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0—2019年11个省市的数据,在采用改进的熵值法测算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分析异质型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能够有效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跨越门槛值后,促进作用减弱;市场激励型与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前者的抑制作用更强,但其不具有门槛效应,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表现为单一门槛效应,且跨越门槛值后,抑制作用减弱;另外,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命令控制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可以通过影响区域科技创新水平间接作用于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而科技创新在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具有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选取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1—2020年相关数据,构建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指数、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并分析了三个指数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分析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效应和影响机制,从而克服变量之间因互相影响所导致的内生性的问题。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整体呈现出向好发展趋势;从互动关系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有效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但新型城镇化建设未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二者之间的整体耦合协调度还较低。鉴于此,本文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形态布局;强化自主创新,促进省际间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合作,构建以核心城市为引领的协同创新的产业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3.
研究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商贸流通创新对绿色发展的溢出效应。商贸流通创新水平在长江经济带呈“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随机分布特征;商贸流通创新具有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并对区域绿色发展产生显著空间溢出效应,能同时促进创新当地和周边地区绿色发展。区域范围内要加强商贸流通创新,鼓励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双向联动绿色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新型城镇化道路,优化商贸流通创新和绿色发展环境,持续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础上,基于2006-2017年110个地级市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进行分析,并探究影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向好,但存在水平的时空差异,呈现出下游优于中游、中游优于上游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对外开放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贡献率高,提升潜力大;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和城镇化均能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提升;产业集聚则会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产生抑制作用。这些研究结果的政策启示为:加大财政支出,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城市规模,加强地区间绿色发展合作等。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8—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SBM-ML模型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实证分析财政分权和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状态,并且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增速最高;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技术进步具有负向作用,环境规制能够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增长;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技术进步存在门槛效应,当采取过高环境规制强度,财政分权通过降低经济增长水平,进一步加深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理论分析,构建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增长评价体系,选用熵权TOPSIS法评价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等差异性指标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内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均等化程度,并引入σ收敛模型、绝对β收敛模型和条件β收敛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以2013年为转折点,呈现先递减后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扮演着长江经济带整体包容性绿色增长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绿色生产与资源消费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区域差异以2013年为拐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各区域包容性绿色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收敛性,上、中游地区β收敛系数的绝对值明显大于下游地区,存在着上、中游地区对下游地区的"追赶效应";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对各区域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收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4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CCR模型与DEA-SBM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经济效率与环境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对影响环境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非期望产出的引入降低了效率水平,少数省份对环境变量的引入较为敏感;2004年—2012年环境效率呈下降趋势,2012年之后略有上升;环境效率由下游到中游到上游依次递减,上游、下游各省市间环境效率差异大,中游各省之间环境效率差异较小。实际人均GDP、能源结构、地区因素与环境效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环境规制、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对环境效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别从静态、动态视角对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物流产业效率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利用Tobit模型分析物流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静态分析结果看,长江经济带2010—2019年物流产业效率整体达到有效水平,但呈现波动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并在空间区域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阶梯状分布;从动态分析结果看,技术进步的下降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看,政府支持对物流产业效率提升具有制约作用,地区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效率提升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加快推动其工业绿色转型是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抓手。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工业绿色转型水平,运用时空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经济集聚对工业绿色转型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区域内经济集聚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呈倒“U”形非线性关系,当经济集聚处于合理范围内有助于促进本地区工业绿色转型,当经济集聚越过临界值后则会抑制本地区工业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大多数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尚未达临界值。周边地区经济集聚对本地区工业绿色转型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呈倒“U”形非线性关系。长江经济带经济集聚与工业绿色转型均呈现高值与高值集聚、低值与低值集聚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为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绿色发展能力,应在城市资源容量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提升城市经济集聚能力,利用经济集聚的正外部性,推动工业绿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区位熵指数和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了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发展水平情况,运用空间计量的有关模型,基于空间视角分析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分布存在区域间的差异,东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较高;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空间效应。  相似文献   

11.
2002年中共首先在十六大报告当中提出"新型工业化"和"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时隔11年之后,才明确提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于2014年3月16日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5年中央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给予了全面而又系统的阐述。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空间布局、新的载体、新的动力机制和新型城乡关系五个方面。未来走势将呈现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将形成向右旋转90度的"巾"字形的城镇群带空间布局;"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农民""市民化"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绿色发展的理念将贯穿于"新型城镇化"的始终,助推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由"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主导的"城乡一体化"战略将助推中国完成城市化的重任。  相似文献   

12.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房地产业也必须要加强转型发展的力度;坚持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化,使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坚持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步伐。文能也步区环化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结合超效率SBM模型、 ESDA空间分析法解析渔业经济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并用Tobit面板回归实证检验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空间差异上,长江经济带渔业经济碳排放效率总体上不断上升,但呈现由下游向上游递减的梯度变化态势;空间自相关性上,长江经济带渔业经济碳排放效率的全局Moran's指数呈现分段变化的态势,空间依赖具有动态性,逐步过渡为L-H型和L-L型省份为主导地位的空间格局;影响因素方面,渔业经济碳排放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推广力度、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呈正相关关系,与对外开放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发展对当前社会经济改革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然则传统城镇化却是不可持续的,势必就要求探索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径。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频频凸显出潜在诸多生态问题。因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明确提出城镇生态化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转型、城镇环境生态综合化治理、生态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生态路径,以期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序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当前浙江省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存在的服务业与城镇化差距较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服务业发展滞后、城市供给难以满足城市需求,服务业发展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突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营改增”的浙江省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融合对策:一是以产业联动带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供给水平;二是以财政扶持带动现代服务业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三是以行业规划带动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改善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实现产城相融。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2002—2016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投入、产出指标,运用U-S-SBM模型和Tobit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在2002—2016年期间总体呈平稳增长趋势,上、中、下游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仍未达到效率前沿,沿线11省市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差异显著;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投入要素方面和非期望产出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生产资料的过量投入和农业生产中环境污染排放过多是农业绿色生产无效率的主要来源;财政支农力度、农业科技人员投入、机械化水平以及农村人力资本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自然灾害、农田水利设施水平对其表现为负向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运用能源强度、离散系数、莫兰指数综合测度1999—2013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效率空间差异及发展趋势,并建立面板托宾模型探索工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省际工业能源效率从下游至上游存在梯度差异,空间差异由趋异向趋同转变,省际工业能源效率呈现空间集聚特征;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比重、政府影响力(财政支出比重)、电力消费比例、研发投入力度呈正相关,与能源消费比例、煤炭消费比例呈负相关,与对外开放水平的关系不明确。提高工业能源效率,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应提高研发投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游地区要加快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中游地区工业能源效率受能源消费比例影响明显,提升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8.
实现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过程,是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目标。企业对于推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功不可没,但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打乱了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企业的行为选择应当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切实履行保护生态和环境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生态责任主要有:保护和改善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影响和污染排放,实施绿色管理,开展生态公益活动。作为社会有机构成体的政府和社会公众,也是生态问题解决的重要方面,他们的引导、规制和监督,将使企业生态环境责任在新的体系中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9.
重庆在三大地域单元城镇化水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非农业人口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比较,在四大直辖市中、长江沿岸经济带四大城市中、西部地区三大城市中,重庆的城镇化水平明显处于较低水平,且城镇化速度缓慢。重庆应进一步促进大中城市的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从而健全和完善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PCA-DEA的组合模型评价长江经济带11省市生态效益,并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11省市平均生态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存在地区差异,并表现出扩大的趋势;产业结构、外商投资水平、地区就业人口总数对生态效率的提高有反向作用,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城镇化率、能源投资、能源消费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对生态效率的提高有着正向作用.因此,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坚持改革创新,将重点放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方面,促进上中下游协同发展,重点提升上游省市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