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美国新能源政策——“主攻”节能和洁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中国的华东、华南正经受“无油”煎熬的时候,8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2005国家能源政策法案”,使之正式成为法律。这项法案,不仅能令美国减少对外国能源的依赖,更能使企业使用再生能源和无污染能源,家庭和个人也会更多使用节能、洁能产品。  相似文献   

2.
美国在日前公布讨论的《2009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中规定,在温室气体控制方面,要求以2005年为基点,到2012年要减少3%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到2020年减少比例上升到20%,到2030年要减少到42%,到2050年要减少83%。这几个数字,让许多业内人士目瞪口呆。2050年与2005年相比,在短短45年间排放量要降低83%。当然,这个法案通过有一定难度,但体现了美国的态度和决心。也印证了今年早些时候奥巴马在白宫发布美国能源、环境政策时的那句话,"美国准备在新能源和环保问题上重新领导世界"。  相似文献   

3.
奥巴马跨进白宫后最抢眼的政绩是签署了《美国经济复兴和再投资法案》,为挽救美国金融危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们不难发现在这个计划中一半以上项目都涉及到能源产业。因此,可以说能源产业的转型和发展是奥巴马经济复兴计划的核心。奥巴马新政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新能源产业革命的方式再造美国的经济增长,也有人称其为“能源新政”。  相似文献   

4.
能源结构调整是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整中国能源结构就是要减少对石化能源资源的需求与消费,降低对国际石油的依赖,降低煤电的比重,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水电开发放到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是世界上主要能源消耗大国,而且其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但是近年来日本节能技术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出现扭亏为盈的、倍增趋势,使日本经济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大幅降低,部分日本新能源企业开始出现向海外扩张的新迹象,有日本专家甚至提出,日本从能源进口大国转变为能源输出大国不再是梦想。  相似文献   

6.
《上海国资》2008,(7):68-70
就在一年前,燃料乙醇还是红极一时的可再生能源。燃料乙醇大郡源自美国腹地种植的玉米,美国和其他石油进口国将其推崇为走向能源独立的“国产八场券”。在美国国会于12月通过的《2007年能源独立与安全法》中,燃料乙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该法案要求,到2022年,美国的燃料乙醇产量要扩大5倍,并为燃料乙醇生产商提供税收优惠和补贴。  相似文献   

7.
高欢  蒋逸民 《特区经济》2014,(10):62-64
能源对舟山群岛新区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舟山经济建设中,能源消费过度依赖原煤,形成了环保压力;能源结构中洁净能源比重过小;能源利用效率亟待提升。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包括建设以风能为主的新能源发电基地、推广节能技术、开发和利用海洋新能源等。  相似文献   

8.
吴倩  侯贺良 《走向世界》2006,(10):16-19
在当今的现代生活方式中,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与人们建立起了越来越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当我们逐渐习惯于应用传统能源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人类所依赖的这些宝贝,终有枯竭之日。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长河中,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常规能源毕竟是短暂的一瞬间,所以人类必须从现在开始及早寻找新一代的替代能源。于是,“新能源”一词应运而生。在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水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全世界的能源消费中,已占22%左右。欧洲、日本等国家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社会可持…  相似文献   

9.
广西作为西部地区,新能源的发展将改变传统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避免西部地区发展对传统能源的过度依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将为西部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强西部地区的"造血功能",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与中东部地区差距、改善人民生活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0.
《山东建设》2005,(9):33-34
为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3月24日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公告。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公告确定了2005-2007年期间,我国实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主要项目。  相似文献   

11.
刘颖 《特区经济》2010,(8):267-268
气候变化给我国能源安全带来的隐患包括:导致能源需求增加,加大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加剧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我国能源购买安全;引发全球碳排放空间争夺,影响我国能源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日本政府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制定了一整套策略组合,在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双重压力的同时,增强本国企业低碳技术的开发和部署能力,帮助企业在未来的全球低碳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日本的低碳政策具有前瞻性和重大战略意义,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必然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出现的全球性能源危机,本文分析了我国能源安全的现状和美、日、欧等西方发达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应对能源安全保障的必然选择:即既要着眼国内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要强调能源来源的多元化,才能最终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长期稳定供给,确保国民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鼓励和引导新能源汽车发展,近年来美国政府出台了诸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有效激励下,美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相关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本文对美国政府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将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和加权夏普雷法相结合,运用1992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比较研究中美能源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国内最终需求的成长、中间需求的成长和出口的成长均是两国的能源消费增长的正向驱动因素,中国的正向驱动效果强于美国;(2)技术进步和进口替代均是负向驱动因素,中国的负向驱动效果弱于美国;(3)国内最终需求的结构变化、出口的结构变化是美国能源消费增长的负向驱动因素,在中国却为正向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文章借助重心转移模型,考察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经济、资本、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流动格局。并基于非参数方法构建"资源-环境-经济"三维的绿色发展效率评价指标,探索和分析全球绿色发展的格局变迁及其内在逻辑。研究发现:(1)新世纪以来,全球能源消耗、资本和碳排放重心加速向亚洲内陆移动,但经济重心未能表现出同样的趋势;(2)全球绿色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化和动态分化特征,形成以欧美等发达国家单边推动,部分新兴国家掣肘的局面;(3)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和碳减排与能源价格、能源结构显著正相关,与地区生态承载力负相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U型"关系。样本区间内,金融危机对全球绿色发展产生强烈冲击。此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海拔较低的地区绿色发展效率更高,且更加倾向于实施碳减排而非资源节约。  相似文献   

17.
杜增华 《特区经济》2008,(9):101-102
节能降耗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导致其供应不足,在环境领域,排污权交易广泛地应用于解决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取得巨大成功。本文在分析了美国排污信用交易和排污许可交易的基础上,认为可以探讨用交易机制来推动中国的节能降耗事业,设计适合中国国情的与时俱进的节能降耗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18.
王新  李志国 《特区经济》2010,(10):96-98
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并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走向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继英国、丹麦等国提出建设低碳城市、挪威提出要建设低碳国家之后,日本则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发展层面,而是欲打造全球首个低碳社会,其实践活动为我国低碳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9.
日本是一个能源匮乏的国家,也是节能降耗、提高能源效率的先进国家。近年日本的节能降耗又有新进展。当前,在国际资源能源争夺日益激烈,节约资源能源已被各国提升到战略高度的形势下,日本的努力越来越引起世人瞩目。本文拟对近年日本节能降耗新进展的突出特点、重要举措、背景分析等做些浅析,进而探讨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肖挺 《南方经济》2020,39(1):13-32
文章旨在通过2000-2009年期间数据研究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体以及不同行业之间传统生产率以及能源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收敛特征。相比于传统生产率,在核算能源生产率过程中纳入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等非期望型产出。分别采用DEA-Malmquist以及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法测算两类生产率指数并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分经济体以及分行业两类生产率进行了收敛性的检验。研究指出制造业在经济体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δ收敛特征均不明显,但除了重工业的传统生产率,其他分经济体以及分行业之间两类生产率都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以及条件β收敛。总体上能源效率的收敛速度低于传统效率,但在不同行业及经济体之间,收敛的态势与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