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首先对"性"的经济伦理学分析的前提进行讨论,"性"作为生物行为,它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只能对由性行为所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伦理分析,不能进行善恶的道德评价其次,分析论述了在以货币为交换尺度的交换关系领域中,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对性伦理的影响最后,通过分析说明提出对"性"的经济伦理积极评价可能性的道德尺度.  相似文献   

2.
商品交换是货币分析的基础,对商品交换形式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了货币分析的两种传统,即以马克思为起始,将货币看作交换的起点和终点,“货币是增殖工具,是为了获得更多货币”的马克思主义货币分析传统,以及以斯密为起始,将商品看作交换的起点和终点,货币只是交易中介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分析传统。商品交换四种形式的区分最早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两种货币分析传统都受其直接影响。基于两种货币分析传统的文本分析,从亚里士多德的视角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货币分析以自然经济条件的物物交换为基础,导致其论证逻辑中实质上没有货币的位置,因而难以解释经济现实。马克思明确意识到古典经济学的这一问题,并对此进行了批判和超越,从商品分析到货币分析再到资本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实质,并能对当代的经济现实给予科学解释。  相似文献   

3.
作为企业的左右“手”,经济与伦理在相对应或相耦过程中能够使企业进入最佳经营状态,其根源于二者在实践基础上的异质同构性。实践活动与实践意识的辩证关系决定了物质性交往(经济)与合理性意识(伦理)不可分裂;经济规则与伦理规则都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并最终有机统一于实践交往规则。企业应是“经济实体”与“伦理实体”的结合,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对企业经济行为进行伦理约束已在企业界达成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4.
新会计准则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经济事项的处理中,引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计价基础,由此导致对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计算方法产生了变化;同时,新会计准则对非货币性交易损益的确认方式也有新的规定,只有在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按“公允价值”法计价入账时,才能计算确认交易损益入账。  相似文献   

5.
8年前,樊纲在《读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不道德”的经济学》,从而在国内引发了一场关于经济学伦理问题的大讨论。经济学把“自利”作为分析人类行为的预设,似乎是一件无可挑剔的事。甚至连茅于轼这样具有人文关怀的经济学家,也认为经济问题与伦理问题遵循着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也许,它反映了人们对“休谟法则”的深信不疑:我们不可能从“实然”(is)中推出“应然”(ought)。1739年,休谟在《人性论》中严格区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提出不可能从“实然”推出“应然”的著名论断,被道德哲学家黑尔和政治哲学大师罗尔斯称为“休谟法则”(Hume‘s Law)。1785年,《人性论》发表约50年后,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为他的“道德律令”做了如此诠释:“我们确实不理解道德命令的无条件实践的必然性,但我们却理解它的不可理解性;对一种力求以其原理来达到人类理性极限的哲学来说,也只能作如此程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熊惠平 《广东经济》2009,(12):41-44
通过对克鲁格曼、列特尔和党爱民等的文献解读,有了补充货币及其社区货币中国试运行的四种选择路径:公益互助性的城市社区货币所昭示的时间经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农村流行的道义性“社区货币”中硬塞进一个信用券汪无助于扶贫济困;以名目繁多的消费券为主要标志的社会分红试验显示出全民分红逐渐推广的重要迹象;对网络虚拟货币突破货币发行政府垄断之“门”的小小缺口,宜疏不宜堵。当下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7.
2005年,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联合召开了“国际经济伦理和东方智慧研讨会”,把经济伦理问题提上了日程。近些年来,经济伦理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上有关国家的重视。作为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也应该强化经济伦理观念,并将其作为重要议题进行广泛宣传,以指导我们的企业健康发展。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只是研究物质经济,还应该研究伦理经济。市场经济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物质交换,而是在交换过程中还伴随着人的思想行为。因为交换是人的行为,人是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动物,因此在物质交…  相似文献   

8.
企业伦理与建设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经济伦理内涵。企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有着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企业应该:仁爱为本,尊重员工权益;成己达人,繁荣社会和促进就业;“贵义”、“兼爱”,促进社会公正;博施济众,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诚实守信,醇化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9.
略析当代中国生产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伦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伦理和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类经济生活和生存的意义、经济伦理的相互关系问题等等;狭义的经济伦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类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关系中产生的道德现象、道德原则和规范、伦理观念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等问题。本专题着重从经济活动,特别是经济运行的过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环节的伦理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我刊从本期开始,发表省委宣传部顾作义、钟庆才同志对当代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四个不同层面伦理观研究成果,敬请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10.
王青  张丽敏 《时代经贸》2006,4(11):93-93,95
在以往文献中,依据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产生的效果,有两大主要观点——货币中性论和货币非中性论。而货币政策的效果最终又可归结为:它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了通货膨胀,即货币政策绩效中的“中性”成分以及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推动作用究竟有多大,即其中的“非中性”成分。我们在此要探讨的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是要揭开货币的“面纱”,找出其中对实际经济变量有重要影响的“非中性”成分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基于货币政策在稳定货币和促进经济增长这两方面有效性的界定,选择了以有效性所经历的阶段来划分的“货币控制的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1.
货币符号涵义系统的经济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对于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是一个既属于经济学也属于人类学的基本课题。经济学局限于对货币经济功能的简单分析状况及其货币的形式规定的存在,不仅妨碍了人们对货币本质的认识,而且把货币理论的视域限制在一个极其狭窄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既看不到货币是一种经济制度,也无法把对货币涵义的分析作为比较分析社会的一个重要工具。有关货币的定义或货币的地位、作用的全面性分析,就由此进入了经济人类学的视野。本文对货币所具有的文化和制度性涵意,提出了富于讨论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道德源于生殖崇拜,早期的道德是一种宗教,而非伦理概念;德政,是君主为达到“化生万物”目的,顺应自然,对祭祀、婚育、农业等活动的行政安排,亦与伦理关系不大。道家学派的主张较多地保留了道德的原始含义,而儒家主张则是道德伦理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假冒伪劣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假冒伪劣现象出现的一般成因 “货币是交易的媒介,又是价值的尺度”。在交换中,消费者持货币购买商品,因而作为货币表现形式的价格就成为消费者识别商品的一种媒介,消费者经常以价格的高低作为判断一件商品好坏、真伪的标准。但价格又包含许多虚假因素,经常被人为地故意抬高以隐瞒商品的真实信息。  相似文献   

14.
对经济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是实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根本目的的思想保证。人的对象化活动背后的利益关系,使得经济活动同时具有道德属性,并可以对之进行道德评价。对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伦理关系和经济行为作道德性质的评判必须坚持道德历史主义的评价方法。对经济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应具有社会主义功利意识,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注意经济效率和社会整体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把经济发展看成天然是善的,因此忽略了经济发展作为道德之善的伦理学论证;伦理学家却又从单纯的道义立场看待经济发展,以至拿单纯的道义论来评判甚至指责经济发展的片面性。就本质而言,没有道德的经济,注定不是完善的经济,而缺乏效率的道德,必然是有缺陷的道德。人类经济发展观和经济发展理论演变过程中对人文伦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对“戈德史密斯之谜”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国家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不同,因而对“戈德史密斯之谜”--金融发展状况作一全面的分析,其分析层面应包括经济金融制度安排状况,经济和金融机构或组织发育状况,经济和金融手段发展及运用状况,以及经济和金融运作的组合状况;(2)对一国当时的货币分化状况作一全面的分析,分析层面应包括货币的层次分化状况,各种货币层次之间的关系及结构,货币层次之中的核心层次以及影响货币层次分化变动的主要因素;(3)对一国当时的金融发展状况和货币分化状况作一综合性的分析,这种分析主要从金融协调货币发挥职能的效率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之谜”——文献综述和一个假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伍志文 《经济学》2003,3(1):39-70
本首先就“中国之谜”产生的背景及其争论进行了总结分析。然后通过引入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部门将传统的局限于实体经济部门的货币数量论拓展为包括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广义货币数量论模型,在新模型框架下分析了“中国之谜”的生成机理;我们发现大量货币在资本市场的积聚是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反常的直接原因。“中国之谜”是货币虚拟化过程中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失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有效需求不足既是当前社会中的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严峻的伦理问题。分配不公造成一般群众收入偏低,“黑色”、“恢色”收入造成资金的沉淀,国有企业经营者道德意识的失落等伦理问题,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在保障效率的前提下确立公平的分配机制,培育健全的企业家道德,重构社会信用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经济供求失衡,促进经济健全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许多学者认为经济与道德是一对天然的对立体.“经济不道德”、“道德不经济”成为了许多人的口头禅.然而,作为道德研究的分支,经济与道德有着紧密联系.本文从如何正确认识道德经济分析的角度出发,对于经济与道德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是对传统的割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机械发展观的批判的扬弃,是对西方现代性经济伦理观念的挑战。它强烈要求重建经济伦理,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功利与价值、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统一。经济伦理是调节经济生活中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及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的道德价值观的总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