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揣摩一下存款人的心理,恐怕多是这样的:属正当来源的款项,会在存单上毫不犹豫地填上自己的真实姓名;而有点"说道"的(不一定都是不合法的"说道"),则喜欢在署名上、密码上作点文章。正当的存款人"作文章",无非是些隐私方面的考虑;而不正当的存款,显然是在逃避查处。看了这篇文章,正当存款人对储蓄实名制会举双手赞成,而那些非法捞钱者定会感到厄运当头。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高储蓄率问题已经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诸多影响。深入分析我国高储蓄率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探讨调整储蓄率降低的具体措施。有助于从宏观经济层面认识我国经济失衡的原因。正确处理投资、出口与消费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5.
政府和企业高储蓄率的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政府和企业储蓄率过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文章分析高储蓄率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段小明  赵昊阳 《价值工程》2007,26(8):143-145
长期以来,我国的居民储蓄率水平一直居高不下。居民的高额储蓄无疑是把双刃剑,对经济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分析了居民高储蓄现象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居民的储蓄倾向偏高是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对我国城镇、农村居民及按收入等级分组的城镇居民储蓄倾向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对降低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储蓄倾向提出了可行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赵宁 《企业研究》2000,(2):49-49
应该说,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征收“利息税”具有分流储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等调控政策的效果。 由于我国自1996年5月起至今连续七次降息之后,百姓的存款并未明显地流向消费市场,一方面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如今已迅速增至6万亿元;另方面国内的消费市场却十分疲软、物价连续20多个月走低,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量积压和效益严重滑坡,下岗工人日渐增多,经济增长速度下滑,99年下半年起的经济形势的确十分严峻。为了确保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目标,国家只有通过进一步采取发行“国债”、“加薪”、…  相似文献   

9.
10.
郑艳丽 《数据》2003,(7):31-32
居民储蓄既是一种潜在的购买力,又是一种重要的投资基金。据统计,2003年5月末北京市居民储蓄达到4800多亿元。从规模看: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居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速度;从结构看,呈现城乡存款数量不均衡,不同阶层间存款数量不均衡,储蓄存款趋于活跃的特点;从趋势看,居民储蓄意愿不断增强,储蓄动机所涉及到的制度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加之强大的储蓄潜力作为支撑,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北京市居民储蓄仍会保持一种高速增长的态势。居民储蓄的现状从规模看:2003年5月末居民储蓄达到4813.4亿元,同比增长23.5%。从1978年至2002年末,…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企业存款工作摆到和抓储蓄存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企业存款任务作为指令性指标进行考核。当前考核的办法大致有三种:一是以年末时点余额和考核计划比较;二是以月平均余额和上年末余额比较;三是以月平均余额和上年度平均余额比较。考核确实调动了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但从实际工作结果看,考核企业存款弊多利少。  相似文献   

12.
13.
星居     
关之琳一掷千万京城购别墅;林志玲5500万台币购豪宅;咏琪伊健分手新内情:榨干储蓄后逼买豪宅;刘嘉玲苏州购3万元/平方米豪宅。  相似文献   

14.
古风 《英才》2004,(8):96-96
邱永汉,不仅是跨越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投资评论作家,还从事地产、百货等实业的投资。他被日本民众誉为“股票神仙”和“赚钱之神”,每年被邀请在世界各地进行上百场演讲,教民众如何用现阶段资金创造财富。  相似文献   

15.
张雷  王义华 《企业经济》2007,(8):122-124
自改革开放以来,居民高储蓄一直都是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国家虽然出台了许多措施,但仍不见成效。高储蓄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客观上的效率损失。本文主要利用1989—2004年的相关数据,通过计量建模的方法,对我国的居民储蓄函数进行估计,并通过之后的一系列检验,如自相关、异方差、多重共线性等,对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得出了居民储蓄与国民收入和名义利率间的函数关系表达式。  相似文献   

16.
汤敏 《经济界》2006,(6):13-15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十分突出。从1998年以来国家政策就一直在推动消费的增长,但成效不大。我们可能需要另辟蹊径,从储蓄的角度看问题,减少企业和政府储蓄,才能真正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7.
一、阻碍我国金融机构效率提高的原因 自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国内储蓄总额迅速上升,到2006年储蓄总额已达335459亿元,但是高储蓄并未转化为高投资,投资增长远低于储蓄增长。不但如此,1994年以来,我国大部分时期都出现投资不足.并且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这说明我国金融机构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18.
如今,人民币存款利率是历史上较低的时期,加上扣除利息税,1万元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实际收益只有100多元。许多人因此便产生了“不差这几个小钱”的心理,而随意将工资收入等积蓄放在活期存折和银行卡上,特别是一些“理财懒人”,随意储蓄现象更是非常普遍。其实,尽管储蓄利率较低,但时间长了,积蓄的金额大了,这种损失就会越来越明显。比如,对于长期不用的存款,3年定期的年利率为3.24%,是活期储蓄的4.5倍,存款的实际收益相差很大。目前许多银行开通了定活“自动转存”业务,可以委托银行待活期存款达到某一个数额后,自动转存为定期存款,省却去银行转存的麻烦,  相似文献   

19.
1992~2010年间,中国总储蓄率比美国高出30几个百分点。其原因是由于国企尤其是大型央企收入大幅增加但很少上交红利,同时民营企业缺乏融资渠道,只好依赖自我储蓄。同期我国政府储蓄率的上升是由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一直高于GDP增速,而政府的公共支出偏低;而美国的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下降主要源自美国近年来的财富增加,信用的泛滥及日趋完善的社会保障。针对当前中国储蓄率过高的说法,本文认为不可简单套用国际比较,不仅要考虑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还要看中美两国人均储蓄额和人均投资额。当前我国储蓄率有其内在规律,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不宜认为过高。  相似文献   

20.
消费和储蓄是经济学研究中一个始终被关注的课题。已有众多学者研究过它。本文着重探讨经济稳定增长条件下这一问题的性质及特点。本文的探讨由微观开始,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导出宏观结论。 一、生命周期假说 对于个人消费与储蓄的决策,我们采纳莫狄格兰尼首倡的生命周期假说。这一假说已被当代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下面是这一假说的简要描述。 设某个典型的消费者有一个在其有生之年的任何时刻都适用的瞬时消费效用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