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法律没有规定产业保护 对于外资并购,我国有关部门在2003年出台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首次对并购导致过度集中的审查问题作出了规定,提出防止外资并购造成市场过度集中。但从已经实施的30多个审查案例来看,尚没有运用权力作出禁止合并的决定,而且审查制实际上成了备案制。  相似文献   

2.
外资并购立法的基本原则探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云 《南方经济》2002,(9):23-25,16
在第五次跨国并购浪潮席卷全球的国际大环境下,外资并购我国企业之潮流汹涌而至,但我国现有捉襟见肘的外资并购法律制度尚无法承担起对其指导和规制之重任,并引发外资并购实践中的诸多弊病。由此,构筑科学、高效的外资并购法律体系势在必行,而确立外资并购立法的基本原则无疑成为头等大事。本文正是立足于此,试对外资并购立法的基本原则作深入探讨,以求对外资并购立法及实践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程鹏 《中国经贸》2008,(24):139-140
本文在股权分置改革这个新的背景下,分别站在外资和上市公司两个角度对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的正负面效应加以分析。在后股权分置改革时期,我国上市公司在面对外资的并购活动时,既要充分发挥外资并购的正面作用,来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要努力避免外资并购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使外资和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达到“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何辉东  薛涛 《新财经》2006,(5):50-51
近来,外资并购话题在业界逐渐升温,“国退洋进”“新洋务运动”等新词汇时常见诸报端。对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并购案市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外资并购是魔鬼,会严重阻碍本国企业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也有人认为,外资并购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新鲜的东西,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其实,并购本身只是一项正常的经济活动,是企业之间的博弈,它体现了资本的逐利意识。我们在看待并购特别是外资并购时,不应掺杂太多的感情因素。对参与并购的主体也就是企业来说,在市场以外的层面谈并购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跨国并购的发展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并购迅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和内容。跨国并购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螺旋性上升”的趋势不会终结。中国在对外开放、参加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参与跨国并购,是无可避免的选择。面对日益活跃的外资并购,必须规范并购行为,核心是设定外资并购审查制度,控制外资并购导致垄断结果,完善外资并购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6.
《海外经济评论》2005,(42):34-34
华马威最近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未来一年金融业将是中国并购市场的热点与重点,今年下半年是金融业并购活跃期,并于2007年出现高潮,而外资金融机构正是并购主角。目前大陆四大国有银行仅农行未获外资机构注资,其他洽谈中的入资案还有十多起。参股中国商业银行仅是外资金融集团的一步棋,随着外资在保险、基金等金融领域相继布局,集团优势将逐一展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外资并购规模逐步扩大,国企、民营企业都成为外资并购的主要对象,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实现竞争优势在国内的延伸,并购的主要行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外资并购在我国产生了垄断、产业安全以及机会主义行为、削弱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其中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是导致外资并购诸多问题的根源。必须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对外资并购的反垄断、产业安全影响等的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阿尔卡特控股上海贝尔等并购行为的不断发生,外资并购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人们关心,究竟哪些行业和上市公司会成为这一轮外资并购中最受青睐的目标对象?  相似文献   

9.
外资并购现状评析及对广东省利用外资战略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从四个方面对我国外资并购现状作出了评析,提出我国应尽快健全外资并购法律体系,既要利用外资并购在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的正面效应,又要防止其带来的垄断、国有资产流失等负面效应;然后,探讨广东省在利用外资战略中如何利用外资并购优势,拓宽吸引外资渠道,形成吸收外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信息》2006,(15):36-36
“外资疯狂并购已对中国经济安全造成威胁”,主流经济学家达成共识。持续至今,由商务部牵头修订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规定》将很快出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杨越丽 《中国经贸》2010,(24):67-68
纵观1990年以来我国的外资并购历程,中国的国产品牌正在日益减少甚至消失。与此同时,外资并购正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对于外资并购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具有其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外资并购的现状,对中国企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进一步提出中国国产品牌在与外资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合资公司的财务管理中,外资并购是合资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但是其作为一种交易必然要涉及企业价值评估和定价问题.企业的评估价值是定价的依据,而价格是买卖双方谈判的核心问题。本文以财务管理学为指导,从分析外资并购入手。介绍了外资并购的基本理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外并购的价值来源一财务协同效应、影响外资并购定价的因素。最后对外资并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建强 《特区经济》2011,(6):245-247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跨国并购无疑是历史的必然。我国经济的发展无法避开外资并购的浪潮,外资并购带来了高端的科技、先进的管理经验等,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弊端。如何趋利避害,在外资并购的角逐中争取我国利益最大化是考验我国对外资并购审查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外资并购的反垄断审查和国家安全审查的研究,指出二者的区别,提出建议,以求对我国今后外资并购审查立法执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外资介入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和积极要求;但目前的外资并购国有股和法人股活动受到实际操作性不强、可购股权流通性差和现有并购系统缺陷等问题的制约;外资并购的关键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制度的创新与开放的契机,应该把握时机,从规则细化、增加并购方式和市场流通性、推进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完善中国资本市场的并购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东道国对外资并购的规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以外资并购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竞争与反竞争影响、以及资源转移中的政府和跨国公司的博弈作为理论分析的主要内容,认为东道国和跨国公司在选择外资进入东道国的两种方式(新建进入和并购进入)时存在不一致的经济利益,在技术等重要资源转让成本不同的条件下,作为东道国应制定相应不同的引资政策以使利益最大化。本文评价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并购规制政策的变化,提出外资并购规制的政策取向和战略规划,以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法律规范问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没有全面开放外资的并购投资领域,使得跨国并购在我国并不占主流地位,这无疑会对我国利用外资造成不利的影响。跨国公司在并购我国企业时会倾向于选择上市公司,主管部门关于跨国并购的政策主要是对上市公司相关问题做出了规定。面对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成功的规范跨国并购的法律的现实,主管部门应尽快组织力量制定出比较完善并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并购法》。  相似文献   

17.
外资并购是FDI(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它不同于一般的FDI,并购是外国企业,一般都是跨国公司,都是具有战略意图的,对东道国的经济影响深刻。因此,非常值得研究。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资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改革中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是外资并购的主要目标。国家如何从宏观层面引导、规范、调控外资并购,企业如何从微观层面上具体应对外资的进入,从而使外资并购对我国经济产生良性影响,等等,是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可行对策的。  相似文献   

18.
戴宁 《理论观察》2010,(1):75-77
外资并购是指外国投资者购买国内企业的股权或资产的一种法律行为。外资并购一方面使本国经济极易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外来资本的冲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从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本身就是最好的安全基础。如何处理好外资并购的复杂经济影响对一个国家的立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外资并购法律体系,制定国家经济安全审查制度、外国投资法、完善我国的外资政策、重视发挥政府在外资并购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号下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9.
外资参与条件下的资产重组与并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资参与后,我国企业资产重组并购步伐进一步加快,本文总结了外资参与资产重组并购基本情况的基础,分析了对外资参与重组并购的经济效应,并提出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外资并购将逐渐成为FDI在中国的主要形式。为规范外资并购,应尽快出台外资并购法规,严格审查垄断问题,提高与外资谈判并购的水平,建立并购后的监管和评估机制,从而对外资并购实行全程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