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巴山 《审计月刊》2007,(7):52-52
古人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读"领风骚,只有"读"才能达到知识和智慧的彼岸。书少非君子,无"读"不丈夫。人生糊涂读书醒,书魂缠人是幸事。  相似文献   

2.
古语云: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但细考国人读书的主要目的,似乎与这两句话有些矛盾。从人们耳熟能详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联,就很容易体味出读书大概很苦,与至乐似乎无涉。读书可以给人提供成材出路和发展机遇。只有苦读勤读,才可以读出"路"和"舟"。而"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劝学警语,无疑是告诉世人读书可以带来官位、  相似文献   

3.
名人书趣     
老舍"书是别人的好" 老舍先生有一篇题为《读书》的短文,收录在《老舍生活与创造自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一书中。在这篇短文中,老舍谈了自己的读书方法:没有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读得很快,不合口味的就"跳过",而且不用心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嘛?书应该记住自己";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  相似文献   

4.
人生处世,第一要呼吸吃饭,延续其生命,茁壮其体魄。第二要读书求知,健全其人格,强健其精神。二者虽缺一而不可,却以后者为重要。否则,即如鲁迅所言,无论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作些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哲人培根如是说。无论我们属于哪一类读书人,读书都不应该是目的。读书人不能眼高手低,纸上谈兵,自以为是,远离实际,空泛飘渺,画地为牢,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赵括兵败而身死,时人空谈尽误国。"书斋当然是学习的好地方。但闲坐其间,闭门造车,烂漫遐想,从来都不可能产生有真正价值的思想,获得睿智和超凡的才能。书斋从来都只是一个起点。要想得到真智慧,增长超凡才能,成就伟大事业,绝不能纸上得来,袖手空谈。" 命运只青睐有准备的人。书中自有颜如玉,细读一定能够找到《爱的真谛》。我们读多少书都不为过,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亭要躬行"。读书人不能不引以为诫。  相似文献   

5.
陈燮君 《秘书工作》2009,(12):46-48
读书人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培育了读书精神,积累了读书方法;读书精神激励着渎书人,促进读书人拓展读书方法;读书方法帮助渎书人进一步滋养和弘扬读书精神。读书人和读书精神、读书方法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读书系统。渎书实践,需要在读书精神和读书方法的引领下日渐深化。  相似文献   

6.
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说:读书像汽车加油一样,加满油你得知道去哪里。装了太多的油就变成油罐车,我看太多的人读了好多的书,两种人不太会成功,一个是不读书的人不太会成功,第二个是读书太多的人也不会成功,所以我们今天主要是吹吹牛,我来就是想告诉大家,别读太多书。  相似文献   

7.
带书出差     
想到了,并不代表做到了;做到了,并不代表做好了。所以,想到、做到、做好才是真正的好。方少华/绘图老实说,十几年前我是一个不太爱读书的人。后来觉得没事可做,偶尔也读读书,消遣消遣。这些年来,我应该算得上是一位在书中捞到好处的人,书不仅开拓我的精神视野,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我的物质生活。我不知道喜欢读书的人是不是跟我一样,有这两个习惯:一个是上厕所看书;还有一个就是出差带书。第一个习惯不雅,也不宜多讲。出差带书那种心情应该可以值得表述一下。由于我的工作经常要外出采访,有时独自一个人穿越千里,在外面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陌…  相似文献   

8.
(一) 时常读书,时常感慨。有时为别人,有时为自己。回想这几年的读书生活,书虽读了不少,但是繁杂且滥,正如刚吃饱了肚子、渐渐富足起来的人们,在吃尽生猛海鲜、遍尝山珍海味之后百食无味,处于"浪里白条水上漂"的状态。并没有熟读深思进行"再加工",流于一般性的消遣为多,费时又费神。此中缘由大致有二:一是人懒思倦;二是好书的确不多。  相似文献   

9.
品书     
自强的人热爱读书,自满的人放弃读书,自大的人藐视读书。书到无瑕品自高,人到有聊应读书。书海无涯,人生有限;欲行千里路,智读万卷书。智者读书善于选择,开卷有益;愚者读书盲目涉猎,开卷未必有益。书里乾坤大,书外大乾坤。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书籍已成为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物品.由于人们购买的书越来越多,与此产生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比如,书籍不易保管,容易被鼠、虫噬咬,占据空间相对较大等,为很多"读书"人带来许多烦恼.因此,开个书籍"银行",一定会有"利"可图.  相似文献   

11.
读书的快乐是人生中的一种境界,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快乐,是人生中一种最高的享受。关于快乐读书的界定传统的读书观其实还是有快乐的,只是这快乐不在读书的过程中。中国传统读书观中有三句很有名的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代科举考试使读书很苦,苦不堪言。但是一般人读出来之后,  相似文献   

12.
读书三境界     
在我看来,读书可以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马克思、鲁迅、顾准式的读书境界。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马克思读书写《资本论》,让天下有革命倾向的人生出实际的革命念想;鲁迅读外国书译外国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的神圣感;顾准读书研究希腊城邦式民主,试图解开“文革”发生的社会历史根源。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只有一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13.
书问书答     
枕戈 《审计月刊》2004,(12):58-58
关于读书,汉代学者刘向有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诚为至理。但说的不够通透。书药如何医愚?我以为,一为书问,即读书首先能够引人思索,使人脑瓜子里多了些“为什么”。一为书答。即读书又能使人对诸多“为什么”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4.
吴晗 《乡镇论坛》2011,(30):45-45
古代人读书很不容易,因为在印刷术和纸没有发明之前,一般人是读不起书的。第一,书很贵重,得用手抄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一片竹简、木牍写不了多少字,几部书就装满了好几辆车子,有人说“学富五车”,说的是念的书超过五部车子装的简牍,其实用今天的眼光看,五个车子的书并不怎么多。孔子念书很用功,“韦编三绝”,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代伟人,邓小平特别爱读书.对书中真理的追求,使邓小平成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理论修养的人,也成为一个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人.关于邓小平读书的故事,很多人过去了解不多.这里,我略加归纳,向大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读书有乐     
我将与书为伍为伴的人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青少年学生。我不把他们的读书叫读书,而是叫念念不忘的念书。背呀、抄呀、写呀、考呀!十几年的热桌子凉板凳坐着,目的是什么?说穿了,还不是为一纸文凭,日后能干个好差事!第二类是为工作、生活诸多原因所累之啃书人。他们离开学校后,仍然青灯白发,翻书握管,废寝忘食,孜孜不倦,说到底,还不是职业道德、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我这个人可能有点书呆子气,谁都劝人家读书,朋友之间交往多是送书。我认为书是最好的礼,也是最好的营养品。现在缺营的人不多,缺知识的人不少,很要提倡读书。乡镇干部一天到晚忙得鞋壳里长草,读书时间确实不多,但决非没有一点时间可挤。有的乡干部说,整天和农民打道,不需要多大学问,把政策记就行了,不需要多少书本知识。有的干部说,不知道读什么书。认为和农民打交道不需要多知识是老皇历了。对现在的农民定得刮目相待。现代社会,信息道很多,有些农民见多识广。我触过一些农民,他们的知识面可广了,不管是对政策、对法律、对现代科技,都能提…  相似文献   

18.
成功的企业家中也许有很多不善读书的人,但很少有不善学习的人。 人们通常习惯于把读书看作学习的一种方式,但很少看到读书的非常可怕的一面,即读书的过程很容易成为一个人主体意识或目标感丧失的过程,很容易使“我”与书的关系发生异变:本来是“我”读书,“我”在书中学习和发现于己有益的东西,使“我”更加丰  相似文献   

19.
彭林 《秘书工作》2015,(2):68-70
作为学者,我们的一生注定了要跟书打交道。和社会上其他行业的人不一样,我们的事业和人生,都跟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人读什么书非常重要,需要郑重选择,因为你会受它影响,甚至受它左右。书如果能够给你很正面的影响,你的路大致就不会走错。我个人命运的改变,始于"文革"期间坚持不懈地读书。"文革"期间,允许阅读鲁迅的著作。当时看到一本鲁迅的诗歌集,天天拿在手上翻阅,爱不释手。有些诗句与自己的境  相似文献   

20.
读书的境界     
无论何时何地,当阅读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那是诗意栖居的一种召唤,也是人生幸福的一种见证。季羡林先生曾将古人读书之乐概括为"四时读书乐"。同时,他给我们描绘了古人读书的三种境界和趣味:其一是"红袖添香夜读书"。有红颜知己相伴,挑灯夜读,把盏品茗,美人养眼,美文养性,其乐融融,其情怡悦,令人艳羡。其二是"绿满窗前草不除"。因醉心于读书,沉迷书中,忘记了时光流逝和季节更替,四季轮回,窗外已是绿草茵茵而不知。这是一种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忘我忘物的读书境界,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