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入,国外需求市场的疲软,我国继续急需通过拉动本国内需来防止经济的快速下滑,就业率的急剧下降。而目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重要原因在于占人口总量70%的农村居民消费群体构成的农村消费市场还没有开拓。要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键是要努力扩大以农村为重点的国内消费去秋,确保农村居民消费欲望实现。本文用实证的方法阐述了农民收入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验证了消费理论模型,寻找到开启消费市场的关键点。并提出相应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2.
收入敏感性、跨期消费选择和预防性储蓄动机是现代消费理论研究的三大基石,其所做的假设在中国也有一定的表现。本文以重庆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消费假设在中国农村的适用性基础上,通过构建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状态空间模型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变动特征进行了概念化探讨和动态分析。研究表明: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存在收入敏感性,且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波动下降的态势;从跨期消费上看,面对实际利率上涨农村居民倾向增加当前的消费而非储蓄;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消费不确定性的增强导致其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越来越大,但近年来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治理政策仍需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同步推进,并实现政策的长期化与常态化。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农民消费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为由制度变迁所带来的收入、支出、物价等综合作用使农村居民对消费产生不确定性感,导致居民对未来消费的非理性预期,进而引发居民的远见性储蓄。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不确定感越强,远见性储蓄金额越高,用于当前消费的金额越少。反之,远见性储蓄越少,用于当前消费的金额越多。因此,政府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4.
消费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消费理论的流派很多。在这些流派中,又以凯恩斯(Keynes)的绝对收入假说、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弗里德曼(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为主要代表。遗憾的是,经验研究表明,这些消费理论在解释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时并不具有太强的解释力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通屏  王金营 《经济评论》2007,143(1):44-50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超常规增长,是政府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地位削弱和人力资本品价格上涨的必然结果;在制度变迁、居民选择权缺失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外生性、被动性“投资”行为,城乡和国际比较的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过度,从而人为地放大了支出预期,增加了不确定性,对扩大消费不利。试图通过居民大幅度增加教育、医疗卫生方面的花费而政府尽可能少花费以达到扩大消费的做法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6.
陈秀凤  秦富 《技术经济》2007,26(2):92-95114
对我国农村居民粮食直接消费的历史特征和随收入变动的阶段性作了模型描述,利用筛选出的有效模型对人均粮食需求量进行了长期预测。结合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未来城镇化的变化因素,论文也得到了我国农村居民粮食直接消费的长期预测总量。本文的结论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结构的丰富,农民人均粮食直接需求量会不断下降,至2015年前后达到稳定,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也会导致农村粮食需求总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的不确定预期进行分析,通过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工资性收入不确定性低于经营性收入不确定性。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大,收入多元化降低了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通过对不同来源收入不确定性的消费函数分析,发现市场经济改革后收入的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产生了负影响,并且工资性收入的不确定性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经营性收入。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虽然其农村居民收入在不断增加,但其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生存型消费特征突出;其储蓄具有“选择性贫困”的特征,而且其储蓄结构已有改变.这些特征与农民现代化意识增强、消费惯性影响持久、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过低有密切关系,建议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保障水平,转变消费观念的角度让农村居民有钱花、敢花钱、乐花钱.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日益升级,已由温饱型消费向享受型型消费转变。然而由于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有着特殊性。同时,农村居民作为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的消费问题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而且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在经济发展中却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矛盾: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增长仍然偏弱,特别是农村消费依然处在低水平阶段。因此,刺激农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人口老龄化进程下,中国城镇退休人员数量激增,退休消费对居民总消费的重要性凸显.文章基于CHIP数据,选用组群分析、ELES模型探究中国城镇退休人员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特征.结果 表明城镇退休人员消费潜力正不断被释放;越晚年份出生的人群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观念越超前,支付能力越强;以75岁为分界点,退休人员人均消费数量随年龄变化呈"前端平稳,尾部激增"趋势.老年人"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传统观念已不适用于现今社会.就消费结构而言,城镇退休人员仍处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初级阶段,生活必需中的食品支出、医疗支出占总支出较大比重.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退休人员消费结构正在优化,对交通通信、居住、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意愿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2.
中国银行卡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行卡的消费信贷功能和现金替代效应使持卡人随机的或潜在的消费需求转换为实际需求,促进了国内消费需求,进而推动了经济增长。本文在分析银行卡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理论基础上,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银行卡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程度进行实证检验。结论认为,银行卡消费已同我国经济增长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宏观消费率变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宏观消费率的下降程度应从宏观经济均衡运行的角度来判断,我国宏观消费率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宏观消费率的提高主要应从改善微观收入分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行国债刺激消费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中国消费函数的矛盾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军 《经济学家》2001,(5):22-27
本文在对中国消费函数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模型与现实、微观与宏观消费函数之间存在的矛盾及其原因,指出中国消费函数理论的建立关键在于其微观基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为此,笔者提出了关于当前体制转轨时期消费者特定消费行为三个基本假设。  相似文献   

15.
信贷约束可能导致消费对收入的可预测变化的过度敏感性.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现实表现,证实了信贷约束对居民即期消费的潜在影响.本文运用现代消费理论分析了信贷约束对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作用程度,从制度上探讨了这种作用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我国的人均奢侈品消费额越来越高,奢侈品市场持续高速发展。通过对这一社会现象的产生原因的分析,以揭示现今社会中人们的消费观、价值观等及一些问题,探析我国政府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时所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8,(4)
近年来,我国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态势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政策,东北地区呈现出更加开放的城市格局,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视角之下,形成了多种产业合力。文章针对老东北工业基地目前面临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足、结构失衡、创新不足等问题进行探究,围绕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东北振兴的价值意义、促进作用进行分析,并在剖析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效应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区域波状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永忠 《财经研究》2003,29(12):3-10
本文按照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三段消费创建了区域波状消费模型,并运用此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的分析结论是:中国的区域消费结构不尽合理,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症结是农村消费波动不足,由此导致了我国总消费处于波动紊乱状态。农户收入不足是农村消费波动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产业结构的不舍理进一步加剧了总消费波动的紊乱程度。模型还揭示了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早在1980年代中期已有所表现,低档品在1990年代并非均处于绝对过剩状态。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建立总消费预警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中国服装消费市场进口的现状,并从消费人群、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服装奢侈品消费市场现状原因。指出中产阶层是服装类奢侈品的消费主要人群,消费心态还是攀比为主,消费信贷在中国现阶段发展迅速。中国的服装类奢侈品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毛皮以及皮革类服装消费仍是服装奢侈品市场的主要消费。  相似文献   

20.
蔡振亚 《经济经纬》2001,(3):97-100
扩大内需是当前我国经济拉动的关键,为此,我国政府自1998年来,尤其在1999年来连续采取一系列以增加居民工资、降低银行利息为主的刺激消费的举措,但是,我国当前的社会总需求低迷更是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具体分析制约消费的供给因素,有针对地增加有效供给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