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9 毫秒
1.
论股份资本的二重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股份资本把个别资本直接联合起来取得了一种社会集合的形式,使之区别于独立存在的单个私人资本,从而具有了社会资本的形式。社会资本是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股份资本包容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社会资本属性和特征上。因此,马克思才把股份资本称之为社会资本,把股份公司称之为社会企业。这样,法律上一物一主的原则在形式上并没有被破坏,但是,股份资本形式正是绝妙地利用了这个原则,即成了实际上的一物二主的经济关系。在保留私人资本所有权的同时,却分解出一种公司法人所有的社会财产,资本有了二重形式,资本所有权有了二重主体,资本产权结构也变成了二重结构。正因为如此,股份资本一方面扬弃了私人资本,另一方面又保留了私人资本所有权,两种财产权力关系同置于一种资本形态之中相行不悖。因此,马克思认为,股份资本作为社会资本,是资本的“最适当的形式”,是包容和推动生产力社会化发展的适当资本形式。  相似文献   

2.
贾后明  伍铁林 《生产力研究》2006,2(10):217-218,238
在马克思理论中,“资本”一词的含义十分明确,是指用于获得剩余价值的价值。不论股份来源如何分散和主体如何多样,股份制是资本的一种组织形成,股份制的性质由资本的性质来决定。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股份制理论是研究我国股份制实践的思想基础,本文拟对马克思股份制理论的释义、学习方法入手,着重探讨国有企业股份制实践思路与对策。马克思股份制理论的释义探析按照马克思《资本论》从本质到现象的叙述逻辑,股份资本是一般资本具体化行程中生息资本与信用的产物,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着重论述股  相似文献   

4.
曹振声 《经济师》1993,(9):34-34,27
<正>股份投资,是指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对预期带来收益的资本权的购买行为。简单地说,就是使用资本以获得预期收益,即“按资分配”的一种方式、股份投资与股份制有着密切的联系,股份投资的内容就是股份制企业,从事主产和流通的各类股份制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来吸收投资者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性活动。股份投资的基本功能是将社会闲散  相似文献   

5.
人们一谈到融资渠道就想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谈到直接融资人们自然想到证券市场,现有资本市场的政策规定和措施都是据此范围来制定的。其实,这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我们忽视了资本市场的另一片天地。我们的资本市场一直是一条腿在走路,一路辛苦不说,更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存在结构性残缺。 作者去年有幸花一个月时间,对美国的资本市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很受启发。在美国,资本市场分为公开资本市场(Publlc Capital Market)和私人资本市场(Private Capital Market)。公开资本市场是指公开筹集资本并上市交易股份的资本市场,即证券市场:私人资本市场是指私下筹集资本并且不上市交易股份的资本市场。从1991年  相似文献   

6.
股份制改革的依据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集中,是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且日益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集中。股份制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扬弃,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极大为作用。马克思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益,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究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相似文献   

7.
资本是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核心范畴。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在当代信用经济、股份经济和信息经济发展中,资本的内涵和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从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从实体  相似文献   

8.
股份制作为产权组织和资金流动形式,有着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我国近些年来对国有企业进行的股份制改革,就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一种有意探索。下文将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问题发表个人见解。一、关于股份制的社会性质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常常把股份经济同资本主义划等号。担心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会被认为是搞资本主义。事实上从股份经济的历史起源,我们即可看到,股份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而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股份经济并无阶级性,它是一个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经济范畴。哪里有商品生产,哪里就有经营风险和对资本不…  相似文献   

9.
王辅民 《经济学家》1991,(4):110-112
关于《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形成史上的地位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作者认为,把“资本一般”作单个资本理解,“社会资本”作许多资本理解,是对马克思有关论述的严重误解,并导致了对整个马克再生产理论及其应用范围的误解,决不能根据某些认述认为马克民在《手稿》中还是完全接受了斯密教条,仍然停滞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认识水平上,实际上,在《手稿》中已形成了马克思对以后最终突破斯密教条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因素,但是,从《手稿》中尚不能得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已处于形成时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两权”分离的理论与实践牛德生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发展,不仅所有权与经营权可能分开,就是所有权自身也会出现分离。关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马克思在分析股份制度时指出,股份公司的出现,一些资本所有者把他们的资本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研究企业制度理论的独特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有一种偏见,认为马克思没有企业制度理论,其实马克思不仅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制度理论,而且科学地阐述了企业制度的演进规律,马克思研究企业制度从本质出发,联系生产力变化对制度变化的影响,研究了独资企业,合作制企业和股份公司等形式,视角独特,论述深刻,马克思将合作制同股份公司作为并存的企业制度来研究,并且认为,合作制是对旧企业制度的“积极的扬弃”,而股份制是“消极的扬弃”,这是需要重新审视的一个观点。  相似文献   

12.
传统理论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理解仅局限于《资本论》,结合马克思早期的经济学著作中对货币及资本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社会劳动”概念是“价值”的核心;货币首先是“社会劳动的代表”,然后才是价值的表现;货币必然要转换为资本;资本追求增殖和无休止的流通、运动的属性,才会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普遍的、频繁的交换关系,这才是马克思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劳动交换关系”;也只有这种经常的、有规律的交换行为所实现的价格水平和运动趋势,才会是、同时也必然是作为价格基础的价值。“价值”不是实际的、真实的活劳动,只是对社会分工、劳动交换关系和市场运动结果及趋势的一种说明,它是马克思创立的一种认识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它表达了马克思对平等的劳动关系的向往,对劳动的尊重和在终极意义上的认可。  相似文献   

13.
改善民营经济投资增长的体制政策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开始实施“十五”计划《纲要》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际,有必要把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纳入产业政策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视野之内,为多种经济成分创造一个公平,公开、有序竞争的投资政策和体制环境,这里所讲的“民营经济”或“民营资本”是相对于国有经济或国有资本而言,并非专指私有经济或私人资本,还包括属于公有制的各种形式的集体经济或集体资本,以及用股份制等方式组织起来的民间资本。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将社会内部分工与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明确区分开来,并对后者予以了特别的关注.通过对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这一资本主义分工“典型形式”的剖析,可以看到:分工既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劳动重负的减除和人的自由解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同时,又造成了人的片面化、畸形化,使之沦为“资本的附属物”,丧失了全面发展的可能.分工所呈现的这种“悖论性”特征,折射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冲突,其根源在于作为权力关系的资本本身及其内在逻辑的作用.在此意义上,所谓的“消灭分工”,实际上就是消灭凌驾于分工之上的资本和资本逻辑,而不是消灭分工本身,而资本逻辑的扬弃之路也是困扰人们的现代性问题的扬弃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企业主阶层在创造价值、追逐利润的同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运行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自觉规范私人资本的运行方式,严格限定私人资本的运行界限,使资本运行控制在合法经营和合理利润的范围内,避免在私营企业内部出现劳动“异化”、“外化”现象,同时加强财富道德自律,树立正确的财富道德观。  相似文献   

16.
股份制是一种利用股份公司的形式筹集社会闲散资本(或资金),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的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制度,股份公司是现代股份制的核心,股份有限公司是股份经济最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7.
略论资本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扬明 《生产力研究》2001,46(4):23-24,44
资本虽然是一种生产关系 ,但它具有直接表现为生产力的属性。本文试图通过论证“资本一般” ,来释解资本所具有的这种生产力的共同属性。文章不仅从多层面阐述了资本生产力的客观存在 ,而且论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生产力”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8.
信用是金融活动的制度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融资理论的阐述是以信用制度一般为基点。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已经突破了私人资本家的界限,表现为社会资本形态,正是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推动着社会资本的形成:借贷资本向现实资本的转化;股份资本产生;资本的积累与集中;国家信用成为经济建设的有力杠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价值储蓄向现实资本的转化进行分析,论证了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  相似文献   

1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资本观囿于“物化”理论,总体而言是一种“物化资本观”。一方面,青年马克思把资本泛化为具有牟利功能的“物”,因而认为货币等存在物天然就是资本;另一方面,他虽然尝试深入到“资本—劳动”的社会关系之中,并据此写下了资本的三条定义,但这一探索仍未触及资本在生产关系维度的核心内容,最终陷入难以自洽的理论困境。究其原因,在于青年马克思尚未摆脱费尔巴哈的影响,人本主义哲学方法使马克思秉持“人—物”对立的思维范式,资本作为人的自由本质的对立面势必表现为僵死的物,并且,只有作为死物的资本才是根本上亟待被批判和扬弃的。当然,在物化资本观的主旋律下,马克思也注意到了资本作为社会关系特别是权力—支配关系的内容,这一潜在的视角为其资本观在之后的革命性变革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0.
西方的国家参与制企业西方国家参与制是指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的融合体制,是西方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一环。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一样,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的开发、生产、销售和管理,其目的是通过拥有较多的股份来控制企业,特别是对子国家需要发展和扶植的企业。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