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都匀毛尖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其独特的品质屹立于中国名茶之林。 都匀毛尖茶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名茶,早在明朝即为上贡佳品,崇祯皇帝赐名为“鱼钩茶”。1925年的《都匀县 稿》记载表明:都匀毛尖茶原料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以其独特的品质屹立于中国名茶之林。 都匀毛尖茶,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名茶,早在明朝即为上贡佳品,崇祯皇帝赐名为“鱼钩茶”。1925年的《都匀县誌稿》记载表明:当地群众很早就知道如何种茶、制茶和饮茶,有着比较精细的传统加工工艺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3.
都匀毛尖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其独特的品质屹立于中国名茶之林。 都匀毛尖茶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名茶,早在明朝即为上贡佳品,崇祯皇帝名为“鱼钩茶”。1925年的《都匀县志稿》记载表明:都匀毛尖茶原料要求极其考究,每年“清明”前采摘头道芽头,选一芽一叶初展,俗称“瓜米茶”或“雅雀嘴”的茶青,用手工精心炒制而成。加工出来的毛尖茶突出“毛”和“尖”两个根本特征,干茶外形紧细卷曲,毫毛满布,色泽翠绿滋润,有一  相似文献   

4.
都匀毛尖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其独特的品质屹立于中国名茶之林。 都匀毛尖茶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名茶,早在明朝即为上贡佳品,崇祯皇帝赐名为"鱼钩茶"。1925年的《都匀县稿》记载表明:都匀毛尖茶原料要求极其考究,每年"清明"前采摘头道芽头,选一芽一叶初展,俗称"瓜米茶"或"雅雀嘴"的茶青,用手工精心炒制而成。加工出来  相似文献   

5.
都匀毛尖茶故乡的饮茶习俗 都匀毛尖茶由于种质资源优良,生产历史悠久,加工方法独特,品质醇厚清纯,深受产地各族人民的青睐,“客来敬茶”已成为待客的普通习俗。加上布依族、苗族、水族同胞有“来的都是客”的传统,因而一家的客人也就是全村寨的客人,不论认不认得,到家便要敬上一杯地道的毛尖茶,民风是那样地亲和、纯朴。由于长期种茶、饮茶的历史,所以各族人民也逐渐形成各自独特饮茶习俗:先烤后沏  相似文献   

6.
“北有仁怀茅台酒,南有都匀毛尖茶”都匀毛尖生长的环境及其纯粹,云雾缭绕、阳光和煦、土质肥沃、水质清冽,这里,就是造化安排的专门出产好茶的地方。都匀毛尖的采摘十分讲究,尖芽只有两丫,一丫含苞,一丫半展。一斤成品茶要有五、六万棵鱼钩状的尖芽;炒茶、揉茶的工夫也相当重要,揉功不到,茶香气出不来。  相似文献   

7.
《茶经·一之源》“其字旧注”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羽《茶经》版本较多,均存有旧注,有人认为这是陆羽原注,但揣其语意,当非陆羽自注。至于此注出于何人手笔,今不可考。旧注对原文的解惑增益之处自不待言,但是,其中关于“其字”一注,若有所失,且对当今的研究影响甚大,似有必要对此以及陆羽原文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辨。陆羽《茶经·一之源》中,关于茶的字形有如下记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旧注云: “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者(“音”之误——笔者)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  相似文献   

8.
在贵州特产中,素有“北有仁怀茅台酒,南有都匀毛尖茶”的美誉。都匀毛尖茶从明初起就是历朝贡茶。因茶叶外形紧细卷曲,形似鱼钩,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清澈、清香持久、味醇回甘,深得崇祯皇帝喜爱,并赐名“鱼钩茶”。清朝乾隆年间已行销海外。1915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评比与茅台酒一起获得金奖。1982年参加长沙全国名茶评审,被认定为中国名茶。1988年参加合肥全国名茶评比,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相似文献   

9.
在贵州的崇山峻岭间,生长着古老的茶树,制成的茶形似"鱼钩"、"雀舌"。1956年毛主席赐名为"都匀毛尖"。都匀毛尖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生长于海拔1000米以上云雾缭绕的大山之中,是贵州"三宝"之一,中国十大名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作为中国十大历史名茶都匀毛尖茶之乡,都匀市近年来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整合资源,实践总结了“四方利益共同体”茶园经营管理机制,极大调动了乡镇政府、企业、村组(村茶叶协会)、茶农四方的积极性,形成都匀毛尖茶产业发展的巨大合力,使茶产业发展呈现蓬勃生机。中国茶科所资深教授白堃元称,此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企业管收不管种、茶农管种种不好”的问题,在全国都具有先进性。  相似文献   

11.
贵州都匀毛尖茶集团有限公司,是都匀市委、市政府为加快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都匀毛尖的产业化进程而建立的以“公司+基地+农户”、“贸工农”一体化的以茶叶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也是贵州省和黔南州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截止2004年底,该公司现有资产总额572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417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13%。现有职工人数42人,其中具有中  相似文献   

12.
<正>都匀毛尖产于贵州都匀市,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省政府主推的"三绿一红"品牌之首。都匀毛尖现有种植面积达144.67万亩,主要产地在团山、哨脚、大槽一带,山谷起伏、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湿润,土质为酸性或微酸性,内含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不仅适宜茶树生长,而且形成了都匀毛尖的独特风格。都匀毛尖采用"清明"前后数天内刚长出的一叶或二叶未展开的叶片,要求叶片细小短薄,  相似文献   

13.
发展都匀毛尖茶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匀市地处中国西部相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如何因地制宜进行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促使农民稳定增收,值得我们深思。都匀毛尖茶作为贵州的特色产品,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都匀毛尖茶,是促进都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贵州省黔南州都匀茶场是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的发源地,是一个生产毛尖茶的老企业。为了提高茶叶品质,茶场决定实行果茶间作,从四川苍溪林贸实业公司引进了特优新品种———红心猕猴桃,种植在一中队葡萄园。去年已开始挂果。经贵阳市农业局测定,其可溶性固形物达20%,比原产地高0.4个百分点。红心猕猴桃的引种成功,标志着都匀茶场向建设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又迈进了一大步。(都匀茶场办公室)都匀茶场引种红心猕猴桃成功$都匀茶场办公室  相似文献   

15.
补白一束     
“■者■之”析疑《吕览·辩土》曰:“■者■之,坚者耕之,泽其靹而后之。”夏纬瑛《“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从梁仲子、孙诒让说。案曰:“‘(?)’即古‘饱’字;‘泽’与‘释’字通;梁、孙二氏之说是对的。‘(?)’字,字书音义全缺,当是由其它形近之字所讹误。此句承上始垆、后靹而言,亦即上句之申论。‘坚者耕之’谓己将干坚之土要先耕了。由此可知,‘(?)’字于此当有后、缓、暂置之义。以形近之字求之,‘(?)’为‘挺’字之误。《仲夏纪》:‘挺重囚,益其食。’高诱注:‘挺,缓也。’正与此  相似文献   

16.
魏《名臣传》载:“中书监刘放曰:‘官贩苦酒,与百姓争锥刀之末,请停苦酒。”《注》说:苦酒,“醋也”。“苦酒”一名,晋代犹存。《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七。张华条》载:“晋陆士衡赏飨张华,于是宾客盈座,华开器便曰:‘此龙肉也。’众虽素服华博闻,然意未知信。华曰:‘试以苦酒灌之,必有异。’试之,五色光起”(出《世说新语》)。  相似文献   

17.
西湖龙井、铁观音、碧螺春、信阳毛尖、都匀毛尖、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武夷岩茶、君山银针并称我国十大名茶,芳名远播,成为品茗上选。然而近来年十大名茶也出现了很多假冒产品,下面给大家介绍这些名茶的主要特征和识假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世界生产糖类和栽培甘蔗最早的国家之一。然而,古籍上唐、饧、饴系指哪些内容,蔗糖始于何年?实有搞清楚的必要。据史籍记载,从宋代开始对沙糖产年就有不同的说法。如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煎汁煎’。用其法煎成,与外国者等。自此中国方有沙糖。”接着陆游就推断说:“唐以前书传,凡言及糖者皆糟耳,如糖蟹、糖姜皆是”。陆游这番议论虽是追述别人之言,但在史学界是有一定影响的。显然,如按陆游所言,我国蔗糖产年至少要推迟三四百年。唐代以前的糟是否就是糖呢?试就饴饧、沙糖(以下简称饧、糖)的含义、种类及其产年进行小考,并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人的志趣爱好,千差万别。唱歌、跳舞、读书、写作、看球、打麻将......不同的兴趣口味,反映出迥然不同的个性。但这并不排除将人的癖好加以归类。据《晋书·杜预传》记载,晋武帝朝中有三位大臣杜预、王济、和峤各有不同的癖:"预常称‘济有马癖,峤有钱癖’。武帝闻之,谓预曰:‘卿有何癖?’对日:‘臣有左传癖’。"可见,人的爱好不同,有迷这有迷那;而迷什么,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必须慎重选择,不得胡"迷"乱"痴"。因为,人的痴迷如果用在正道上,学习研究新的知识,增加才干,那是好事;反之,痴迷将会把人引入歧途。韩愈在其《答李翊书》中曾说过:"始者,非三代两  相似文献   

20.
杉木造林技术遗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导言杉木分布既广,为用又博,为我国南方各省造林首要树种。在古代文献中,关于杉木的记载,以《尔雅》(公元前二世纪)为最早。其中所称“柀煔”,即指杉木或榧(柀)及杉木(煔)而言。据晋代郭璞(四世纪)的《尔雅注》称:“煔似松,生江南,可以为船及棺材,作柱埋之不腐。”则当时的江南杉木业已大宗利用,似已进入大面积造林时代了。关于杉木的造林,据《广西通志》记载:“思思荔波西北界,(中略)有美杉生山下,山颓压复,不知几千百年矣。夷云:‘诸葛武侯伐而埋之’虽未尽然,然亦两汉先秦时物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