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装备制造业连续多年获得高速发展,总量和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我国装备制造业从总体上讲,依然是大而不够强。这些年的高速发展,其主要动力,一是来自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二是来自出口的快速增长。进人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下,增长速度开始减缓,  相似文献   

2.
装备制造业是一国制造能力和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事关我国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东部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以揭示其区域效率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在剥离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东部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发生显著性变化;社会投入水平、政府支持力度、对外开放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对装备制造业投入有显著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区域内纯技术效率差异较小,规模效率差异较大;规模效率较低是制约我国东部沿海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瓶颈。提出坚持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核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了加强科技立法、制定技术政策和规划引导,发展中场产业,转变技术创新模式,引发企业家技术创新激情等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我国要保持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最重要的是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在这一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面临着这一机遇和挑战,肩负着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做出贡献的责任。从1999年年底开始,国机集团在开展大量调研工作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的优劣及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今后5—10年的发展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力求在10…  相似文献   

5.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产业聚集是提高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了产业集聚的衡量指标体系,并依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集聚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指出了聚集地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十六大”为我们指出了振兴装备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下面从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过程来分析重大技术装备对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及其发展前景与现状。 制造业就是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以及零部件装配工业的总称,其任务就是以现代化的成套设备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为国家安全的现代化提供装备。最终实现工业化和  相似文献   

7.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我国装备制造业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为加快装备制造业的振兴,现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8.
石油装备制造业是中国天然气集团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自十一五规划以来迅速发展,但是由于这一行业具有着多工种、多工序且连续作业的特点,致使其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风险隐患,因此,如何在推进石油装备制造业稳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其风险的有效管理亟待解决.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石油装备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风险,其次在结合行业风险管理原则与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提出风险管理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过去十年,我国油气装备制造业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产业集中度低、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开发能力不强、体制机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今后几年,我国油气装备制造业将面临市场需求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将成常态、行业内的竞争不断加剧、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等挑战.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油气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的油气装备制造企业应加快转变发展理念,把发展的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到提质提效上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品结构、突出创新驱动、加强市场开发、推动产业信息融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多种途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基本实现工业化。装备制造业担负着为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重任,其本身的发展既是工业化过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目标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力发展和提升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目标的内在要求。辽宁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科研和生产基地之一,装备制造业也是辽宁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无论是着眼于辽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是立足于中国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在跨入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奋斗的重要时期,辽宁都责无旁贷地应把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制造业知识特性、规模、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知识要素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模型,并根据模型建立起评价制造业知识特性的指标体系,进而分析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建立起知识与产业规模,知识与产业经济效益的分类准则,并以此标准对29个制造业进行了分类,揭示了产业知识水平对产业发展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现状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本文在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产业链理论及产业结构理论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并针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链提升策略,这对有效制定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振兴策略及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建立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分析与阐释了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探讨了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创新基础、科技投入、环境支撑、产出效益、持续创新等方面建立了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常丽 《工业技术经济》2009,28(10):99-103
通过对产业现状分析及竞争力绩效综合测评表明,沈阳装备制造业区位熵系数很高,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主要经济指标的市场集中度呈上升趋势,产业竞争优势由装备能力转向市场经营能力,在国内具有较强的规模竞争力,但缺乏效率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辽宁工业振兴的关键,科学地对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是区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阐述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对辽宁装备制造业水平与其他省市进行比较评价,提出提升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研究和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缋效的影响因素,对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从企业创新能力、产品市场环境、中介机构、政府政策4个方面分析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绩效的影响,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后提出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绩效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胡迟 《董事会》2011,(11):86-87
卓越公司衰落往往由于扩张太快、战线过长——不是死于没有机遇,而是死于机遇太多;不是“饿死”,而是“撑死”。“十二五”时期,中国制造业应当在前期高速成长的基础上,着手建立更可持续和稳健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8.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又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今年1-6月份,虽然受“非典”疫情影响,但国民经济总产值仍达到了8.2%的增长率,而机械工业在去年高速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关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总结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总体要求,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并明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历史任务。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强大是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最显著特征和标志。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从历史上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是在人口众多、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一系列特殊国情下开始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刚刚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江泽民同志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