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目的:基于“梨树模式”典型案例,揭示感知经济、生态和社会利益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方法:计划行为理论(TPB)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结果:(1)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态度三者之间相互影响显著,行为态度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直接影响显著。(2)感知经济、生态利益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有负向影响,感知社会利益对其有正向影响。在各维度感知利益中,感知生态利益影响最大,其次是感知社会利益、感知经济利益,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43、0.34和-0.06,且农户感知生态利益降低成为激发农户采取黑土地保护行为重要原因。(3)“行为态度→感知利益→农户行为”短期内可以促进保护性耕作和质量保护等行为实施,但由于“行为态度→农户行为”的负向作用,农户行为决策与感知利益需求不匹配,导致农户黑土地保护热情的间断性缺失,阻碍了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实施。研究结论:研究区应继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框架,发挥黑土地保护行为与经济、社会、生态利益感知的协同效应;尊重代表农民利益取向的意愿和选择,构建人才、技术、资金、管理一体化的长效保护机制;强化资源要素共享与政策制度协同,积极推进黑土地保护立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2021年江西省“百村千户”调研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社会网络、耕地确权对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农户化肥减量施用行为受到不同维度社会网络的影响,其中人际信任的影响程度要比邻里关系高;耕地确权对农户的化肥减量施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人际信任与耕地确权对农户的化肥施用行为存在交互作用且系数显著为正,二者在某种条件下存在替代关系;农户的年龄、健康状况、生态认知、政策关注度、家庭劳动力占比以及自评经济条件也会对农户的化肥减量施用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应通过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促进农户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强化农户人际信任,营造互惠互利的文明乡风;加强耕地确权内容宣传,提高农户感知层面的地权稳定性等,提高农户对化肥减量措施的认知,增强其保护耕地质量的意识,进而产生化肥减量行为。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基于价值感知—参与意愿—参与程度的逻辑,分析感知价值对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意愿的影响,以期为耕地质量保护相关政策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利用陕西省637户农户调查数据和双栏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愿意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农户占所有样本的56.4%,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支付意愿水平为1 157.4元/hm~(2 )·a;经济价值感知、生态价值感知和情感价值感知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参与意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户的一般经济价值感知、一般生态价值感知和特殊情感价值感知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参与程度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的特殊社会价值感知能够显著促进其耕地质量保护参与意愿;同时,受访者的年龄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参与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与女性相比男性有较强的耕地质量保护参与意愿,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耕地经营意愿越强的农户,其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概率越大;受访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地块数量越少的农户,其耕地质量保护参与程度越高。研究结论: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积极性应在参与意愿与参与程度两个阶段进行识别,在帮助农户树立耕地感知体系的基础上,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应以提高耕地经济收益水平为前提,加强对农户关于耕地质量保护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同时对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农户要给予积极的情感反馈。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六个长江流域粮食主产省份1027户农户的微观数据,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老龄化、社会网络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未采纳任何绿色生产技术的农户占28.2%,其余农户至少采纳了1项绿色生产技术,其中,采纳秸秆还田、深耕深松以及施用商品有机肥等技术的农户所占比例较高。第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社会网络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越高,农户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程度越低;社会网络的拓展则能显著提升农户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程度。第三,从不同维度社会网络的影响来看,不论是宗族性网络还是朋友圈网络,两者均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四,社会网络的拓展能减轻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不利影响,不过仅宗族性网络的缓解效应较为显著,朋友圈网络未能发挥显著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以广西为例,基于农户调查,验证新一轮确权颁证后农户产权安全性感知对其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描述性分析、二元Probit与Mv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农户产权安全感知得到有效改善,近80%的农户认为新一轮确权提升了农地产权安全;(2)产权安全性感知改善有助于农户采取多样化的耕地质量保护措施,施有机肥的概率提升了18.42%,施测土配方肥的可能性提升了13.99%,进行秸秆还田的概率增加了18.28%,施用石灰的概率提升了25.49%,进行深松的可能性增加了18.70%;(3)产权安全性感知对不同特征农户的影响存在分化,在不同代际、不同非农兼业化程度、不同土地规模、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转入地和承包地之间,产权安全性感知能更有效的激励年轻代、以农业收入为主、较大土地规模、非贫困村的农户对耕地采取保护性措施,且产权安全性感知提升更有利于农户对转入地进行保护。研究结论:为激励农户更积极地保护耕地质量,需要确保确权政策的落实和有效改善农户产权安全性感知。并且,在激励农户保护耕地质量时,要特别关注不同群体的响应分化。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深入分析耕地质量保护中农户的认知及其行为决策响应程度,揭示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为引导农户合理利用耕地和构建耕地质量保护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农户调查法、统计学分析法、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1)在耕地质量保护认知方面,大城市郊区农户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对于耕地质量保护前景预期较低;(2)在行为决策响应方面,农户已经开始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但仍需要相关部门的合理引导,总体行为决策响应得分不高;(3)对耕地质量保护政策认知与意愿是影响其行为决策响应主要方面,不同区域在影响因素和程度上都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对于大城市郊区的农户,政府应该从改变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的悲观预期、引导农户合理选择保护性耕作方式和鼓励土地向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流转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农户自身资源是其预防及应对风险的重要依赖,而社会资本在提升农户生计资源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方法]文章基于湖北、广西和江西3省6县570个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解析社会资本、大病风险感知及非正式预防行为三者间的关系。[结果](1)社会信任、社会参与、社会声望、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总量对大病风险感知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对非正式预防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社会参与维度对非正式预防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大病风险感知对非正式预防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大病风险感知在社会资本和非正式预防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结论]可通过培育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增加农户社会资源;引导非正式制度的发展;加强对农户的宣传教育及完善公共卫生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增强农户风险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8.
刘帅  刘芳 《农村经济》2024,(1):32-44
耕地质量保护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吉林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共计431个农户的实际调研数据,采用O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产权稳定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业技术推广等外部因素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类外部因素均正向影响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且综合作用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力更加鲜明。因此,政府应通过多渠道保障农户产权稳定性、优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并提升补贴水平、加快推广农业技术等方式调动农户耕地质量保护积极性,三位一体切实全面保护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基于成渝地区宅基地改革试点区调查数据,揭示感知利益对农户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行为态度对农户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感知利益对农户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盘活闲置宅基地与带动就业机会等利益的感知,是激发其行为意向的重要影响因素;(3)主观规范→感知利益→农户行为、知觉行为控制→感知利益→农户行为、行为态度→感知利益→农户行为三条传导路径驱动下,政策宣传、邻里示范、制度法规、收益分配均能更好地提升农户参与意愿,促使其感知利益而进行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研究结论:应健全宅基地发展权转移制度法规,构建兼顾各利益主体的增值收益共享机制,发挥邻里示范作用,增强农户与政府间的信息对称,进而提升农户对感知利益的有效权衡,促使农户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为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及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利用湖南茶陵县247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中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休耕制度和提升制度绩效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基于顾客满意度指数(CSI)模型理论,构建耕地休耕农户满意度指数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超过75%农户对参与休耕总体评价为满意,但农户对政府形象和政策功能的认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2)农户参与休耕满意度主要受到政府形象、农户期望、政策认知和感知价值的影响,除农户期望对农户满意度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外,其余潜变量均对农户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农户期望与感知价值对农户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具体分析表明直接的经济利益以及农户对休耕后耕地直接经济价值和非市场价值提升的感知是影响农户休耕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研究结论:政府需要完善休耕实施过程,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加大休耕宣传力度,提升农户政策认知;建立长期休耕试点规划,稳定农户休耕预期;确保农户收入不降低,权益不受损。  相似文献   

11.
耕地保护中农户行为国内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有关耕地保护中的农户行为研究。研究方法:文献比较法。研究结果:从耕地与农户间的关系、影响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因素、影响因素驱动下的农户行为结果和激励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与分析。研究结论:正视农户行为对耕地保护十分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必须认真对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农户及其行为。  相似文献   

12.
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存在悖离,制约了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农产品生产的进程。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构建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运用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632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其交互项对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以及农户的经营规模、土地细碎化程度和生产专业化水平在上述影响路径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的悖离,而主观规范的影响则相反;(2)行为态度与感知行为控制在影响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过程中存在互补效应;(3)土地细碎化程度在行为态度对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了正向调节效应;(4)生产专业化水平在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了负向调节效应,在主观规范对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了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3.
由于传统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外出务工以期获得高经济收益的农户数量逐年增加,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无疑成为城市周边耕地逐年减少的"催化剂",造成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平衡耕地的经济产出和粮食安全的关系,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文章以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主观意愿作为切入点,采取二元Logistic向后Wald回归,从粮食安全的社会效益和农户个人效益双重视角将耕地质量保护意愿进行量化。结果表明,农户个人特征决定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意愿的差异性;农户家庭经济构成对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意愿的实现程度影响较为明显;具有政策偏向性的引导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意愿具有正向影响;耕地质量保护责任归属影响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实现程度;耕地的资源认知程度正向影响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实现概率。基于此,得到针对性的结论与建议,以期找到社会效益与个人效益的均衡点,使其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在"稳中有升"的综合经济效益中自发实现。  相似文献   

14.
资源禀赋对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其行为是关系我国耕地保护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利用江西省21个村952户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调研数据,从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破碎度两方面验证了耕地资源禀赋对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耕地越破碎,农户的耕地保护意愿越低,但随着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户对耕地保护的意愿反而越弱,与理论上"物以稀为贵"的预期相背,说明耕地资源禀赋并没有表现出对农户地耕地保护固有的影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条件才是目前影响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2021,(10):53-61
在黑土耕地质量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背景下,笔者利用吉林省黑土区680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政府规制和社会规范及其交互项对农户实施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并揭示不同兼业类型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群体差异性。结果表明:第一,政府规制和社会规范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实施。第二,政府规制和社会规范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存在交互影响,二者之间呈现一定的互补效应。第三,农户分化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兼业类型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随着兼业程度的增加政府规制和社会规范等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呈现一定的弱化趋势。因此在推行耕地质量保护的过程中,强化政府规制的刚性作用、重视社会规范的软约束力、把握政府规制和社会规范的双重作用以及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制定差别化政策等对推进农户参与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秸秆资源化利用对我国乡村环境整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湖北省612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通过拓展的技术接受模型,探讨价值感知和环境责任意识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结果](1)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及环境责任意识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影响;(2)社会影响和结果展示等外部变量通过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中介作用影响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但社会影响对感知有用性的作用并不显著;(3)多群组分析发现,高禀赋农户的环境责任意识对其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作用更强烈,而低禀赋农户的感知易用对行为的作用更为明显,且低禀赋农户对技术的价值感知受外部变量影响更大。[结论]建议对不同类型的农户群体开展针对性的秸秆资源化利用宣传工作,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专门培训,增强农户的环境责任意识和对技术的价值认知,从而推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旨在探讨环境公平感知和社会信任与农户低碳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农户生产行为向低碳化方向转变提供对策建议。[方法]基于陕西和甘肃两省的村域调查数据,以农膜和秸秆处理为例,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探讨环境公平感知和社会信任对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的影响,并结合分层回归分析了社会信任在环境公平感知和农户低碳生产行为间的调节效应。[结果](1)在环境公平感知维度中,人际公平感知正向影响农户的农膜和秸秆处理行为; (2)对社会信任来讲,人际信任对农户农膜和秸秆处理行为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制度信任仅对农户秸秆处理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3)人际信任在种际公平感知和农户农膜处理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而制度信任在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 同样,人际信任在人际公平感知和农户秸秆处理行为之间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而制度信任弱化了人际公平感知对农户秸秆处理行为的影响。[结论]环境公平感知和社会信任是影响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的关键因素,且社会信任在种际公平感知和农户农膜处理行为之间以及在人际公平感知和农户秸秆处理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生态认知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以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为例,分析农户生态认知对其退耕还林行为的影响,为政府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利用412份农户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征农户生态认知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维度均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也会通过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生态认知三个维度对其退耕还林行为的综合影响路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感知行为控制(0.354)行为态度(0.342)主观规范(0.252)。另外,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对生态认知与退耕还林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与有支付意愿的农户相比,无支付意愿农户生态认知对其退耕还林行为正向影响的综合路径系数明显较高。研究结论:政府应该通过加大外部宣传和改善内部环境等途径提高农户的生态认知程度,进而不断提高农户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意愿和规范农户退耕护还林行为。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以宅基地退出试点区安徽省金寨县626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风险预期、社会网络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为促进农户宅基地退出、提高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研究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和Probit模型。研究结果:风险预期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社会网络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社会网络能够缓解风险预期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不利影响;社会网络的两个维度(即强连接网络和弱连接网络)均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强连接网络缓解风险预期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效应显著。研究结论:为引导农户理性退出宅基地,应降低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风险预期、注重培育和提升农户的社会网络以及实施差别化的宅基地退出政策等。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基于苏、皖、豫、鄂种植户调查数据,探究兼业对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影响,为平衡农民非农就业与耕地质量保护关系,提升兼业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兼业抑制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且相较资本消耗型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兼业对农民劳动消耗型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抑制效应更突出;(2)兼业分化引发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差异,兼业强度、兼业时间与非农就业稳定性强化兼业对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负面影响,非农就业灵活性则作用相反;(3)兼业影响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存在农民个体特征和外部发展条件维度异质性,受农民年龄、文化程度、政治身份、家庭劳动力数、家庭土地规模、耕地权力稳定性预期、土地碎片化程度、是否合作社成员、自然灾害及生产外包便利性等因素调节;(4)兼业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影响机制包括降低农民农业依赖,削弱农民农业价值感知,缩减农民土地规模,挤占农民农业生产时间、精力及淡化农民耕地保护责任意识等。研究结论:兼业抑制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并随兼业农民兼业行为、个体特征、外部发展条件及耕地保护措施特点不同,呈现显著差异性。消除兼业对农民耕地质量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