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企业社会责任的均衡模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探求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的平衡机制,以期在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基础上,企业能有效履行其社会责任。本研究尝试构建现实可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一方面.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一种可操作性的平台.避免泛泛而谈的道德判断对企业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影响企业的整体目标;另一方面.为督促试图逃避社会责任的企业履行其应当承担的责任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依据。并结合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现状.指出社会责任模型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展望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基于消费者选择的分析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消费者选择的分析框架。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消费者补贴政策对企业策略的影响及其社会经济效果。研究发现:在市场可有效分割的前提下,企业实行无差异市场策略更能规避经营风险;若无政策干涉.企业无论采取差异化市场策略或无差异市场策略,最终提供的社会责任总量相等: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不一定会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总体水平,若同时辅以消费者补贴政策,最终可以从经济、制度两方面动因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策略的主要变量是责任市场规模及消费者对责任产品的偏好强度,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教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显性化是影响消费者选择,促使企业改善社会责任绩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问题和企业声誉的概念界定问题进行了文献梳理,并结合已有文献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声誉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视角主要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声誉与企业社会责任并不完全等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声誉之间的关系不唯一,研究结果大多呈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益相关者与煤炭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不断深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当前不少企业对社会责任仍停留在表面认识上,一切以“利”字当头,企业不负责任事件屡屡发生。特别是近期发生的“三鹿婴儿奶粉”事件,再次暴露了社会责任的缺失,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唤起利益相关者的意识是获取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收益的必要条件,因此,开始实行社会责任项目的公司董事会与高管有必要深入理解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的关键问题,即沟通的内容、渠道,以及影响沟通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从本质上得到了"回归",获取经济利益,实现股东利益,以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企业发展迅速,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其间引发的社会问题,如三鹿奶粉事件、煤矿灾难、血汗工厂以及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7.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自20世纪初期在美国提出以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定义,其内涵和外延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国有成品油销售企业的性质、地位及利益相关者理论,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治国方略,提出了基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有成品油销售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模型,即成品油销售社会责任=企业核心责任+企业内部责任+企业外部责任。通过分类论证,进而把保障社会成品油的长期安全稳定供应作为核心责任,以确保社会总体经济目标的实现;把企业自身发展的经济利益和保障企业内部员工利益的实现作为内部责任,以确保内部和谐发展;把对与企业相关的成品油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作为外部责任,以实现与利益相关者的外部和谐发展。分类探讨现阶段国有成品油销售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及其实现途径,为国有成品油销售企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我们今天处处耳闻的企业社会责任,其实不过是计划体制下“好人好事”的企业级版本。我们需要倡导的企业责任,应该是一种“共容责任”,即企业作为社会利益相关者的一员,通过自己的商业经营而达成社会整体利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的各个相关者都向企业投入了一定专用性资源,各相关者应按投入资源的比例共享企业的收益,并共同享有企业的治理权。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就是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和与之相联系的企业治理权配置关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际上就是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恰当分配企业的治理权,进而确保企业建立合适的社会责任体系来对各相关者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向各相关者履行这些责任和义务的代价占整个企业收益分配的比例,应与各相关者向企业投入的专用性资源的价值比例基本一致。只有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分享了合适的企业治理权,才能确保企业对其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是企业永续经营难以回避的关键问题,但在学术界它们是被分开来研究的.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企业发展的综合思考。本文在批判性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三者作为企业价值运作机制的组成部分而具有的共同特征。本文基于整合视角而不是分离角度、基于动态视角而不是静态角度,将组织能力、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三者的整合模型和演化过程,对其协同演化的“最佳实践”作了相关拓展.并提出初步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两个维度出发,结合特定制度及相关因素,厘清企业社会责任的演进机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在相应条件具备时,围绕情境化、概念化、规范化以及定型化四个阶段循环演进,从而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态发展模式。明晰企业社会责任动态演进机制,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演生特质,为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路径参照。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结果表明,从当期看。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企业价值越低;但从长期看,根据关键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降低企业价值。同时,本文的研究也表明资产规模、负债比率、重污染行业因素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活动显著正相关;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的ST类公司、前一年的盈利能力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活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国外大石油企业对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都有不同的理念与实践。通过对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BP)、壳牌以及中石油、中石化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寻求我国石油企业与外国石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差异,为我国石油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借鉴,同时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是日本的CSR元年,日本大企业开始群体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之路。本文回顾了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进展,重点研究日本企业推进社会责任的动机、模式和特点,并对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提出意见和建议。与先行一步的日本相比,中国仍处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初级阶段,要建设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体系和基本制度,并着力抓好社会责任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融合社会资本理论,构建了转型经济中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组织竞争优势的理论框架,并运用151家中国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性,但与组织声誉正向相关,社会资本会明显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声誉效应。具体而言,等级制社会资本会显著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声誉的相关关系,而市场社会资本则限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组织声誉的贡献。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跨层次风险、资源依赖的动态性和整合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应用性的讨论,建议中国企业用基于社会资本的战略性社会责任超越慈善导向的社会责任,通过这种战略转型积聚组织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企业规模和实力的不断增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问题就一直备受商业理论界的关注。大量学者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内涵、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仍然有很多差强人意的地方,其中一些问题来自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本身,而另一些则来自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就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中的四个方面的研究困境与不足进行探讨,这四个问题分别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原因、评价与跨国环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通过归纳性分析,我们考察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概念范围,对来自12个省区市630位企业总经理(或企业所有者)进行开放式调查,我们收集了2811个关于CSR的事件描述。从得到的定性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9个维度,其中有3个在西方文献中是没有被提及的,同时还发现有2个在西方得到普遍认同的CSR维度没有在中国得到体现。我们通过对比中西方CSR维度,揭示了中国CSR的一些独特维度。结果表明,CSR在中国的形式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的形式,中国的CSR是与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