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障碍,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变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中国具有特殊的“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了城乡工业化的二元性、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结构的二元性以及城乡市场体系的二元性。应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环境的一体化,促进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转型经济中存在着二元金融结构,即正规市场和非正规市场的分割.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特征,即非正规市场的利率很高,与正规市场利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此背景下,放松利率管制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国政府必须双管齐下,同时取消对资金配置的行政性干预并放松对利率水平的管制,以消除二元金融结构,增大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城乡经济金融二元结构:理论关系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与金融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不仅体现在发展水平的相互关联,而且也体现在发展结构上相互影响。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与金融二元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产融关系、投资结构、金融投入等体现出来。实证结果表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与城乡金融二元结构之间存在互为Granger因果的关系,城乡金融二元结构对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解释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强,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对城乡金融二元结构有固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白积洋 《经济前沿》2010,(5):124-135
传统的二元经济理论只考察了资本因素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中的作用,并没有把金融发展因素纳入其中进行分析,而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对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而我国城乡金融发展差距是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均衡城乡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西部发展极的金融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存在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启动,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资金积累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因此,要想较好地解决西部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问题。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发挥西部金融机构在不同层面的金融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6.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圣道 《经济经纬》2006,(2):121-123
由于长期受二元经济结构的束缚,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一直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因此,要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就必须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7.
周元  吴玉梅 《时代经贸》2009,(10):158-159
在发展中国家或农业落后地区,普遍存在着二元金融结构。非正规金融在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矫正市场失灵和弥补资金缺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必要性,指出现阶段规范发展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弥补经济转轨时期的资本市场滞后、融资困难和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纵深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并据此提出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建立了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模型,并利用实证研究证明了我国企业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并不是西方经典理论描述的竞争性市场,而是存在着‘核心一外围”的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是在劳动关系稳定性和专用性人力资本水平两个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也带来了员工之间地位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9.
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本文利用19782012年中国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二元金融与二元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金融资源均衡配置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保持向农业、农村领域适度的金融资源倾斜配置、防止农村金融抑制,有利于二元经济结构良性转换。为此,要统筹城乡金融改革,同步推进城乡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的改革,并通过"保水于田"、"强制回流"、"控制流出"等综合措施,确保适度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领域配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构建了我国金融结构与二元经济的协整方程,并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金融结构与二元经济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金融结构是二元经济的收入和消费因子的Granger原因;二元经济的收入和消费因子对金融结构的脉冲响应是正向响应,而产出因子是负向响应;金融结构受自身影响最大,二元经济在滞后3期受金融结构的影响比较显著.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金融结构完善和二元经济转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虚拟经济与市场经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虚拟经济是以价值独立化运动为特征的一种经济,其产生的社会动因是社会经济目的的异化,主要载体是虚拟资本,作为实体经济的润滑剂,应加以发展,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2.
贾丽艳 《经济师》2004,(12):75-76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政府的肯定、推动以及跨国公司的积极参与下 ,已成为强大的世界潮流。以加入WTO为标志 ,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必然。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为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我国应对的策略应该是迎接挑战 ,促进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申贵根 《生产力研究》2001,(5):64-65,159
新经济本质上是建立在知识生产、分配、利用基础上的全球化的经济。其特征是知识要素在整个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知识将渗透到人类一切活动中去 ,是全方位的持续增长的经济。新经济崛起给中国经济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严峻挑战。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新经济 ,要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发展信息产业要利用后发优势 ,少走弯路 ,减少风险成本 ,要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步伐。  相似文献   

14.
聚集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聚集经济一直被认为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各种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高度聚集形成了城市和城市经济.但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空间结构的不断演化,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聚集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将在具体分析聚集经济形态和本质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来说明聚集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要闻浏览     
  相似文献   

16.
论范围经济、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相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国亮 《当代财经》2005,(11):10-14
范围经济、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三者具有相容性,规模经济是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共同基础。规模经济主要来自横向规模扩大带来的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的扩展,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多元化是二者相容性的表现;集聚经济是规模经济的深化,集群内企业横向规模扩大获得了规模经济,纵向规模收缩避免了规模不经济。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吴易明 《经济师》2002,(10):84-85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 ,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 ;建立我国的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 ,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公众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法规制度、推行绿色核算、开发绿色技术等措施来推动  相似文献   

18.
论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市场经济由于自身缺陷,难以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使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市场经济的作用,而是要在市场经济中引入循环经济。循环经济通过资源与环境的循环利用,可以有效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但循环经济只是对市场经济“失灵”的补充,它必须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我国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建立起循环经济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具有协同共进的关系.两者都遵循基于自然资源稀缺性的成本与效益原则.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环境外部不经济性,促进市场经济规范有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体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是社会经济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mploys 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 to model the joint determination of national and subnational sectoral protection in an open federal economy. Polit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special interest groups and policymakers as well as economic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federal and state government policies are analyzed.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conditional financial assistance on policy‐making in the aid‐receiving federal economy. We find that policy‐based financial assistance to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ends to reduce the extent of distortions resulting from the federal government policy. However, if federal and state government policies are strategic substitutes, state government induced policy distortions would increase, thereby detracting from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ditionality in reducing overall policy distortions in the recipient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