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经济地理学提供的从微观个体推演宏观区位的理论方法基础上,建立厂商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三种效应影响下的,以城市劳动力实际工资率衡量的城市最优规模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三种效应分别进行单一效应的模拟比较静态分析和三种效应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在城市的实际工资率与城市最优规模存在着倒U型的稳定关系,也即理论上存在着使得劳动力获得最高工资率的城市最优规模;三种效应对城市最优规模的影响不同,发展城市最优规模需要综合考虑三种效应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有关产业集聚的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从模块化的角度重新解释产业集聚现象;并据此探究集聚效应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的区位选择对城市规模的影响;研究表明,模块化条件下的产业集聚效应对城市规模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坚持新经济地理学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思想:生产要素成本与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会削弱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消费品的替代弹性与工业品支出份额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虽然人们预期的变化对经济活动存在影响,但不足以逆转区域的内生均衡。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企业有能力支付更高的生产要素成本,从而土地成本与产业集聚成正向变动的关系。需求环境与供给环境的改善对于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新经济地理学提供的从微观个体推演宏观区位的理论方法基础上,建立厂商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三种效应影响下的,以城市劳动力实际工资率衡量的城市最优规模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三种效应分别进行单一效应的模拟比较静态分析和三种效应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在城市的实际工资率与城市最优规模存在着倒U型的稳定关系,也即理论上存在着使得劳动力获得最高工资率的城市最优规模;三种效应对城市最优规模的影响不同,发展城市最优规模需要综合考虑三种效应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承涵 《商》2014,(38):56-56
本文使用广东省2000-2012年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矩估计法估算最优城市规模值,实证分析的结论是:广东省城市规模偏小,结论支持培育更多大城市的观点,产生更大城市净集聚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6.
关于城市最佳规模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相关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与评析,并利用中国1990-2006年间数据对我国是否存在最优城市规模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中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对于多数指标和年份,中国不存在统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对于部分存在最优城市规模的年份和指标,最优规模是一个变量.  相似文献   

7.
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集聚,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2016-2020年安徽省16个地市面板数据,对16个城市的产业集聚,城市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门限回归。通过回归分析表明:城市规模较大的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城市规模较小的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以快速城市化为关键特征的过渡阶段。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发展是21世纪的重大事件之一,长期以来,对消费端和投资端均带来了强烈的需求,这也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同时,快速城市化还带来了诸如资源限制等问题,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迫使我们反思旧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当前城市化发展的新方向。城市增长边界理论和城市最佳规模理论是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通过对有关城市经济学理论的阐述,实证分析了目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状况,并分析了城市最佳规模理论对城市发展规划的影响,结合城市增长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提出了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理论是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维纳布尔斯等学者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所创立的D-S模型基础上不断扩展而逐步形成的.其不完全竞争假设对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可以深化我们对空间集聚问题的理解和把握.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集聚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该理论已在世界贸易格局、城市形成、产业集聚等经济问题研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际应用,为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论、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型区域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步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本文对产业集聚现象及集聚水平进行研究,进而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型区域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步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本文对产业集聚现象及集聚水平进行研究,进而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克鲁格曼中心一外围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东南沿海产业集聚和转移的实际,建立了一个包含地租和运输成本的空间经济模型。同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实证,证明土地及劳动力价格是影响产业集聚和迁移的重要因素,物流和交通条件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则是双向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江苏省机电产业20022011年的数据研究了产业集聚对三资企业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苏省机电产业存在着明显的集聚倾向,且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从长期来看,机电产业集聚是三资企业规模的格兰杰原因,产业集聚对于三资企业规模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力;从短期来看,这种效果则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从产业集聚概念出发,通过对集聚经济的分析,研究在集聚经济约束下,基于区域城市体系发展利益的最大化,产业在区域各城市的定位问题。以求实现区域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聚发展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独特方式,目前产业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也由来已久,产业为什么会集聚、选择在那里集聚以及如何集聚,历来都是学者们想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诸如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递增收益理论都对产业集聚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但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区域现象,离不开空间因素对它的影响,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史晓辰 《中国市场》2009,(44):80-82
本文针对当前FDI在我国分布不均的情况,力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新经济地理学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本文采用锡尔系数方法分析了FDI在我国八大经济区间的分布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FDI区域动态演变特征及FDI来源国的集聚特征,最后本文结合新经济地理学有关理论对FDI在我国集聚状态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7.
沈滨  宋鹏程 《商业时代》2012,(33):130-131
近年来一些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与此伴随的是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为框架,详细分析了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内在关系、产业转移的区域因素和产业分梯次转移的产业因素。指出了一个产业的生产效率、交易成本、规模报酬率和市场规模在产业分梯次转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卞雅莉 《商业时代》2012,(31):23-24
本文构建定量研究城市规模与创新能力关系的两阶段理论模型,选择1990-2009年京津沪三市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检验结果支持城市规模的增加会带来更多的科技人员集聚的论点,但城市规模对创新能力的边际报酬递增影响未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19.
江心英  吴小冬 《江苏商论》2014,(3):40-45,65
江苏省纺织产业主要以集群形式发展,且其出口规模增长迅速。本文首先综述前人对两者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接着,利用2000-2011年相关统计数据,计算江苏省纺织产业的区位熵,实证分析了江苏省纺织产业的集聚程度现象与其出口贸易之间的内在关系。计量结果表明,江苏省纺织产业的产业集聚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产业集聚度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增长。最后对江苏省纺织产业集群与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锦 《消费导刊》2011,(12):27-27
一、国外研究综述 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ber)在1909年《工业区位论》中第一个明确提出集聚和集聚效应这个概念。指出集聚与分散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两种相互对立和转化的倾向,集聚是指某一地点集中产业而带来的成本降低或节约。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成本决定论”。即通过交通、劳动力和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布点的理想区位,探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工业区位移动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