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以来,突然的市场转向使很多房地产企业措手不及,很多人把市场回暖的希望寄托在宏观经济周期和政府的救市政策上.但在经济下行周期就只有撤出房地产市场这一条路吗?房地产业没有了政府的政策救市,是不是只能坐以待毙?……  相似文献   

2.
声音     
《东南置业》2014,(12):7-7
克尔瑞:降息对楼市绝非单纯利好 中国人民银行以近日宣布的降息政策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府救市措施不断、房地产市场企稳回暖的敏感期,再一次触动房地产业内的敏感神经。  相似文献   

3.
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一些城市相继出台"救市"政策,有的地方称为"救市新政"。在房地产交易量大幅下滑之际,地方政府出面"救市",对于保持当地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防范金融危机冲击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新时期,泛珠区域房地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应该积极把握区域房地产业合作的新机遇,创建区域房地产业发展的平台。文章首先分析泛珠房地产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其次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泛珠区域加强房地产合作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并对这种现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从政府、房地产商及购房者三个方面提出未来发展的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90年代初起步的中国房地产早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在1993年--1998年间.房地产市场始终波澜不兴;1999年--2003年是房地产业高速增长期,特别是2003年到达高峰,房地产业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4年开始实施宏观调控,2005年调控需求、2006年调控结构、2007年继续调整,但房地产市场始终看回不回,直到2008年奥运盛会之后的全球金融海啸,导致房地产市场进入速冻期.面对中央各个地方政府的救市政策,期待未来房地产市场的破冰之旅.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业需不需要救市,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是否需要救市,必须有个经过科学分析的标准。否则各人按照自己设定的标准各言其是,很难凭以决策。 探讨救市标准,主要涉及建设规模缩减和价格下降两个重要指标。本文主要研讨建设规模缩减问题。由于这些年住房投资占房地产总投资的70-80%,因而着重研讨住房建设规模缩减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转变政府职能的大幕已经拉开。日前,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177项行政审批项目,并将在新一届政府任期内,把国务院部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三分之一。地方政府也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无论是前一阶段的国务院机构改革,还是目前正在进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都与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发展密切相关,即无论是取消和下放房地产行业的审批项目还是非房地产业的审批项目,都会对社会经济产生积极的效应,并对楼市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毛箬 《财会通讯》2008,(12):8-9
房地产市场作为中国经济近些年来最为火热和贡献率最大的行业,无论是从其行业规模、产业链条,还是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贡献率等各方面来看,都是地方政府最为关心的行业之一。虽然中央政府因为担心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过热”,有可能引发“泡沫”,因而在各项“救市”措施中,并未明确指明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救市”,但各省地方政府在保经济增长和就业等多种经济和社会压力下,仍旧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明确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救市”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邹毅  于爱清 《东南置业》2008,(10):56-59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深圳、北京、武汉等大城市的住房价格开始回调,进入2008年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急剧萎缩。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影响几十个行业,产业链很长,如果房地产出现大的波动,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房地产正常的成交量和稳定的房价对整个市场的影响重大,也是政府控制市场的最主要目标。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个“政策市场”,其走势和政策息息相关。假如目前疲软的房地产市场一直持续下去,甚至进一步萧条,届时中央政府维持房地产正常的成交量和稳定的房价的“救市王牌”到底有几张,会亮出多少,亮出以后会产生什么具体的影响,是每个有思想的专业人士的必然思考。  相似文献   

10.
“九五”期间,宁波市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1995年至1998年的低谷期后,从1998年底开始全面启动并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房地产开发持续增长,房地产需求不断提升,房地产流通日趋活跃,行业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市房地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新世纪宁波房地产业的全面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是我国进入新一轮宏观调控后,针对过热的房地产业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最多和力度最大的一年。中央政府通过房地产开发政策调整、土地出让政策调控、外资购房政策严控、房地产金融适时紧缩和房地产税收的不断规范,使我国的房地产业开始从快速增长期进入理性发展期。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房地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房地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的优化升级,而且改进了房地产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方便。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目前,全国各地房地产管理部门正在大力推进房地产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引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建设“数字房管”,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勤政廉政,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房地产管理信息化,是房地产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逐步显现,在市委、市政府"创新趋动、转型发展"的战略决策下,上海经济对房地产依赖度正在降低。据介绍,2005年房地产对上海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而今年1至9月房地产贡献率为8%以下。这说明上海正逐渐摆脱对土地财政、房地产业的依赖,进入全方位的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呈现经济理性、健康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导刊》2009,(3):4-4
近日,尽管房地产业最终无缘“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但“中国房地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却为楼市回暖注入了强心剂。更早之前,重庆“购房退税”,上海“购房入户”,北京“十五条”救市,杭州“二十四条”救市,武汉、南京……各地纷纷生产自救。“销售重灾区房企要挟政府 地方博弈中央救楼市”的标题赫然纸上。有的干脆撕破底限,直言土地交易萎缩将导致部分地方财政出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直接影响着居民住房问题的解决,房地产市场的异常火爆,也使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潜藏着一定的风险隐患。本文透过近年来我国房价飞涨的表象,从更深的层面剖析了导致我国房地产业畸形发展的根源性因素,进而提出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一是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落实好民生问题;二是国家应以培育创新创业体系作为经济增长的切入点,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进一步规范与完善资本市场,合理引导资金流向,拓宽投融资渠道;四是加大对住宅的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改善住房的供给结构,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居民购房的资金需求。  相似文献   

16.
施金亮  胡Yue 《上海房地》2001,(11):13-17
一、上海房地产开发现状前几年,房地产业由于盲目开发,造成大量空置房,国家对房地产开发进行遏制,房地产开发陷入低谷。去年以来,在我国经济增长不断回升的环境支持下,房地产业发展呈现快于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即将步入新一轮发展周期。2000年上半年,上海市房地产业在市场自发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下,经济运行环境继续改善,房地产业走出低谷,步入新一轮发展周期的迹象显  相似文献   

17.
从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起,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福利分房政策的取消和金融等行业进入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迅速跻身主流市场,房地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房地产业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5%左右.据世界银行计算,房地产业的带动系数是1.7~2.2,所以,房地产市场绩效的提高不仅推动房地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其他产业的发展.然而,经济进步决不是单纯经济总量指标的数量扩展,其应是一个经济总量指标、经济结构转换和水平提高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进行,我国房地产业正在经历重要的转型,产业功能正由强调支柱产业向更加服务民生转向,产业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住宅属性正由市场主导的投资性向政府引导的消费性转变。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二五“期间,房地产业的发展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协调,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刘旦 《经济界》2009,(3):87-90
2008年以来,一向只涨不跌、成交旺盛的中国楼市出现了一些引人关注的变化。在房地产市场下滑迹象的刺激下,一些地方政府悄然推出“暖市”优惠政策。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行为分析,探讨了地方政府出手“救市”的行为根源。  相似文献   

20.
救市?!     
此时,经济领域最频繁的词汇,毫无疑问是“救市”。 “救市”风行在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这两个目前国内经济最重要的投资渠道。 人们小心翼翼地揣测着政策下一步的动作。 经济领域不断地演绎着蝴蝶效应,房地产行业与整体经济形势唇齿相依。 在救市这场“哈耶克和凯恩斯”之争中,决策者将如何选择?市场如何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