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县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是一九八○年六月开始的。到去年十月底止,整个工作基本结束,汇编了有二十个专题报告的《临澧农业区划报告集》和《临澧农业区划图集》。通过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使我们看到了我县农业生产的优势和潜力,明确了发展农业的方向、途径和措施,增强了加快临澧致富步伐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我县综合农业区划工作从一九八一年三月开始,组织了228名科技人员和行政干部(其中工程师、助理工程师级42人,技术员44人),对气象、土地、水、生物资源和农业经济等39个专题,进行了十三个月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和整理分析农业历史资料,初步摸清了全县农业资源的“家底”。于一九八二年底编写完成《盱眙县农业区划》报告,还编印了《盱眙县农业资源调查汇编》。在调查研究和编写区划报告的过程中,我们比较注意了农业区划成果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县位于河南西部、豫晋陕三省之交,北临黄河,南倚崤山、小秦岭,属黄土丘陵山地。有山地、黄土和河谷平原等三大地貌类型,大体是“七山二原一分川”。总面积四百五十一万亩,共十五个公社、一个镇,五十九万人。为了给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从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三年,我县用五年多的时间开展了农业区划工作。整个工作分为两段:第一段,为适应农业调整的急需,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一年五月搞了粗线条农业区划。第二段,一九八一年九月至一九八三年底,又从全面清查资源入手,开展了细线条农业区划工作。与此同时,狠抓了区划成果应用。从而使我县区划工作不断深入,农业生产沿着科学轨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全国农业区划会议以后,我国的农业区划工作转向以县级农业区划为重点。三年来,全国县级农业区划进展很快,约有70%的县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近30%的县完成了阶段性农业区划任务。这对改善领导、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已经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但县级区划还很不够完善,有大量的理论问题、方法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进一步地去研究、去解决。现对县级农业区划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我县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是在1978年冬开始的。在省、市区划领导部门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等科研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完成了土地资源详查和水资源、农业气候资源、以及主要生物资源的普查,于1981年9月写出了《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和15个专题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6.
大邑县是开展农业区划最早的县之一。1978年至1980年完成粗线条综合农业区划和7个部门区划,绘制了农业区划图册一套。通过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初步弄清了全县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农业地域的分异规律,提出了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的方案,划分了农业区,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成果作为规划的基本依据,搞好区域性资源规划,加速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区划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县于1984年完成县级农业资源调查和综合农业区划任务,随即着手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现就编制和实施“新洲县涨渡湖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搞农业区划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坚持边调查边区划、边生产边应用,才能逐步理解农业区划的重要性,主动抓好农业区划工作。 我县农业区划工作是从一九七九年开始的。在省、地区划办领导下,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经过努力,查清了全县自然资源的底数,找到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障碍因素,为今后按自然规律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靠。特别是在成果应用上,我们坚持边区划边应用的原则,从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开展成果应用,注意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业资源与区划工作的现实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资源研究与农业区划工作是于1979年开始提出的。当时人们对农业资源应怎样合理开发利用,不同资源间的相互联系认识还不是太深刻,因此,有必要强调农业资源研究的重要性,特别是把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当作一个系统来研究。同时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必须因地制宜。这就提出了农业区划。各级领导与科技界看到了农业资源与区划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得到了他们的高度重视,从而在全国轰轰烈烈地搞了起来。现在来看,这项工作至今仍然是很重要的。当然没有必要像当时那样全国普遍开展,但是这个工作确实值得深入下去,针对一些特定的任务和特定的区域,有目的地开展农业资源研究和农业区划工作还是很需要的。比如,当前就可以紧密围绕以下两项任务开展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一年十月至一九八二年年底,我县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近两年来,我们应用区划成果,把调整早、晚稻品种布局作为发展水稻生产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出现了全县粮食两季高产、全年丰收、持续增产的新局面。这一实践,提高了我们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自觉性。不断克服了过去指挥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作,又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措施。自1979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由点到面,由粗到细,分期分批地开展了以县级为重点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五年来,先后开展各种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1451项,已完成1294项,占全部开展项目的90%,大多数县的区划工作于今年底可基本告一段落。目前,县级区划工作已转入全面实施应用区划成果阶段,区划工作向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由国家计委召开的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主任会议昨天(四日)在北京闭幕。会议强调,各地农业区划工作要同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起来,使农业区划工作真正由一次性科研工作转变为领导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 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在讲话中指出: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是各级领导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要搞农业现代化,没有科学的基础不行。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全国农业区划会议以来,县级农业区划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直至目前,全国约有86%的县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经过四年来的实践,已有47%的县提交了农业区划成果报告。  相似文献   

14.
我县位于吕梁山南端,总面积二百六十六万余亩。境内有两条河川,十个垣面和大大小小数百条沟道,属于黄土残垣沟壑区。全县包括十一个人民公社和一个国营林场,共一百零九个生产大队,五百七十三个核算单位,七万一千多农业人口,两万一千个劳力。我县的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工作是从一九七九年八月开始的,在省、地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历时一年多,于八○年十一月结束。农业区划,查清了我县的农业资源,找到了我县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的主要症结,提出了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制定了调整结构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前言     
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是全国科技大会确定的108项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的第一项。自一九七九年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会议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分期分批地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动员了约四十万人参加,形成了三万多份成果报告和四万多幅图件。  相似文献   

16.
我县农业区划明显分粗细两个阶段。自一九八一年九月起,全面开展了细线条的农业区划,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要求:细条农业区划在粗线条的基础上,要有新的起点、新的发展、新的突破、新的经验。 为了落实这些批示,我们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全面深入细致的进行农业资源调查;引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实现综合农业区划方法论的新突破,狠抓区划成果的实施应用,农业现代化建设出现了令人可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海城县是辽宁省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的试点县。1979年11月至1980年7月完成了阶段性调查任务,1980年7月至1982年12月为成果应用和检验阶段。1983年12月在省委主持下,通过技术鉴定,曾获辽宁省重大成果二等奖。 海城县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试点,由省农业区划研究所,海城县农业区划试点工作队主持,有中国科学院和省级有关科研单位、院校等18个单位参加,共完成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研究报告13份,专题调查报告60份,编绘成果图33幅  相似文献   

18.
高州县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全县人口114万。土地面积491万亩,其中山地丘陵377万亩,耕地68万亩,是个人多地少的山区穷县。 我县农业区划工作是1980年9月开始的。1982年完成了资源调查和区划报告编写的阶段性工作。通过农业区划,初步摸清了全县农业资源,同时,也作出了比较全面和科学的评价,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开发高州农业的方向、措施及分区指导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阜南县位于皖北平原南缘,淮河中游北岸,面积1842平方公里,109万多人,158万亩耕地。土质瘠薄,沿淮是蓄行洪区,历来多灾低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近年来,我县开展了粗线条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县委、县政府重视了农业区划成果的应用,站在战略的高度,抓住几个牵动全局的关键问题,大力组织实施,使区划成果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是农业的基础工作,农业区划从无到比优秀成果为领导内,为部门所应用。之所以能获得较大成绩,主要是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农业区划队伍人员努力奋斗。农业发展到农业区划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了区划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