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9年结合土壤普查,在农安县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试点。在试点基础上,参照国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草案,拟定《吉林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暂行技术规程》。1981年在全省铺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在省农业区划委员会领导下,实行农业、林业、水利、农垦等部门分片包干办法。调查所需航片、地形图,统一由省提供,航片大部分是1976—1977年拍摄的,共印20万张。全省共培训动员七千多人参加调查。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运用TM影象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编制1:2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方法,并为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科学管理,建立最佳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数说     
正12.66万宗2000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先后组织开展卫片执法工作。2015年卫片执法,全国共查处土地违法案件12.66万宗,涉及土地面积90.41万亩,耕地面积33.98万亩,较上一年度分别上升53%、35.64%、56.18%。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星土地变更调查信息系统”软件,建立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简称建库)面积误差主要来源于原始资料、扫描过程、矢量化过程和数据处理程序;根据以图幅为单元进行理论面积(一级地类面积)与计算机自动产生的面积(一级地类面积)为对象进行误差分析表明,用“地星土地变更调查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建库工作,完全能达到国土资源部建库的精度和目前国土部门的数据转换,即由详查数据+历年变更数据模式向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转换。  相似文献   

5.
该项成果由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土地资源调查专业组与中科院遥感所合作,采用彩红外航空遥感新技术,从1982年9月开始,于1984年4月完成,并由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鉴定。 天津市土地详查利用1:5万彩红外航空遥感图象和1:1万里的影象地图。在彩红外航片上判读,转绘到影象地图上,用求积仪量算面积,采用镜测配合回归分析方法求算线形地物面积。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特点及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系统地阐述;然后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加权综合法,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以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三个方面对湖南省域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得出评价结果:湖南土地利用现状整体水平已进入了基本合理利用阶段;最后提出土地合理利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芜湖市土地利用现状,对近年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针对芜湖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浙江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实际需求,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提出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并对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江津市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围绕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在分析江津市土地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和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将全市土地划分为三大土地利用区:北部沿江地区、中部丘陵地区和南部中低山地区,并提出各分区内土地利用管制的措施,期望为江津市统筹土地利用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资源专业组于1981年选择北京朝阳区、上海嘉定、内蒙四子王旗、黑龙江集贤、山西闻喜、河南光山、湖南新邵、江苏宜兴、陕西绥德等9个县、 区、旗,分别代表大城市郊区、牧区、农区和丘陵山区、黄土沟壑区等不同类型,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详查试点。各试点均使用近期航片,到实地调绘土地使用界和地类界,然后转给到1:1万地形图上量算面积(嘉定县用的是1:2000地形图,四子王旗用的是1:5万地形图)。  相似文献   

11.
利用贵阳市相关统计资料,对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口发展关系进行研究。针对贵阳市土地利用与人口发展的现状,提出土地利用与人口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毕节市土地利用现状基础上,提出毕节市土地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对内蒙古区情现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研究现状等进行研判的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分配的设计理念和研究方法,对影响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分配的因子进行分析和权重确定,选用因素法测算2013年内蒙古下达各地级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分配比例,实现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的合理分配。研究发现: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重点建设项目、开发区个数、计划使用情况、闲置土地面积、供地率、规划年均新增建设用地量、增减挂钩等用地政策组合是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分配的最主要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分配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土地利用程度与区域生态效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以江苏省为例,研究土地利用程度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提出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区域生态效率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将相关概念进行操作化定义后,基于江苏1990—2007年的数据,建立方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随着土地利用程度的不断加强,江苏省的生态效率随之提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83;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却随着土地利用程度的加强而下降,二者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11。研究结论:合理的土地利用程度,能够确保土地生态系统持续地提供各类生态产品和服务,进而促进区域生态效率的提高,反之,土地的粗放式利用使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失衡,再加之缺乏维系土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措施,会导致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减弱,并最终制约区域生态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徐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徐州市2002~2007年统计年鉴和徐州市国土资源局的土地现状和变更调查等相关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三项指标对5年间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特征做出分析和总结.并选取了12项驱动因子指标,运用 spss 统计软件,采用相关分析法,对影响徐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验证,结果表明:影响徐州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子是总人口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GDP 以及产业结构.进而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模型,并提出促进徐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徐州市正确认识土地利用现状,合理制定未来土地利用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评价及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对江苏省13个市市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其区域变化规律,为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切实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阶梯差异,从南向北逐步降低;(2)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苏南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远远高于苏北地区。研究结论:通过运用地价杠杆、规划引导、区域合作、奖惩机制等手段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7.
南海市土地利用数据库结构和分层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南海市土地利用数据库是在1∶1000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建立的。在介绍了南海市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外部设计、内部结构以及1∶1000的土地利用数据的分层方案的同时,对基于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数据库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技术对密云县土地资源进行遥感调查,绘制了1994、1998年和2002年密云县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变化图,得到密云县1994-1998年、1998-2002年土地变化情况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简要分析了这8年间密云县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1994-2002年,密云县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出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密云水库面积明显减少的特点.分析结果可以为密云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研究目的:根据联合国OECD和UNEP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和土地利用系统特点,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并以兰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PSR概念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可分为病态、不健康、临界状态、亚健康、健康5个等级;(2)1996—2005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呈逐步改善态势;(3)2005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综合指数为0.4574,仍处于临界状态。研究结论:基于PSR模型评价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可以减少主观性影响,客观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规律,为城市发展提供合理土地利用政策,同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遥感影像获取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数据,探讨近30多年来绍兴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进一步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绍兴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趋势、变化轨迹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1)绍兴市土地利用在1980~2000年相对稳定,在2000年后变化强度逐年增强,2005~2015年土地利用转化量增多和类型多样。绍兴市东北部平原和县区核心区域是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活跃区域,主要是其他类型土地向建设用地转移;(2)1980~2015年绍兴市土地利用变化轨迹主要受到人口增长和GDP增长的影响。[结论]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城市人口和土地面积迅速增加,造成城市边缘的农业用地转化成了建设用地。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政府政策的制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进而影响土地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