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上市公司国家控股与控股集中的特殊制度背景是引发控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代理冲突的导火索,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本文基于上述治理环境,以控制权结构为研究载体,利用2005—2008年深交所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1)无论在国有和非国有公司,机构制衡均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但这种制衡效应在非国有公司更为突出;(2)在国有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业绩之间呈倒U型的曲线关系,但在非国有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线性关系;(3)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持股对国有公司的倒U绩效影响受制于公司控股集中度,随着控股股东控股比例提高,机构持股的边际效应增大。本文证实了机构投资者对于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公司控制权结构对于机构治理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公司内在环境的治理是促进机构投资者发挥新兴作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2006-2011年我国沪深两市几乎所有实施定向增发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大样本数据把大股东控制和投资者情绪对定向增发折价的影响进行全面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一级市场中,当大股东参与认购时,其能够获取定向增发的折价水平就比较高,机会主义动机越强,折价水平越高,大股东控制作用比较明显:在二级市场中,投资者情绪与定向增发折价也存在正相关关系,投资者情绪高低显著影响折价水平的大小;最后,本文也发现大股东控制作用也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在牛市下大股东控制作用容易导致发生掏空行为,在熊市及震荡市下,大股东的控制作用受到一定约束,他们可能会通过虚增资产来达到利益输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大股东控制所产生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我们通过一个严格的数学模型发现:由于大股东控制而产生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将导致企业投资于高风险项目;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将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公司其他中小股东对大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公司的投资风险将会降低;相比于非生产性大股东的公司,生产性大股东的公司将会投资于更高风险项目。我们的研究对于认识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投资行为,以及通过如何改进股权结构.加强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深入剖析股权集中所导致的大股东控制,以及大股东控制的激励效应和侵占效应对大股东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影响,并在LLSV模型中纳入代表激励效应的现金流权变量和代表侵占效应的两权分离变量,数理模型及模拟仿真结果都表明,大股东控制具有激励和侵占的双重效应,随着现金流权比例的增加,大股东价值和企业价值都增加,两权分离度只能增加大股东自身价值,但低现金流权比例和高两权分离度所对应的大股东价值要显著低于高现金流权比例和低两权分离度对应的大股东价值。  相似文献   

5.
控制权私人收益源于代理问题。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作为内部人的大股东和管理层极有可能利用掌握的控制权为自己牟取私利,这极大损害了广大中小股东的权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限制内部人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攫取,而成功的公司治理系统都是依赖于所有权适当集中和投资者保护机制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国外关于大股东和公司治理方面的理论文献进行了综述,对包括公司治理的所有者-管理者之间委托代理问题,大股东的监督和控制作用,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控制权的私有收益以及多个大股东的作用等理论来源和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为分析我国的大股东控制和公司治理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控制权收益驱动公司资本配置行为的理论阐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及其导致的控制权分配格局,文章从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两个方面,对形成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收益的资本配置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权收益水平与资本配置规模显著正相关;(2)控制权收益水平越高,则增加等量控制权收益所需的资本配置规模就越大;(3)较固定资产投资而言,通过股权并购方式取得控制权收益的代价较低,但控制性股东占有被并购公司控制权收益的比例也较低;(4)上市公司资本配置行为在形成控制权收益的同时并没有通过提高公司业绩而增加控制权的共享收益,资本配置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股东控制下的自利行为。  相似文献   

8.
大股东控制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隧道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Johnson等(2000)提出的"隧道效应"理论,以我国沪深两市2001年-2003年所有实施了配股和增发的155家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系统的方法研究了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融资后的资金使用效率和大股东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居于控制地位的大股东,一方面利用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资格从中小股东手中融入巨额的资本.获取了大量可供其掠夺的控制性资源;另一方面,则凭借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通过资金占用的方式将上市公司所筹集的资金转移到自己的手中,以此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我国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并未能有效地阻止大股东的此种掠夺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免遭大股东的侵害.因而,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更多地体现了大股东的意愿,表现出很强的隧道效应.  相似文献   

9.
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近期研究表明,各国上市公司的所有权集中程度、资本市场的广度与深度、红利政策以及外部融资的途径存在着巨大差异.其中,法律如何保护投资者--出资者与债权人的权益不被公司经理和控股股东剥夺,是对这些差异的一种常见解释.我们阐述了各国法律以及执法效率的差异,讨论了这些差异可能的起因,概述了它们的影响,并评估了公司治理改革的可能策略.在理解公司治理及其改革上,人们习惯把金融体制分为以银行为中心和以市场为中心.我们认为,与这种方法相比,法律研究方法更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10.
大股东治理与管理者过度投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引发了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5~2006年的横截面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大股东持股及其相关的股权结构特征对管理者过度投资行为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1)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的过度投资水平呈倒N型的曲线关系,即大股东对管理者过度投资行为的监督作用同时存在激励效应和防御效应;(2)非国有大股东对管理者过度投资行为的监督更有力;(3)次大股东的存在有利于发挥大股东的激励效应,抑制大股东的防御效应,特别是当大股东不处于控股地位时。  相似文献   

11.
12.
大股东行为、公司治理与财务危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燕  廖冠民 《当代财经》2006,(5):111-115
本文以深、沪两市在2001-2004年期间连续2年EBITDA小于财务费用的104家上市公司为财务危机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从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角度验证大股东的利益侵占与利益协同理论,并从股权结构安排、高管人员激励与董事会治理三个主要方面来探讨内部治理机制能否降低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通过构建Logit模型进行计量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持股比例、国有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对公司财务危机概率均具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合理安排公司治理结构,可以降低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投资者保护对控制权收益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城钢 《经济师》2008,(10):84-85
文章首先解释了控制权收益概念,然后总结了国际上对控制权收益的研究证据,并重点分析了投资者保护对控制权收益的影响。进一步对我国控制权收益的未来研究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陈耿  呙竹  陈诚 《技术经济》2010,29(12):89-94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普通中小投资者对大股东隧道行为、投资者保护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以及隧道行为对中小投资者的信心、行为、投资策略等的影响。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大股东的隧道行为会造成中小投资者信心缺失,并使投资者做出相应的行为调整,改变他们对市场发展的判断和看法,最终给资本市场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政府控制、机构投资者持股与投资者权益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政府控制的制度层面因素出发,以大股东资金侵占为研究载体,考察中国机构投资者的股东积极主义行为.研究表明,总体而言,机构投资者已具备股东积极主义的动机和能力,能抑制大股东资金侵占行为,从而客观上保护投资者权益;然而,相对于非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来说,在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中,机构投资者采取股东积极主叉行为受到更多的限制,其抑制大股东资金侵占行为,客观上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效果较差;并且主要是体现在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中.这意味着制度层面的政府控制因素对公司层面的机构投资者的股东积极主义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控制权收益①驱动公司资本配置行为的理论阐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及其导致的控制权分配格局,文章从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两个方面,对形成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收益的资本配置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权收益水平与资本配置规模显著正相关;(2)控制权收益水平越高,则增加等量控制权收益所需的资本配置规模就越大;(3)较固定资产投资而言,通过股权并购方式取得控制权收益的代价较低,但控制性股东占有被并购公司控制权收益的比例也较低;(4)上市公司资本配置行为在形成控制权收益的同时并没有通过提高公司业绩而增加控制权的共享收益,资本配置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股东控制下的自利行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是资本市场诞生的开端.1990年我国分别成立了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代表了全国资本市场的建成.中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但是我们市场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一直是整个证券市场多年来值得深入探讨及应对的问题.本文关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常见的大股东掏空手段深入揭发大股东掏空背后的诱因,并相对应的给出了建议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为了将稀缺的资本配置到优秀上市公司中,避免恶意融资,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配股融资行为进行了限制并直接诱发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虚增报告盈余以达到“配股资格线”的可能性,这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诱因。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如完善对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保护,完善股权结构,加强审计力度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等。  相似文献   

19.
洪军社 《经济师》2006,(12):79-80
大部分中国的企业股权是相当集中的,现实中大股东有时无助于监督管理者,而且还会掠夺小股东,使公司治理趋于恶化。大股东通过各种手段对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对上市公司造成危害,也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文章论述了我国大股东“隧道行为”的几种主要具体形式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基于中小投资者保护立场进一步提出了治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公司整体上市过程中的大股东“隧道”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耿 《生产力研究》2008,(14):57-58
在全流通条件下,上市公司大股东可能利用公司定向增发整体上市的机会,采取转移优质资产、虚增注入资产价值、压低增发价格、套现资金等"隧道"行为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造成严重的不公。防范大股东隧道行为的关键在于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广大投资者营造一个公平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