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耕地则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土地问题特别是耕地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全国人民生计的根本问题.因此,本文根据新土地管理法的精神实质和各种相关的土地管理法律制度,从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现状入手,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措施进行分析,以确保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要实现国务院提出的18亿亩耕地底线保护的目标,必须要有具体的配套保护政策,其中首要的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中的耕地占用问题如何解决。我国东部地区面临的土地指标紧缺,与其说是指标的增量问题,倒不如说是土地占用的存量调整问题。如果国家能够在土地政策上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则国家的耕地保护目标有希望实现。  相似文献   

3.
一、城镇建设面临的土地资源危机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和十分宝贵的财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土地问题尤其是耕地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进入一个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环境等诸多全球性的难题和挑战,可以说无一不与土地有关,无一不对土地产生侵害,土地的问题已成为今天人们所关注的难点和焦点。在土地——人口——环境三者构成的关系链中,造成这种危机最根本、最主观的原因正是人类自身。我国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耕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旱地和菜地,按国家统计数只有14.3亿亩。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为2.7亩,到1989年底减少为1.29亩。特别是“六.  相似文献   

5.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源,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一、保护耕地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耕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耕地资源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要素,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农业是基础,耕地资源则是基础的基础。无农不稳,实际上只有保持稳定的耕地面积和质量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显示,我市1996年未耕地总面积3055991.3公…  相似文献   

6.
我国东部地区面临的土地指标紧缺,与其说是指标的增量问题,倒不如说是土地占用的存量调整问题。如果国家能够在土地政策上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则国家的耕地保护目标有希望实现。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落实“十分珍借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道县从1992年开始,在全区率先广泛开展无违法批地、无违法管地、无违法用地,耕地增加”的“三无一增”活动.现在,全县36个乡镇已全面实现了“三无一增”.建立健全土地监察网络,是实现“三无一增”的组织保证.他们已在全县范围内建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耕地保护措施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年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辽宁省严格土地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强化耕地保护,积极探索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措施,不断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连续10年实现全省耕地"占补平衡",不仅实现了耕地保护的目标,满足农业用地的需求,又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但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和"五点一线"沿海产业带开发建设,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耕地保护压力越来越大.解决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及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之间的矛盾是辽宁省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土地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基础,是农业的基本性生产资源和农村经济的基本要素。农村的发展问题,说到底是土地问题,而土地的核心问题又是土地制度问题。变革土地制度,特别是耕地制度,是人类社会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符合国情的耕地制度,不仅直接关系到耕地利用效益和农村的生产关系,而且对整个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与无限的土地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土地问题,尤其是耕地问题,已经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必将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国,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耕地保护,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保持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安徽省池州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以生态村综合建设为主,在实现农村城市化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通过综合开发、整理、复垦土地实现了耕地数量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1.
文章概述了新疆土地开发中占补平衡政策的执行状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根源,探讨占补平衡政策落实的举措:一是在补充耕地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二是耕地补充计划要因地制宜,保证生态平衡;三是针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管理规定;四是要制定最为优化的土地开发设计方案;五是要制定具体而又操作性强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认定标准;六是强化项目的事后监督机制、奖惩机制和定期监测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要求,分析了长丰县在实施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基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的长丰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新一轮规划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耕地的保护工作,明确提出"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也多次强调,要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在1994年9月召开的全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期间,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我们只有占世界7%的耕地,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近十二亿人口的吃饭是个大问题,没有饭吃就会天下大乱.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治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任务落实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依据.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有利于整合土地资源、引导资金、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任务;有利于有序推进农牧区土地整治,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江总书记在视察福建省的基本农田保护情况时,就提出了:"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这一口号.目前,柳州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耕地急剧减少,人口不断增长,人地矛盾日趋尖锐的问题.建国以来,全市人均耕地面积由0.17公顷下降到0.10公顷.这种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我们采取严格的措施控制建设占用及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和投入力度,稳定耕地的面积.  相似文献   

16.
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土地抛荒问题是农村耕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鉴于全国土地抛荒现象越来越严重,笔者通过对旺苍县福庆乡的土地抛荒现象进行了调查,总结了贫困山村土地抛荒的深层次原因,希望能加深读者对贫困山村土地抛荒的理解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开发整理是现阶段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增加土地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实现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质量和产出率的最有效途径和措施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念、内涵,分析土地开发整理目的、任务、内容和基本原则,总结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特征及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状况,审视当前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意义及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小产权房"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热点.它的出现,是对现有土地制度的挑战,集中反映了农村利益团体对利益的诉求.其归根到底是我国实行的二元化土地管理制度.但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对耕地的保护,小产权房不能任其合法化.本文主要力求在耕地保护和"小产权房"合法化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相似文献   

19.
(一)耕地问题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也是土地的核心问题。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加快农业的发展和实现农业的现地化,不可能离开耕地。然而,我们长期以来没有把耕地问题,作为经济发展战略问题认真对待,这与过去对待人口问题一样是很大的失误。40多年来,我们虽然开垦了近4亿亩耕地,但是同时又被各项建设占用和自然毁损了4亿亩,结果是耕地数量仍维持在解放初期的水平,由于人口骤增,因此人均拥有耕地数量就大大减少了。另一方面,被占用的耕地多数是质量较高的平原或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湖南省茶陵县为例,分析了耕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办法,提出了耕地保护对策.要加强耕地利用规划管理;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技术;增强耕地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