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90年代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地区发展项目小组,曾向天津、四川、湖北、山东的区域发展作过咨询,给这些省市提出了三项建议: ──必须发展各地区经济基础的关键因素; ──必须认识到经济集聚的日益增长的重要性; ──必须侧重地区的发展而不是全国的发展,增加和强化不同区域的相对优势。 区域经济基础的关键因素,是由该地区所处的经济层面所决定的。苏北徐淮盐连四市,大致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 ──苏北四市GNP中农业与非农产业产值份额之比大致上为35:65。但农业劳动力份额比重仍比较大。以徐州为例,在农村劳动力中,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力份额之比,恰恰是65:35。 ──苏北人均GNP,1994年为2980元(苏南为12371元,苏中为6022元)。 ──苏北四市农村人均纯收入,1994年,徐州为1304元,淮阴为1170元,盐城为1487元,连云港为1457元。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农村工业化和非农化致富工程,农村市场化,经济外向化和城市化发展,强化区域相对优势,仍然是苏北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据统计,1984—1993年,该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21.4%,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5%.与此同时,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59元,比1984年翻了一番多.但也须注意到,苏北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限制性因素,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该地区农村经济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从分析该地区发展优势、劣势出发,探讨因地制宜地促进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重要策略.一、苏北发展农村经济的优势与劣势1.丰富的三大资源是苏北农村的优势所在(1)土地资源优势.我省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较为紧张,人均耕地仅有0.95亩.苏北因地处江淮下游,平原面积占90%以上,农业利用的限制性因素少,人均耕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1.2亩.从农地资源绝对量的动态变化看,苏北因为对沿海滩涂的不断围垦使得其农地不断增  相似文献   

3.
<正>江苏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在区域间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并存。能否走出一条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不平衡发展的新路子.关系到江苏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要承认这种差距但不能把这种差距凝固化,需要借助有力的政策、措施和机制缩小并最终克服这些差距。简言之,差距“不可避免”,并非“不去避免”。本文从差距特征、形成原因、前景预测、对策建议等方面对实施省委提出的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作些分析,以供各界参考。 地区量化特征 198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方针后。苏北地区的经济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复合作用,苏北(徐、淮、盐、连四市)和苏南(苏、锡、常三市)、苏中(宁、镇、扬、通四市)的经济差异依然较为突出,并且在近几年又出现了扩大趋势。为反映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我们将每个地区抽象为一个个体.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来评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变动,同时通过离散系数的对比来判断经济标志的变动度。 1.区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洛伦兹曲线越来越远:描述收入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称为洛伦兹  相似文献   

4.
王红蕾 《经济论坛》2006,(22):38-40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区域发展不平衡表现出的矛盾与问题日益突出。江苏省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全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江苏省而言,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地表现为苏南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苏北的经济发展滞后。选取两者的代表城市苏州与徐州为例,2005年江苏省分市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显示,苏州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绝对量为4026.52亿元,增长率为15.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165元;徐州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绝对量为1212.15亿元,增长率为14.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相似文献   

5.
<正> 一、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八十年代前,我省农村经济以单一的农业为主,区域差别不大,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农村逐步形成了三个不同特点的经济区域。其差异表现在: 1.发展规模的差异。1993年苏南、苏中、苏北的农村社会总产值(现价,下同)分别是3303.2亿元、1400.2亿元、952.8亿元,三者之比为3.5:1.5:1,苏南以占全省1/6的乡村人口创出了占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村社会总产值,苏北的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2-2014年江苏省的县域人均GDP为指标,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经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县人均GDP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但Moran,sI指数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反映了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趋势.全省经济空间结构从整体上呈现明显的苏南-苏北二元结构,苏南地区呈现沿江、沿沪宁线东西向递变的特征;苏北在淮河和东陇海线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经济洼地,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南北向递变的特征.经济发展的热点主要分布在苏南接近上海的地区,冷点主要分布在苏北的中部,核心的热点和冷点区域基本保持稳定,变动不大.  相似文献   

7.
叶明 《经济研究导刊》2009,(25):120-121
加快苏北区域的经济发展,尽快缩小苏北与苏南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实施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关键。因此,必须正确面对苏北与苏南之间的现实差距,同时要以区域经济的科学理论指导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即苏北地区要主动策应区域共同发展和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积极参与江苏南北联动发展;要以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集聚为抓手,加快工业化进程;要着力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推进城市化进程;要以优化环境为先导,着力提升区域发展的竞争力。这些是加快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苏、锡、常高科技星火密集区和火炬带的形成,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建设,人们对苏南经济更是刮目相看,由此又形成了苏北和苏南的强烈反差.笔者认为,苏北经济落后,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基础设施不发达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而沿海没有一座大型的港口做依托更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关键的关键.而开发江苏中山港,则正可以起到促进苏北经济发展和全面振兴淮河流域经济的作用.一、加速开发中山港是启动苏北乃至整个淮河流域经济的必然选择位于滨海县境内废黄河入海口附近海域的江苏中山港,地处淮河流域东部,江苏沿海的中部,介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胶东半岛之间,与苏北盐(城)、淮(阴)、连(云港)三市基本上为等距离,地理位置独特,在此建设深水大港对于苏北沿海地区发展区域经济,并以此为中心辐射整个淮河流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开发中山港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苏北地区徐、淮、连、盐四市,土地面积5.2万平方公里,人口2948万,分别占全省总面积和总人口的52%和44%.1994年工农业总产值只占全省的18.07%,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21.98%.远落后于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充分利用苏北沿海黄金海岸这一难得的资源优势,使苏北地区一而再,再而三?  相似文献   

9.
<正>江苏经济的发展,多年来,在表现出总量规模大、增长速度快这一特征的同时也显示了它的区域层次性。从区域层次性看,把江苏经济分为苏南(苏锡常)苏中(宁镇扬通)和苏北(徐淮盐连)三个层次是合理的,截止1994年,苏北拥有的国土面积占全省51%,人口占43%,国内生产总值占22%。与苏中、苏南模向比较,苏北经济发展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均量水平、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等方面。 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也是发展的潜力和前进的动力。为解决南北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省委、省政府已将加快发展苏北作为工作的重点。90年代的苏北毕竟不同于70、80年代的苏北,在当前,加快发展苏北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本文拟对加快发展苏北的投融资问题作一初步探索。 一、经济发展中的投融资增长与结构 经济的发展总是与一定量的资金投入相依存,苏北的发展也不例外。为了揭示这种相互关系,这里有必要对近十年来苏北经济发展中的投融资的增长与结构作一个实证的分析。 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增长 经济发展中的资金投入的一个极重要的表现即是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动态变化,近十年来苏北四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增长情况如表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 1.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1990年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686.3元,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1510.2元,收入之比为1:2.20;199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577.7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283元,收入之比为1:2.71;200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253.4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收入之比为1:2.79。  相似文献   

11.
<正>加快发展苏北,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不仅是2000年全省达小康、2010年全省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挖掘我省经济潜力、培养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极、支撑江苏经济长久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拟就如何加快发展苏北问题谈几点看法.一、加快发展苏北经济,战线长、地域宽、困难大,必须选择基础好、潜力大、综合开发和社会环境相对优越的地区作为突破口,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尽快形成苏北自己的增长点和发展极.自198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战略方针以来,苏北经济在原本较低的起点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  相似文献   

12.
<正>如何实现加快发展苏北?一方面,当然要借鉴“苏南模式”和苏中经验(包括扬州的工业规模经济经验)以及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各国、各地的成功之处;另一方面,更要从苏北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成功之路。最近,我们到苏北四市调查,依稀地看到有一条不似苏南、不亚苏南的新思路,不妨概括为“苏北模式”。虽然它正在探索,还未定型,其内含会日益丰富;但是,曙光已经升起,终将照耀广阔的苏北大地,在实践中不断放射出绚丽风采。 苏北有苏北的独特优势 地区经济的发展,一般取决于区位特点,经济基础,社会条件,主动决策四个因素。过去苏北发展不如苏南,客观上是受到前三个因素的相互制约。经过长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苏北已有很大发展,不仅经济基础加强了,社会条件转好了,并且其区位优势也从潜在的逐步变为现实的。地区经济的发展,都要认识和发挥当地的优势,在参与地区之间的分工和合作中扬长补短,共同前进。对徐、淮、盐、连的优势,包括区位、资源、人文等方面,与苏南、苏中比较而言,独特的可以综合为: 1.“三沿”优势。即沿海、沿  相似文献   

13.
<正>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9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呈现出一种加速度的趋势, 实力明显增强,这说明 苏北地区,以往的发展战略是(?)(?)的.但是, 也应看到在苏北学习苏南、加快发展级镇工业的(?)(?),经济差距在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上都在拉大、并且还有扩大的趋势,面对这种有违初衷的情况.在必要重新认识苏南等地的先进经验,把握内外巳经变化了的条件,走出一条适应已经发展变化了的形势,适合苏北实际情况,具有各地特色的新的发展道路.近十年来苏北学习模仿苏南发展模式的思路十分明显.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追赶先进地区.是绝对必要的.但问题在如何学习和追赶.不顾已经发展变化了的形势.不管本  相似文献   

14.
盛莹 《当代经济》2016,(25):78-79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重要转型期,收入分配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江苏经济在全国经济中举足轻重,苏南为江苏经济的迅猛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苏北的经济发展则相对缓慢.分析苏南苏北农民人均收入差距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解决苏南苏北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对于缩减苏南苏北地区间农民人均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俊 《经济论坛》2006,(7):17-19
一、宜昌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1.产业发展现状。(1)产业概述。2003年宜昌市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91.36亿元,第一产业66.00亿元,第二产业268.44亿元,第三产业156.92亿元。三次产业的结构为13.43:54.63:31.94,人均GDP为12309元,全年实现财政收入53.66亿元。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宜昌的经济发展速度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在1995年,宜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了29.49%。此后,宜昌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回落,2001年开始,宜昌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回落到了10%以下,但是没有继续下降,保持在8%~10%之间。从1990年到2003年,宜昌经济发展速度经历了上升和…  相似文献   

16.
江苏经济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南北之间的经济发展呈出明显的不平衡状态,影响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全省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早在198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方针;1994年第九次党代会又提出了“三大发展战略”,从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高度,将苏北地区的发展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之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包括徐州、连云港在内的苏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践告诉我们,计划经济时期按行政区划封闭发展的路子已经越走越窄,市场经济要求打破地区和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态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 的困境 1.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无论是从经济总量、 人均GDP还是人均财政收入与全国东部发达县 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2002年全国2100多个县 (市)GDP平均规模28.2亿元,县均地方财政收 入1亿元,人均GDP为5900元;而甘肃全省县 均地方财政收入0.87亿元,人均GDP为4500 元。与全国相比,地方财政收入、人均GDP、人均 财政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百强县相 比差距更大。全省县域经济在全国位次仍然偏 低,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总量小,竞争力弱的 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Lucas生产函数,对江苏省的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增长与教育发展水平之间关系进行实证验证,结论是: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结构差异,高等教育对于苏南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其他两个地区都明显;苏中和苏北,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且苏中地区物质资本投资作用凸现。因此,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点,选择"优势教育"重点予以投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入手,探讨包括资源减量节约、污染减排节约、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技术支撑五个子系统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的应用,并以江苏省及省辖13市为例,对资源节约型社会水平发展指数(LD)、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协调度(HD)以及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持续度(SD)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江苏省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能力水平指数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上升趋势;社会发展协调度在短期上升后趋于下降,表明各子系统之间耦合关系正逐渐减弱,呈现非持续发展态势。江苏省市辖13市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节约型社会发展水平指数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节约型社会发展协调度规律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江苏省距离资源节约型社会尚有较大差距,在今后的发展中,应以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契机,构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各区域间协调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江苏。  相似文献   

20.
王冬冬 《技术经济》2012,31(8):116-121
利用1990—2010年江苏省的统计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多视角实证分析了FDI对江苏省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FDI与江苏省城乡总量收入差距并不存在关联关系,但与人均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苏南与苏中、苏中与苏北、苏南与苏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额均与FDI呈显著的正向关系,但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产值差额与FDI无显著关系。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