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经济》2017,(12):16-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报告还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未来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表明我国将开启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正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升天文明是人类的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  相似文献   

3.
《中国乡镇企业》2014,(4):52-65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人与自然应合为一体,美丽乡村建设既是对自然生态的有形物化,更是对社会生态的内涵提升。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蕴含着很多内容,其中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界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关系、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以及人创造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当前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对于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政治、生态经济以及构建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准则,体现的是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精神。加强生态伦理建设,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克服“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观念,克服经济至上的政绩观,树立生态价值观,积极推进生态伦理建设工作的法治化,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企业经济》2013,(4):155-158
党的十八大报告详细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并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全面深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需要我们积极探索相关制度性确立问题。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一种基于尊重和保护自然的理念形式,其主要目标是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以及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正确指导下,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认识。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两山论"已形成了成熟的理论框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当代,生态文明也对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越来越具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生态旅游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实现各方利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旅游方式,是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然而,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始终存在于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伪生态"现象,这些均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都造成不良影响并产生环境成本。本文对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成本进行剖析,并从价值创造角度出发,对控制环境成本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上世纪7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西方生态运动。生态社会主义旨在将生态原则运用到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当中,希望构建一种新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东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生态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佛家的"众生平等"的思想等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的内涵是一致的。两者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丽中国"新观念的提出,引起了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对"美丽中国"的内涵和基本性质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并以"美丽中国"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为出发点探讨了"美丽中国"建设中生态文明融入的必要性和措施,以期对"美丽中国"的建设起到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具有十分丰厚的内涵,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价值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关键是要求人们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于建设美丽的生态地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秀忠 《中国乡镇企业》2013,(8):F0002-F0002,1
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休闲农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才能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促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因素,基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适度拓展土地整理建设内容,使其发挥推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作用,是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健康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正>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其中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生态文明方面作出的新论断;统一了如何正确看待和科学对待人与人、人与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胡东英 《民营科技》2013,(12):208-208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加快我国的水利事业发展以解决我国的水问题。但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环境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了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人来的生产力发展,争相实现工业化建设,而各类自然灾害因为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频繁发生。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中国的生态文明是必要的。本文通过探讨中国现下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的缘由,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以促进生态文明与工业共同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设计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立生  徐永新 《价值工程》2010,29(30):44-44
生态护坡不仅具有传统护坡的功能,而且还融入了景观、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内容,从而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对生态护坡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生态护坡的内涵,介绍了目前主要的生态型护坡技术,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生态护坡技术创新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将人与自然的发展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对于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桑艳 《中外企业家》2013,(12):240-241
我国在取得经济发展辉煌成就的同时,牺牲的自然环境巨代的代价也是前所未有的。在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等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伟大历史任务面前。应深入挖掘马克思的生态经济理论遗产,有利于建立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促使经济发展回归到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就构成了生态文明的理论关系.生态文明的实质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生态文明的境界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有机体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