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去年 ,我在《中国工会财会》编辑部开展的“国庆征文”活动中写了一篇“难忘那个小会计”的文章(刊1999年第11期)。这是我第一次向贵刊投稿。承蒙编辑部领导和编辑老师的厚爱 ,才使我这篇拙文在刊物上发表、获奖并引起读者的关注。在这里 ,我要真诚地说一声 :“谢谢大家”。说起我写这篇文章的经过和感受 ,的确有千言万语要讲 ,有震撼心灵的话要说。在这篇文章的谋篇布局上 ,无写作技巧可言。主要是我担任厂工会主席之后 ,曾经在我身边工作过一段时间的那个小会计———洪莉 ,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她活泼可爱 ,单纯执著 ,求知进取 ,…  相似文献   

2.
古有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上帝,上帝派神仙下凡背走两座大山的故事,今有通讯员“投稿之十八”感动编辑,编辑“替”其写稿而告成功的佳话。话说一位通讯员(周炳坤)写稿热情高、劲头大,写作水平却很低。屡投屡败,屡败屡投,从不灰心。他以投稿之一、之二……依次编号,一股劲永不休止地写下去。当到了“投稿之十八”之时,编辑被他的锲而不舍的韧劲所打动,给他挂电话详细地了解了稿件的内容,然后对原稿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大手术,几乎是重写了一遍,给予发表。同时还写了一封热情鼓励、指点迷津的信,并寄了一本新闻写作基础书。这位通讯员看到稿子刊登,收…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发稿     
1995年参加工作后与《中国工会财会》一见钟情,因我在山东工程学院学的是财会专业,因而很喜欢她的“理论探讨”、“工作研究”、“财会知识”、“文化宫”等栏目,还把一些写得精采的诗歌、短文抄在笔记本上,经常分析、研究、学习。 1999年 10月,我写了一篇庆祝澳门回归的诗歌“喊一声我的澳门”,寄托我对澳门的怀念和回归的喜悦之情。 16日把稿件寄往北京。给《中国工会财会》投稿是我萌发已久的念头,心想,我若能在上面占有一席之地该多好啊 !  当稿件寄走后,我才想到自己太天真:编辑部里一个熟人都没有,别说刊用,就连编辑过…  相似文献   

4.
李守荣 《中国金融》2006,(18):38-39
我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近40年的平凡生涯中,与《中国金融》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1991年之前,我是《中国金融》杂志的热心读者,她成了我工作中的良师益友,每期必读,对重点文章如读有所悟便写点学习心得,真是受益匪浅。阅读之余,也不时地试笔投投稿,得到了编辑们的悉心指点,更是终身获益。记得,1982年我从日本住友银行研修回来,以力之(下力量而为之的意思)的笔名写了一篇《住友银行的经营管理概况》的稿件,投给了《中国金融》编辑部。时任编辑部主任的冯春林同志对此稿非常重视,从稿件的内容结构到辞章语法都精心指导我进行修改,然后他又亲笔斧正,并加上“编者接”,在“国外考察报告”专栏首篇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5.
我是贵刊一名忠实读者,也是贵刊一名热心撰稿人。我在学用贵刊及向贵刊投稿的交往中,深感贵刊的“快三拍”给作者带来了方便,提高了作者撰稿积极性,贵刊的“快三拍”值得称道。一是选稿用稿快。近些年来,我利用休闲之时给贵刊写过多篇稿件。每当稿子邮出,急盼上刊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但从贵刊已登过的稿件来看,选稿用稿快给我留下难忘印象。比如2004年4月我写了一篇《读刊感慨与建议》拙文第1次斗胆寄往贵刊,没想到此稿寄出不久就被贵刊以《一个老会员的感慨与建议》为题发表了,令我很受鼓舞。之后,我写的《一个自费读者的心声》评刊短文,…  相似文献   

6.
记得在1989年,我从部队退役进入银行办公室工作。领导很重视本单位的宣传工作,指示办公室要承担起此项任务。我当时资格最嫩,理所当然的要多写文章了。平素喜欢咬文嚼字的我,有一个习惯,凡是写好一篇东西需上报或投稿,均在方格子头上写上一句:“请领导(老师)斧正,谢谢。”按我的理解,“斧正”的意思是说:请阅者“大刀阔斧”地予以修改,这样既体现自我的“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7.
恰逢《新理财》(政府理财)创刊3周年,杂志社的冯编辑约我写一篇稿子,让我从一位社会观察者的视角,谈谈我对政府理财的理解。这几天里,政府理财这个词在我脑子里时常跳出,提笔写时,写出的却是如下零碎的文字。  相似文献   

8.
黄鸣 《理财》2008,(1):43-43
我女儿前年从国外回来做暑假作业,其中要写一篇关于空气质量的论文。公司里读过大学写过论文的人热情地给她支招:互联网上什么都有,只要找篇类似的文章,修改几个数据即可。可这不是她的选择。大家只见她顶着烈日选择不同的地点进行逐地取样,满头大汗一笔一笔地记录数据……我想,如果她在国内,同样也会是一位从互联网上摘取现成论文的学生,现在她最大的转变,就是要  相似文献   

9.
邝海炎 《银行家》2007,(4):128-130
年年春节后是稿荒时期,编辑也向我催稿。我说我想约人写一篇“于丹现象”的文章。说实话,我已经想好了要在约稿时设定一个条件,那就是,要与我在这个问题上的想法大体一致。没等发出约稿信,邝海炎就给我发来了下面这篇稿子,这让我格外高兴。一是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二是他说出了我想说的几乎全部的意思,而且,其中还有不少我所想不到的精彩议论。文章语言很好,很老到,多数读者可能不知道,作者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学者。——主持人语  相似文献   

10.
缘分     
1994年起,我陆续写了几则刊评小文,为杂志采用。我也曾写过《小议摘要》、《“正”“整”正义》、《帐账有别》、《代收≠代征》、《两与二的运用》、《财务与会计》、《闲话会计印章》等短文,也曾在文化长廊写过一些休闲类小品,承蒙编辑老师润色后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11.
我是从《中国金融》复刊起成为刊物的通讯员的。记得1977年,《中国金融》复刊前夕,冯春林同志到湖北调查研究,鼓励我为刊物写稿。当时我从学校毕业到机关工作不久,颇有热情,马上写了一篇报道稿寄到北京。一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第  相似文献   

12.
《广西农村金融研究》创刊200期,我衷心祝贺,因为我从经常学习这本理论性刊物过程中获益匪浅。《广西农村金融研究》是在农业银行恢复不久创刊的,开始只是内部发行,1987年取得正式刊号,在全国公开发行。我从一开始就注意了这本刊物,每期必读,并探索其中一些好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工作实践学习写作文章,头一篇“泥牛入海”,第二篇得到编辑的鼓励——登出来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以后不断从读中学、写中练,每年都有文章在刊物上发表。该刊编辑部发现我是爱好写作的积极分子,让我参…  相似文献   

13.
不知不觉间《中国工会财会》已出版了112期,这一百多期,凝结着编辑老师们的辛勤和汗水。 与您相识在三年前。那时,我刚从业务部门调到机关工会,在业余读书看报是我唯一的嗜好。特别是看到《中国工会财会》“文化长廊”栏目中的散文随笔等好文章,心中便跃跃欲试,总想用那支笨拙的笔铺洒心中的故事,倾诉多姿的情感。可我每每坐下来去写时,又不知如何下手,这时我才深感自己“功底”的不足,暗叹自己不是写文章的料。然而,终于有一天我的一位文友得知我的情况后,便鼓励我投稿,他说:“给自己一次机会,也许你就会成功。”他的这番话,似乎又唤醒了我的  相似文献   

14.
前 言 下面并非虚构的案件,但细枝末节都略 去了。 遍阅所有的会计的文章,都是“庙堂之上”的宏论博议·我想:能不能用一种通俗的、活泼的文体来写呢? 这样,我就尝试用这样的文体来写一篇“审计原则在检查弊案中的作用”。还好,只用了不到三千字,很短,但似乎也能说明问题。遗憾的是:文章还不够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只能是一个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5.
岁月的长河中,十年只是一瞬,或者连一瞬也算不上;但在《中国工会财会》成长壮大的生命之旅中,十年真可谓风雨兼程,十度春秋凝聚了《中国工会财会》人多少心血和汗水。   十年中,《中国工会财会》更是我的良师,我的益友。在她的关心与帮助下,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我于 1991年 9月大学毕业参加工会工作,以后经常给报刊写稿。有一次在单位财务部偶然看到中国工会财会杂志,仔细阅读了几期,认真“研究”了她的栏目设置,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它投稿。第一篇稿件是写单位成立内部审计室的一条小信息,不到一百字。过了两个月…  相似文献   

16.
一个周末,我到朋友家做客,听到一件让我多日都无法平静的事。事情是这样的:朋友的女儿几天前满怀热情地写了一篇作文,曾获得了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赞赏,不料学校的老师却给了很低的分数,并且没有任何一句批语,这大大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伤心了好几天。  相似文献   

17.
一路牵引     
10 年前 ,初出茅庐的我向《中国金融》投了一篇题为《七员八员做个好员》的稿子 ,当时我不过是试试手气 ,没抱多大发表的希望。可想不到两个月后 ,《中国金融》1990年第 9期刊登了我的文章。这可是我参加工作后 ,第一次投稿第一次上稿呀 !我一遍遍地闻着扑鼻墨香的铅字 ,激动得就像母亲抚舔着自己可爱的乳儿。一无名气 ,二与《中国金融》编辑素昧平生 ,却得到了“大刊”的如此厚爱和扶掖 ,《中国金融》真像一位启蒙老师 ,一路牵引着我在金融写作的路上往前走。 10年来我收获了小小的却甜甜的果实———我在《人民日报》、《金融时报》和省委…  相似文献   

18.
我以喜悦的心情写这点点滴经验,庆贺我校六十周年,以表我在她的怀抱里二十几年的一点成长、成熟经历。我的第一篇论文,是为大学文凭而写的,第二、第三篇是为了考核、评定。第二篇“价值实体论”,于常军老师审阅后,向周院长汇报,我不用试讲就进入我校了。第三篇就是“生动、具体的唯物辩证法——《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三节的哲学内容”。以后的写作,都是调入我校后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初识《安徽农村金融》是在几年前。2001年调至支行计会部,常能见到《安徽农村金融》,闲时便拿来翻阅。当时还是双月刊,新的看完了就到办公室找些旧的来看。那时正值“新一代”切换上线。当在业务上遇到问题时就从中找答案。几年来,有不少的新业务知识来自干《安徽农村金融》。对我而言,《安徽农村金融》就是我的老师、我的学校,在业务上给了我许多指导与帮助。2002年初,支行撤并三个偏远低效网点,一季度存款上升创历史新高,我试着写了篇通讯稿邮寄到《安徽农村金融》,不久居然接到采用电话。让我用电脑录入通过电子信箱传过去。我当时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虽然也曾在地方报刊上发过“豆腐块”,但是,第一次向《安徽农村金融》投稿就能被采用,我还是有些意外与惊喜。从此,只要支行有闪光点、先进人物事迹等,我就用通讯报道的方式投稿,多数都被启用。  相似文献   

20.
妻子嫁给我时,似乎并不看重我的工作。我是个工人,但妻子却在我面前嘻嘻哈哈满不在乎。   婚后的几天里,她领着我到比较亲近的同事家走访,每到一家,她都有意无意间往“文韬武略”上扯,最终指着我向同事抱怨说:“他也是一天到晚有看不够的书,写不完的文章,有几篇还登在报纸上了呢。”于是,引得她的同事们一片称赞声,妻子也就精气神十足。   回家后,我免不了责备她:“你瞎吹什么 ?这多让我难堪 !我只是爱看看小说,写东西却偶尔为之,更无文章见报哇。”   妻子诡秘地一笑,说:“我可没瞎说,你不是整天又看又写的吗 ?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