开眼界,也十分佩服。因为我晓得,文章写到这个份上,是需要识见和才气的。  相似文献   

15.
读了周保老师的《命关灯火》一,我感慨颇多:是啊,灯火对于生命太重要了,它与人生不可分离。让我们做个不吝啬的播火,给顺境的人以灯火,给逆境的人以灯火。但做个播火的前提是必须有火可播,倘若我们没有火可播——换句话说,在顺境或逆境中的人没有了灯火,怎么办?  相似文献   

16.
蒋小馨 《沪港经济》2006,(12):22-24
对于“石良平”这3个字,《沪港经济》的读一定不会陌生,在本刊“观察与思考”这个专栏里,他的章经常刊登在头条位置上,读反馈数据显示,石良平的章不仅阅读率高,而且被引率和转载率也在本刊发表的章中名列前茅,目前,“观察与思”已成为《沪港经济》最受读欢迎的栏目之一。[编按]  相似文献   

17.
韩东:我和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早接触韩东的作品,是读他的诗歌。在90年代以后,韩东仿佛把精力放在了小说写作上。《我的柏拉图》、《树杈间的月亮》、《扎根》的出版让诗人韩东成为了为人熟知的小说家。第一部长篇小说《扎根》获得了由南方日报集团下属的两家报纸主办的“华语传媒文学大奖”的“2003年度小说家奖”。2005年,韩东捧出的是新长篇小说《我和你》。在出版《扎根》前,韩东希望有人30万买他的作品版权,这样他不用出版作品。他还说过,希望自己能中个大奖之类,以便有一个安逸的衣食无忧的环境从事写作。到现在韩东还没有得过什么大奖,还得靠手里的那只笔写作谋…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叫《维基经济学:大规模协作可以改变一切》。作者Don Tapscott在IT江湖上被人尊称为“数字经济之父”,他在详细分析了数目众多的案例基础上得出结论大规模共享和协作不仅不会阻碍公司的发展,反而会加速公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叫《维基经济学:大规模协作可以改变一切》。作者Don Tapscott在IT江湖上被人尊称为“数字经济之父”,他在详细分析了数目众多的案例基础上得出结论大规模共享和协作不仅不会阻碍公司的发展,反而会加速公司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品咂学习     
熟悉的人,也有陌生之处。比如,有人提起某某人,这人我认识,但当提及他会背诵《道德经》,却是我不知道的。更神的是,这人能在几分钟内把全部内容背诵下来,而且背《道德经》可不是吃学校里的老本,而是工作以后下硬工夫啃下来的。由此我想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终身学习理应成为我们,特别是在行政机关工作的人的习惯。这种习惯,如果按我的话来说,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