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陈树冬 《经济师》2011,(5):101-102,104
受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国际经济政治不稳定因素以及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随之形成的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从困难群体的界定、类型、成因、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指出,政府、高校、社会及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竞争力,努力为他们的顺利就业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方面就业岗位的增加远远低于求职人数的增长,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素质要求,存在着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当前我国就业领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职工三个人群.本文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为例,就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加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提出建议,以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的特殊经济形势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往更加趋紧的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客观和主观等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因此,应加大政府、高校、毕业生等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力度,引导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4.
英国的国情与我国不同,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机制也有别于我国,但是其在这方面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之处。本文通过对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考察学习,分析了其毕业生就业管理机制的主要特点,并从明确职责定位、完善评价标准与方式、调整指导服务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谈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秀珍 《经济师》2005,(11):101-10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当前我国的一大热点难点问题,产生这一问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有用人单位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方面的原因。要解决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高校要改革教育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同时政府部门也应采取切实措施帮助解决问题,以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个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着高校只顾按计划招生,不管学生能否就业;大学毕业必然是精英;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带来人才过剩;学历高等于就业能力强等误区。要澄清这些误区,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社会观念应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应做好自我职业规划,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7.
首先,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失业、人身或财产损失、合法权益受损、就业歧视、实际收入低于预期等风险;接着,作者认为毕业生风险意识淡薄,市场微观主体行为失范,市场功能不完善,制度缺失、监管缺位,高等教育反市场因素的存在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应通过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维权意识和能力,完善就业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力度,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市场功能,加强信用信息体系建设等方式构建全方位的就业风险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在新形势下这对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和制约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提出了高校在专业设置、综合素质、实习实践、创新能力、就业体系和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其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复杂的就业心理,这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首先,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源;其次,以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对高校毕业生出现的焦虑心理、悲观心理、固执心理和畏难心理等心理问题进行描述;最后,提出可通过自身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调节、高校有效的就业指导,以及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等策略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方面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君  李宇遐 《经济师》2007,(6):120-121
剖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深入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集中围绕解决毕业就业问题的多元主体构建及加强其功能塑造、人才市场的培育、就业氛围的营造、用人单位转变人才观念和走出招聘歧视误区等方面,寻找出路与对策,旨在着力构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赵强 《经济研究导刊》2012,(35):258-259
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就业难且对口就业更难、专业认知度低、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等就业障碍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模式以及毕业生就业的外部职业环境还远没有形成,这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职业化缺口很大。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就业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适应性与就业保障之间的关系模型,以上海为例,分析上海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适应性的提高途径进行研究,提出了调整高校招生规模和结构,完善高校培养内容和方式,转变毕业生就业理念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服务与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利 《铜陵学院学报》2011,10(3):116-118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作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群体则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并从政府、高校、毕业生本身及用人单位四个层面提出了解决其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现有的指导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时所形成的,属于一种临时的突击型的模式,只是针对毕业生,形式单一,内容比较简单,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并未给大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帮助,指导效果不明显。因此,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开展就业指导是时代的需要,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高校急需构建有效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就业指导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5.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存在若干抑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因素,使城乡对高校毕业生巨大的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因此,调整产业结构、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提高城乡就业水平是破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年年都是所谓"史上最难就业季".一方面,就业形势整体严峻;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准备方面也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在就业难的整体形势下,相对公办高校毕业生而言,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更显不足.个中原因,不仅有学生因素和家庭因素,更涉及到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个方面讨论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政府部门应规范人才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支持;高校应适应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用人单位需树立科学的用人标准;毕业生要改变就业观念,并全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毕业生和家长很着急,政府很重视,高校很用心,媒体很关注.高校毕业生现阶段大量失业,对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江苏地区属于中国经济较发地区,为什么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平稳增长呢?其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扭曲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失衡;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堵塞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用人需求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劳动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机制创新应当充分考虑六个方面的“十二化”,即就业模式的社会化、市场化;就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学科专业建设的品牌化、特色化;就业服务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就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参与就业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  相似文献   

20.
作为推动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桥头堡,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的建设有着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促进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大学毕业生成规模反向流动至农村的重要时代价值,应得到地方政府、高校和村级组织的高度重视。通过对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类型、特征和主要任务的理论分析,立足实践提出了基本建设路径,即通过搭建运行平台、设立农村创业服务中心等专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联合社会各界定期开展项目招标、构建经费政策扶持体系、有效控制风险等途径保障大学生农村创业基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