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企业剩余控制权是企业的重要决策权。在现代股份制条件下,企业剩余控制权发生了从股东向经理手中的转移,经理由此获得了相应的控制权收益。控制权收益对于企业经理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相对于剩余索取权来说,其激励效果并不持久和可靠。为此,我国国有企业应重新建立起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存在着归属的矛盾,这一矛盾使管理者有偏离企业家最优行为准则的潜在动机,可能损失企业的利益。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股票期权激励,这比一般经理人持股具有成本低、无风险顾虑、能长期激励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产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由于受产权激励的影响,其经营效率与经济效益均优于其他同类公司;在同为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内,企业家控制(特指资本家与企业家合二为一)的企业因"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更有助于发挥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作用及企业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存在着归属的矛盾,这一矛盾使管理者有偏离企业家最优行为准则的潜在动机,可能损失企业的利益.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股票期权激励,这比一般经理人持股具有成本低、无风险顾虑、能长期激励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当代学者关于其收益理论的新观点。早期企业理论认为分散的股权结构导致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高管人员掌握实际控制权而可以违背股东意志,获取私人收益。现代企业理论通过驳斥"剩余索取权"理论,提出控制权私人收益,即控股股东能够单独享有某些收益,该收益并不在所有股东之间按照出资比例分享,是通过对控制权的行使而占有的全部价值之和。此后,本文介绍了控制权收益理论的合理性受到当代学者理论支持,提出了"超控制权收益"概念。  相似文献   

6.
在涉及两种以上财产的企业联合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拥有两种不同的剩余控制权。因此,研究企业的所有权问题应该同时考虑人力资本的实际剩余索取权和自然剩余索取权。富有效率的企业所有权安排需要兼顾这两种权利并且有针对性地运用监督和激励手段。  相似文献   

7.
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收益是有成本的。本文通过模型分析发现,控股股东在自身效用最大化目标下达到均衡时,单位控制权收益所产生的控制权收益成本与该单位控制权收益本应与其他股东分享的部分相等。当控股股东的股份比例上升时,控制权收益下降,公司价值上升;反之,当控股股东的股份比例下降时,控制权收益上升,公司价值下降。当外部制衡力度上升时,控制权收益下降,公司价值上升。因此,各种加强外部制衡力度的措施,将有效制约控制权收益,从而达到保护小股东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企业所有权的演进过程也是企业所有权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企业所有权的内涵经历了从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到两者之间匹配的演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以两权分离为基础,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又产生了代理成本,所以,解决委托成本问题的最终办法是在某种程度上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身份合二为一。作为一种制度创新,MBO对于企业的有效整合、代理成本的降低、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都有重要意义。MBO不能完全取代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并不必然带来企业效益的提高。这种具有多权重新合一倾向的企业制度并不是古典企业制的复活,而是对其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的制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的不同模式及由此形成的相机治理直接影响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受激励水平、程度以及企业治理效率。从历史、现实的逻辑对3种典型的企业形态中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进行考察,并提出现代股份制企业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称安排是企业家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分配的终极方向。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如何提高经营者和生产者积极性的问题。所以如何提高经营者积极性是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问题。显性激励就是企业为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其实质是剩余索取权的部分让渡和分享。  相似文献   

11.
控制权私人收益问题伴随公司法人制度的产生而出现,并日益成为公司治理上的一个难题.国外有关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探讨和立法规则很少针对国有公司,因而国外的理论和经验用于分析中国的国有公司往往难以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围绕着中国国有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问题,出现了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却产生了内部人控制、激励机制加剧控制权私人收益、否认控制权私人收益将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这三个逻辑上的悖论,从而在理念和现实两个方面都导致中国国有公司的治理困局.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正视中国国有公司在价值目标和市场地位等方面的独特秉性,立法上对因内部人控制而产生的控制权私人收益问题则不能有丝毫的迁就.  相似文献   

12.
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异质性"理念建构于传统"股东所有权理论"与"资本信用理论"基础之上,并且这种"异质性"理念主导了公司控制权配置,但这种配置模式忽略了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同质性",在强调股东利益保护的同时导致了债权人权利保护的相对缺失。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同质性"现实已经得到了公司理论与公司实践的有力佐证,并不断地催生着公司控制权配置的结构性修正。  相似文献   

13.
企业剩余权的分布: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剩余权的分布方式是企业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当前经济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本文梳理并评述了国内外文献中关于企业剩余权分布形态的多种观点,指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集中对称分布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主流观点”只是众多企业理论中的一个而已,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两权分布方式的解释更贴近企业的现实,正日益受到经济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娄权 《当代经济管理》2006,28(3):97-100
以深圳证券交易所2004年度48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控股股东与资本结构之间的经验关系,进而考察控股股东的作用,究竟是隧道挖掘还是利益趋同。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公司治理、盈利能力、公司规模、特别处理以及行业的综合影响之后,资产负债率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证据表明,资产负债率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呈U型曲线关系。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45.9%时,证据支持隧道挖掘效应,控股股东会选择较少的负债,而把资金留在公司方便自己的掏空行为。反之,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45.9%时,证据支持利益趋同效应,它会选择较多的负债,充分利用负债的财务杠杆和税盾作用,用心经营公司。该U型曲线关系揭示了控股股东存在相机选择资本结构的行为,同时存在隧道挖掘效应和利益趋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员工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关系具有平等与隶属的双重性,劳动争议的发生本质上是平等与隶属的争议,表现为劳动过程中对劳动剩余控制权的谈判与争夺。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对剩余控制权分配的机制安排取决于劳资双方的谈判实力,应当设计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相对谈判实力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和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薪酬激励研究中的管理层权力理论为基础,结合大股东权力,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中管理层权力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体样本分析中,管理层权力对会计稳健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将股东权力纳入分析框架后,经验证据支持以下结论:与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上市公司相比,股权集中度较低的上市公司中的管理层权力对会计稳健性有更为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非国有上市公司中的管理层权力对会计稳健性具有更为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相关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行政权限规定的概括性、原则性、模糊性和分散性,使得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过程中存在较大随意性。权力清单制度是对这些法律法规规定的梳理和细化,有利于控制和规范行政权的行使。目前在权力清单制度推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必须采取法制化方式才能保证权力清单制度的有效推行、确保权力清单内容的合法性,并赋予权力清单内容的法律规范效力。为此,要以法律或行政法规形式对权力清单制度进行明确规定,并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对权力清单的内容予以法制化。  相似文献   

18.
补给水控制是火力发电的重要工艺环节,本系统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C)与工业控制计算机构成二级网络,组成火力发电厂的补给水控制系统,实现对补给水的自动控制和生产管理,具有运行稳定、安全可靠、操作简便、自动投入率高的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19.
代理理论指出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委托人必须给予代理人适当的激励来减少代理成本。经理股票期权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 ,实现了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应 ,因而是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文章在对ESO方案设计要点进行介绍之后 ,结合我国进行股票期权激励的现状 ,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水泥料浆的制造过程,并对料浆水分含量控制过程进行了分析,从模糊控制的角度,阐述了水分自动测控仪的工作原理以及设计思想,并给出了具体的研究方案,叙述了硬件电路及软件的总体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