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究目的:针对以往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仅考虑单一层次且多集中于宏观、中观尺度的问题,尝试从微观企业尺度分析企业、开发区两层因素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和分层线性模型。研究结果:江西省开发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偏低,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赣北赣东赣西赣中赣南的特征,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地域分布一致;开发区企业用地集约度受到企业和开发区两个层次影响。企业层次主要受企业规模、企业所有制、行业类型、研发投入和初始基础设施影响;开发区层次主要受开发区级别、工业用地率和土地利用集约度影响,并且通过影响企业资本类型、研发投入和初始基础设施的系数对企业用地集约度产生加成效用。研究结论:分层线性模型有效解决了开发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结构分层和嵌套问题,揭示了开发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结果为研究区有针对性的制定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江阴市电力行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对江阴市电力行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为电力行业土地集约利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AHP方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江阴市电力行业用地集约水平整体偏低;(2)参评企业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综合评价结果差异性较大。研究结论:宜从市场机制、政策导向、技术创新等方面构建电力行业土地集约利用对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3.
针对煤矿开采用地土地利用特点选取4个评价指标构建了煤矿用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西省阳泉市21个井工煤矿为例,采用变异系数法与聚类分析法对其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阳泉市21个井工煤矿矿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偏低。时间变化上,2013年矿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其次是2012年、2014年;空间差异上,矿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好的是运裕、开元、三矿、南庄煤矿,较差的是温家庄、寺家庄、南岭煤矿。影响煤矿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因素有:(1)煤炭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2)损毁土地恢复情况;(3)矿区资金投入;(4)矿山土地开发秩序。  相似文献   

4.
土地市场化改革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市场化改革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作用,为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面板数据GLS模型。研究结果:土地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了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论:(1)土地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在纳入其他影响因素后,依然具有较强的稳健性;(2)土地一级市场目前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明显大于土地二级市场;(3)土地市场化改革提高了土地市场化总体水平,也提高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两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必然趋势。采用突变级数法构建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以永州市11个县(区)为实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突变级数法评价结果与传统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1)整体而言,永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县(区)处于中度利用状况;(2)在空间格局上,永州市北部县区优于南部地区,北五县区集约用地水平的内部差异较小,建设用地利用整体处于集约水平状态;而南六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比较显著,呈现极度不均衡状态;(3)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地域分异明显,大致按地貌类型划分呈现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6.
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目的:利用具有问题诊断、现状分析、模式评价和政策指导的评价方法分析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特征。研究方法: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西宁市西部开发以来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变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结果:(1)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可用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其优势在于从机理上考虑了评价对象具有多因素和系统性的整合性,指标值计算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且评价结果数图结合;(2)单项指标显示,西宁市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及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增长因素,即属于经济驱动型;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主要表现在城镇规模的增长,农村居民点规模变化不大;(3)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总体呈增长态势,且前阶段的增长速度慢于后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变。研究结论:西宁市在未来一段时间应通过增强新增建设用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绩效,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土地资源供应缺乏、城市空间扩张受阻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城乡增减挂钩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7.
违法用地对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违法对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方法:基于2006—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土地违法对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检验和区域差异分析。研究结果:(1)违法用地对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具有正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效应在东部地区最为显著;(2)引入土地市场化因素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违法用地对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负向影响加剧,且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影响作用相反,加入土地市场化因素后违法用地对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影响显著为正;(3)违法用地对土地可持续集约利用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中国需进一步深化土地市场化改革,建立土地出让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系,抑制违法用地;创新土地出让方式,提高土地周转效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采用对比分析、归纳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以郑州市为例,研究了住宅用地的特点、集约利用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住宅用地具有用地多、类型多、投资多、分布广的特点;(2)住宅用地属于生活性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不但要体现合理的城市规划与布局,更应体现居住的舒适程度;(3)住宅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包括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3个因素,宗地基础设施投入程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和基准地价实现程度5个因子;(4)郑州市住宅用地普遍存在过度集约的现象,住宅环境质量不尽人意。研究所建立的住宅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可行的,分用途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对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中国工业发展与土地资源现状均对工业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迫切需求,而工业企业的土地集约利用则是实现区域工业土地集约利用的微观基础。研究方法:在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中、宏观层面的背景下,本文将研究深入至企业微观层面,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各个驱动因素及其传导机理。然后选取中国工业化进程较快的两个省份(广东和江苏)作为研究区域,以1999—2009年1290家工业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互印证。研究结果:在所有驱动因素中,工业用地价格对集约用地促进作用最明显;中国目前处于土地边际报酬递增阶段,单位土地要素投入的增加可促进企业集约用地,其中劳动投入的系数最大;外资企业相较于其他所有制企业,集约用地水平较高。研究结论:企业规模和企业距港口距离与集约用地水平呈倒U型关系;良好的地理区位、盈利水平及经济环境等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集约用地。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目的分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意义、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方法建立土地配置微观模型,实证检验土地集约利用的宏观功能,应用归纳、演绎法探讨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与出路.研究结果土地集约利用是私人自利行为的结果,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有利于降低经济发展中的土地代价,但面临着经济与制度双重约束.研究结论加强规划引导控制、健全土地市场体系、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强化产业用地管理、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积极推进土地整理等是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转型期山东省土地利用战略的关键。主要措施包括: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用地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土地的多元化利用;加强土地整理复垦,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害能力和粮食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城镇化,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城镇土地产出率;制定科学可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及城镇体系规划;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评价及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对江苏省13个市市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其区域变化规律,为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切实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阶梯差异,从南向北逐步降低;(2)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苏南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远远高于苏北地区。研究结论:通过运用地价杠杆、规划引导、区域合作、奖惩机制等手段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及用地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发展、城市经济模式、城市集聚规模以及土地市场等因素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密集型城市用地模式和分散型城市用地模式的土地集约利用;不管哪种用地模式下的土地集约利用,都应该具有区域整体视野,采用适度的规模与合理的城市形态,注重土地的投入强度、使用强度以及利用效率,促使城市精明增长和紧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1990、2000、2010和2015年山东省的四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山东省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人工解译得到四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库,运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描述土地类型的变化强度,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计算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矩阵,从而分析山东省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特征与区域差异。结果显示,(1)1990-2015年,山东省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主要向建设用地、水域、林地转变;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不断上升且呈“东中集中,西北西南相对少”的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较快的主要特点是“西北西南增幅大,自东向西蔓延”,面积增长较快;天然湖泊等水域面积向人工水域面积转变,变化最大为南四湖;(2)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较大,整体来看,建设用地变化最大,其次是水域、耕地和未利用地;(3)土地利用变化原因主要在于经济驱动、市场导向和政策调控。其中,经济驱动因素主要在耕地—建设用地转换中最为明显,市场导向更多地影响了土地利用类型内部的相互转换,而政策调控直接影响了耕地—林地的相互变化。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对近10年来17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SPSS软件环境下,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993-2003年,全省大部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上升,但以六安为代表的9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所下降;全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南高北低;从经济、人口、环境、政策方面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和差异的原因,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BP神经网络构建定量评价模型,并结合GIS技术对湘潭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时空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7年湘潭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但集约程度还不够高,仍需继续挖掘城市内部潜力;湘潭市各地区土地利用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发展不平衡,韶山市城镇土地集约度最低,湘乡市和湘潭县次之,湘潭市区最高;产生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以山东省134个县(市、区)为评价单元,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可持续状况4个层面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权数决策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2008年县(市、区)耕地利用的集约度。结果显示,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表现为鲁中南地区低于鲁西区和鲁北滨海区;通过结构差异的分析,认清耕地集约利用短板,采取不同的对策促进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升级。  相似文献   

18.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开发区土地利用扩展程度和扩展方式.通过利用江苏省18个开发区调查资料,选取14个指标,构建开发区土地产出驱动力模型.从开发区的角度上来看,土地资源是开发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土地闲置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的首要限制性因素,开发区的区位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土地集约程度,也说明苏南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产业转移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产业转移与土地利用变化理论出发,构建基于区域产业转移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在分析广东区域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区域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上,联系广东省产业转移中土地利用管理的实际,探讨产业转移和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利益和政府管制等机制,并提出基于产业转移的广东省土地集约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与生态化协调性的内涵及机理,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典型相关分析、协调性评价模型。研究结果:通过构建协调性评价模型,发现全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和生态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13年后土地利用生态化水平滞后于集约化水平;11个城市各时序阶段上的空间异质性明显,2016年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的占82%,舟山市的协调发展度全省最高为0.83。研究结论:浙江省城市土地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生态化特征,严控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还要研究各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情况,重视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