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金资产逾5000亿 基金公司迎来“淘汰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基金业虽然有5000亿的大盘子,但说到底,都是我们投资者的辛苦钱,基金行业不能光靠我们的钱来养着,他们必须开发出能赚钱的基金产品。”一位花近百万买了20只基金的超级“基民”这样描述当前的基金行业。[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鸿水 《新财经》2008,(8):109-109
因为自己不专业,才把资金交给了专业的基金经理们打理。可是,所谓的“明星基金经理”,带给投资者的却是负收益  相似文献   

3.
业内人士认为,“老鼠仓”风波如果持续或处理不妥善,将会打击整个基金业投资者的信心,失去信心的投资者如果选择大规模赎回基金,不仅会造成整个基金业发展滞后,也会引发整个证券市场流动性紧缩,发生崩盘危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如果要盘点2006年的中国证券市场,那么,真正的主角将无可争议地属于——基金。基金在2006年灭爆得一塌糊涂,A股市场的第一大机构投资者、迅速扩张的“基民”(基金投资者)队伍、惊人的扩容数量、超高的回报率……伴随着股市的节节攀升,基金的火爆正在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和程度蔓延。  相似文献   

5.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基金已经火热,甚至疯狂;但基金经理和学者们的看法却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对于当前基金市场“体温”的判断,他们莫衷一是:10度、20度、90度、100度……  相似文献   

6.
张锐 《沪港经济》2012,(10):11-11
两年前还被投资者奉为“赚钱之神”的约翰·保尔森,正在滑向被人抛弃的窘境。最新资料显示,由于旗下对冲基金业绩惨淡,花旗银行已决定从保尔森公司撤走巨资,紧随其后,摩根士丹利宣布已将保尔森公司列人撤下其对冲基金投资平台的名单。与此同时,一些银行官员明确表示正在考虑尽快从保尔森旗下的基金赎回成本。  相似文献   

7.
“一开盘一个回车键便卖完了”、“买基金就像过年买火车票一样”、“对于多数基金投资者来说,现在不是想不想买.而是能不能买到的问题。”——如此话语不难想见新基金销售场景之火爆;  相似文献   

8.
按照中国的新规定,海外投资者将获准进入中国国内证券市场,预计外国基金管理公司将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9.
“处置效应”描述的是投资者卖盈买亏的非理性行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对象从股票市场扩充到开放式基金市场;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将投资者理性行为的选择和基金品种的特征结合起来,即基金申购赎回数额与基金净值增长率、平均净值之间的变动关系,考察基金投资者的行为是否存在处置效应;并通过量化开放式基金投资风格的变化,进一步分析投资风格的偏离对投资者处置效应行为产生的影响,将处置效应产生的原因从心理层面延伸到制度层面。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开放式基金市场存在处置效应,而且基金的投资风格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投资者的处置效应行为。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处置效应的产生原因归结为投资者心理因素和基金契约制度的不完全约束。  相似文献   

10.
当市场风险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投资者上空时,国内首只公募对冲基金赫然面世。  相似文献   

11.
焦菁 《西部论丛》2007,(9):76-77
随着股市不断创造新纪录,眼见股价也屡创新高,许多投资者忍不住想冲进股市。但这样“热烈”的投资气氛,让人很难理性地判断行情。“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选择是他们最为困惑的一件事,基金定投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家基金公司的专家建议,投资者可通过“定投计划”来投资股市,不必在乎进场时点,不必在意市场价格,无需为股市的短期波动改变长期投资决策。熟悉不同基金产品的特性,有针对性投资,即可获得不错的收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罗杰斯来到了大连,因为他对中国的一位“80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前者是量子基金联合创始人且背负着“国际投资者大师”美誉的“实业家”,而后者则是在不到30岁就荣登“福布斯中美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的陶行逸。  相似文献   

13.
一夜之间,庞氏骗局有了升级版——“麦氏骗局”。 2008年12月11日,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麦道夫(Bernard Madoff)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公寓内被警方带走,由此引出一个长达20年、高达500亿美元的投资骗局,欧洲一些银行、对冲基金、大型机构投资者和诸多名人都卷入其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贸》2010,(7):5-5
以前,中国股市投资者每天早起要看美国、欧洲股市情况;现在,外国投资者也开始关注“中国元素”对隔夜外国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由于某些方面的考虑而给予外国投资者以低于本国投资者的待遇。称为“低国民待遇”或“次国民待遇”,这样会形成对外税收的歧视;而另一种情况则是,给予外国投资者以高于本国投资者的待遇,称为“超国民待遇”,这样就会形成对内税收的歧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信息》2007,(1):51-51
央行最新公布的全国50个城市的调查显示,在投资方面,选择“购买股票和基金"的人数占比达18.5%,升至历史最高。有人称,2006年是基金业历史上最大的“分红潮”,而“净值归一”又在心理层面上促使了“恐高”的投资者进入。在火红的基金中不妨冷静一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王群航 《新财经》2005,(5):92-94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需要一种非传统意义、在“边缘化”现象背景之下的“新封转开”措施犹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2005年3月下旬,封闭式基金市场在“转开放”消息的刺激下,展开了一轮二级市场的爆发行情,成交量迅速提升,折价率高达30%以上的封闭基金一夜间成为了投资者眼中的“富矿”。然而,这则传闻的“药效”似乎并不持久,短短几个交易日后,市场重归风平浪静。  相似文献   

18.
基金投资,在本质上是投资者向基金公司让渡资金投资决策权的信托关系。但是基金公司的管理费却不与业绩挂钩,不管投资者的收益,自己旱涝保收,这是基金业的耻辱,更是市场经济的耻辱。  相似文献   

19.
吴倩 《西部论丛》2007,(5):78-79
“封闭式基金已成为目前为数不多的投资金矿之一”,“封闭式基金今年将迎来最好的投资机会。”一名基金经理近期接受采访时表示。而上周公布的4只封闭式基金年报显示,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2006年下半年已大举加仓。  相似文献   

20.
王楚 《沪港经济》2012,(10):30-31
火热的夏天过去,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两家公司收获了果实,首批港股圈限及其联接基金,在一片叫好声中募集资金超90亿元。港股圈下市场的火热,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跨境圈眄产品是大势所趋,投资者盼望着能参与更广阔的境外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