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雅琴 《中国市场》2010,(39):154-156
目前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尚不承认精神损害赔偿,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就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刑事案件被害人权利的全面保护已成为世界法律发展潮流,在刑事审判领域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把精神损害纳入损害赔偿的内容之中。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刑事侵权案件中的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规定却付之阙如,既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权利,也不利于惩罚犯罪分子,更与世界人权保护的发展趋势相悖。建立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完善对刑事侵权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法律保护,最大程度地维护被害人的权利,是世界人权保护的潮流所向。  相似文献   

3.
孙彪 《消费导刊》2009,(4):153-154
本文从医疗事故及医疗事故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概念出发,分析我国医疗事故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现状及不足,为完善我国医疗事故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存柱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8):222-224
传统的诉讼观念认为,精神损害赔偿不适用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然而,随着法制观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要求刑事侵权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呼声愈来愈高。从我国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现状及其成因、确立的必要性、应明确的几个问题及立法建议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期引起法学界的高度重视,对立法加以改进,完善我国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5.
汤卫松 《商场现代化》2007,(15):293-294
国家侵权引起的精神损害金钱赔偿制度长期以来是法学界争议的话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加强,国家侵权引起的精神损害金钱赔偿制度的缺位已经严重阻碍了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国家赔偿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开始讨论,从价值取向上提出了在我国建构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了我国建立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商》2015,(30)
目前,在我国立法上,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侵权领域,但在违约责任中是否适用并未有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做法也不尽相同。本文将阐述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深度剖析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并通过具体的思路来构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传统的民事法律中,对侵权损害所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予以了先关规定,而由违约所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能否得到民事法律的保护却仍然存在空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种新型合同的出现使违约造成的精神损害屡见不鲜,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在实践中有非常迫切的需要。该文通过对精神损害赔偿进行定义,对我国现行法律中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现状进行分析,引出了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同时也对建立完善该制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传统民法中认为,精神损害赔偿只能适用于侵权案件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的财产权和人身权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精神利益财产化的趋势,人们愈来愈注重对个体价值和尊严的追求。合同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经常性载体,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精神利益,尽管我国民法理论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至今未形成共识,但司法实践中个案的突破有力推动了我国民法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确认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神损害赔偿制度萌芽于罗马法时期。法人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首先应认识精神损害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从而区分了解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再界定民事主体的人格,作为民事主体之一法人的精神损害产生是基于法人的人格,从而得出法人也应该存在精神损害和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分析我国关于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探索,得出赋予法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根据《民法通则》第120条所得出的最合理也是第一顺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乔国和  陈元舵 《商业科技》2010,(36):131-133
神损害赔偿制度萌芽于罗马法时期。法人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首先应认识精神损害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从而区分了解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再界定民事主体的人格,作为民事主体之一法人的精神损害产生是基于法人的人格,从而得出法人也应该存在精神损害和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分析我国关于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探索,得出赋予法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根据《民法通则》第120条所得出的最合理也是第一顺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张金诏  郭逢兵 《商》2013,(12):197-198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身权立法的不断完善,作为保障人身权方式之一的精神损害赔偿则显得尤为重要。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法律中已被承认和确立,但其适用主体存在诸多争议。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法人不能成为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主体。胎儿可附条件的成为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主体。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定统一的法律,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基本上是散见于我国的各种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中。《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成为我国正式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  相似文献   

13.
旅游合同有其特殊性,关于旅游合同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目前存在很大争议。文章通过司法案例分析我国旅游合同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方面存在的法律问题,借鉴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提出建立我国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供有关专家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论侵权责任法与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即将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但法律并未具体规定什么是"严重精神损害"的条件,这无疑给司法实践带来一定困难;另外刑事、行政法律法规中有关精神损害赔偿内容与侵权责任法如何保持一致,这些问题尚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保证法律适用的公平和公正。  相似文献   

15.
戴静娇 《现代商业》2008,19(8):278-280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如何完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笔者通过研读大量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相关资料,提出应在归责原则、适用范围以及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等三方面对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商》2015,(51)
对死者近亲属进行精神损害赔偿在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都得到了肯定,但是我国立法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对于受害人的近亲属赔偿太过谨慎而显得严苛,本文旨在对相关法律的适用的做出粗浅的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商》2015,(9)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作为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国民自身利益维护意识加强的产物。伴随着2012年国家赔偿法的修订,精神损害赔偿再一次受到重视,仅原则性的若干规定使得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司法实践存在很多问题,亟需完善。  相似文献   

18.
周德洋 《商》2014,(16):154-154
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指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和民主文明程度的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维护自身人身权利的意识不断增强,司法实践中受害人诉求精神损害赔偿以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件日益增多。但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已经很难满足实践需要,严重影响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因此结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从民法基本理论出发,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张科 《商场现代化》2008,(14):275-276
产品责任作为一个出现于工业时代的法律问题,已经在各国法律体系中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法律领域。通过对美国、欧洲及亚洲国家和地区产品责任法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比较考察,可以发现,发达国家普遍采取较倾向于产品责任受害人及其亲属的,相对完备的损害赔偿制度设计,普遍认可缺陷产品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和不同程度的惩罚性赔偿,就我国而言,现行产品质量管理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于产品责任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保护都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应尽快制定专门的《产品责任法》,采取限幅数额的办法,明确产品责任精神损害赔偿的大体数额,以切实保护产品责任受害人的人身、财产及精神权利。  相似文献   

20.
国家赔偿制度作为我国公权力侵犯私权利的主要救济途径来说,其对于社会的发展、国家法律制度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存在发展不充分、制度不明确、救济不积极、责任不确定的问题。为了保障公民权利的救济、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公平、合理建设。我们应当明确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救济规则。明确救济抚慰金的数额,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最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